晶格弛豫时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晶格弛豫时间,又称自旋-晶格弛豫时间或纵向弛豫时间(T1),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它反映了自旋核把吸收的能量传递给周围晶格所需要的时间,也是90°射频脉冲质子由纵向磁化转到横向磁化之后再恢复到纵向磁化激发前状态所需的时间。

在稳定的外磁场中,核自旋系统受到两个主要作用:一是磁场力图使原子核的磁矩沿着磁场方向就位,另一是分子的热运动力图阻碍核磁矩的调整位置。

最后磁矩与稳定磁场重叠并达到一个动平衡,此时沿磁场方向的磁化强度最大,而与磁场垂直方向的磁化强度平均为零。

但是,如果原子核系统再受到一个不同方向的电磁场作用,磁化强度就会偏离原来的平衡位置,产生与原磁场方向垂直的横向磁化强度,同时与原磁场平行的纵向磁化强度也将减小。

在这种情况下,晶格弛豫时间T1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描述了自旋核将吸收的能量传递给周围晶格的过程,也即是从非平衡态恢复到平衡态所需的时间。

这个过程涉及到核自旋与周围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交换。

需要注意的是,晶格弛豫时间T1与另一种弛豫时间——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是不同的。

T2描述的是横向磁化衰减、丧失的过程,也即是横向磁化所维持的时间。

T2衰减是由共振质子之间相互磁化作用所引起,与T1不同,它引起相位的变化。

总的来说,晶格弛豫时间是描述核自旋系统从非平衡态恢复到平衡态所需的时间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核自旋与周围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