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2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2试题
一、单选题
1.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原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虚线表示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的种群数量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K2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说明此地草原兔种群的K值为K2
B.a段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若草原兔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草原兔数量会偏大
2.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时先滴酵母菌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D.培养后期,酵母菌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3.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1)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2)若图①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3)图①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
(4)图①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日捕捞量,应在K/2点捕捞
A.一种正确B.两种正确C.三种正确D.四种正确
4.如图反映了N1、N2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因竞争而被排除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
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5.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

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6.研究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在野生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下图是某群落中甲、乙、丙三个不同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与年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则一段时间后丙种群数量可能下降
B.若甲、乙、丙是具有捕食关系的三个动物种群,甲为植食性动物,则乙、丙的关系可能是竞争或捕食
C.田鼠种群变化趋势如乙种群,但田鼠数量随季节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量的变化
D.在研究该群落时,可通过统计多个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并取平均值的方式调查植物丰富度7.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

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100 只螺。

一段时间后,将M 中的螺全部移入L 中,并开始统计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8.图表示某地a、b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该地区为草原,a为羊,则b可能是牛
B.a、b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b为捕食者
C.a、b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只受环境影响
D.a、b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9.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甲种群可能被淘汰
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10.如图为高山上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从曲线图中滞后性的特点判断七者间存在捕食关系
B.图中体现出群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
C.生活在同一垂直高度的昆虫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
D.不同种昆虫的分布高度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
11.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A.1和2可分别表示某增长型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以表示“J”型增长曲线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
12.下图1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A.图1中①~①表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
B.图1中的①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会引起B的数量的增加
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①、①
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
13.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有关成分及其关系,图2为其中a、b、c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图,其中有一种为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有两条捕食链,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B.图1中孤为第三、四营养级,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C.图2中a、b、c三者之间的营养结构是a→b→c
D.图2中a、b、c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14.研究人员从矿区硫化矿酸性坑水中分离出一株嗜酸硫杆属细菌,该细菌不仅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进行生长,还能从单质硫、含铁矿物中获取能量将CO2固定为有机物进行生长。

下列有关该细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和分解者
B.该细菌可能生活在硫、铁含量丰富的地区
C.该细菌利用有机物供能的过程需要线粒体参与
D.随着该细菌的生长,细胞物质运输效率下降
15.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处于同一营养级别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B.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
C.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有几个营养级D.营养级是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基础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科研人员研究了某岛屿上某野兔种群的平均出生率(实线)和平均死亡率(虚线)以及该野兔种群所依赖的资源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当资源量长期小于R时,该野兔种群可能灭绝
B.当资源量一直大于R时,该野兔种群数量一定呈现“J”形增长
C.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该野兔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D.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野兔的种群密度,且野兔被捕后很难再被捕捉,则其统计结果往往偏小
17.调查某种群一段时间内某些特征的变化,得到下图
A、B两条曲线,种群增长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
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计算公式:种群增长
=N-N/N?100%。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率()t1
t2t1
A.若曲线A表示某种群增长率,且X=1,则该种群第
二年末的数量是第一年初的2倍
B.若曲线B是出生率,曲线A为死亡率,则交点对应
的年龄结构类型一定为稳定型
C.若曲线B表示的是“S”形曲线的增长率,则X一定大于零
D.若曲线B是增长速率,且X=0,则该种群一定未达到K值
18.科学家设计一系列50m×50 m的区域以研究更格卢鼠(啮齿类)对其他小型食种子啮齿类动物的影响。

将更格卢鼠从一半这样的区域中移走,另一半保持原样。

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有能使啮齿类动物通过的孔洞;但是,移走更格卢鼠的那一半区域围墙孔洞较小,更格卢鼠不能
通过。

接下来三年实验数据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区域之间的其他啮齿类动物不会存在竞争关系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更格卢鼠的数目时,若被天敌吃掉的个体中有被标记的个体,估算值将偏大
C.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
D.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竞争,是因为它们的生态位发生了重叠
19.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

过度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某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

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B.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
C.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
20.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生物形成的食物链:硅藻→虾→小鱼。

如图中的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丙构成的食物链为丙→乙→甲
B.物种甲的数量急剧减少,较长时间后则物种乙和丙的数量都会减少
C.物种乙的数量突然增加,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会减少
D.物种丙表示小鱼,营养级最高,若小鱼的数量急剧减少,短时间内乙的数量会增加
三、综合题
21.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最早入侵耕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先锋植物的出现是演替开始的标志。

随着演替的发展,弃耕地周围环境中的物种逐渐向弃耕地中扩散。

在自然状态下,演替会使植被得以恢复,最终发展为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

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土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__类型。

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所以最早入侵弃耕土地的先锋植物是___________。

(2)随着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增多,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_______关系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请描述物种丰富度在50a内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研究调查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

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

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自然条件下,这片弃耕土地最终发展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________的能力。

22.“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

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___特征。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
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是_______只。

(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如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

请据图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_________,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初始
模会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_______只。

(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你提出两个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__________________。

23.研究机构对某草原的野兔进行了调查,下表表示通过某种方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的结果。

度为_____。

若一部分被标记的野兔被狼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该调查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法。

(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_。

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探究实验。

在500ml的已煮沸、冷却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接种一定量的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

请回答:
(3)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逐个统计非常困难,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法。

(4)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_____________(“需要”或“不需要”)重复实验。

(5)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_________再计数。

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估算
,16中方格×25小方格)。

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
液染成蓝色的有4个,计数时应选择_________(无色/蓝色)的酵母菌。

则表中第2天酵母菌
数量约为_________万个/mL。

下图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6)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__________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结构,
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相似,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__________(增加、减少)。

(7)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增加人口密度。

参考答案:
1.A 2.B 3.B 4.C 5.A 6.D 7.A 8.D 9.C 10.D 11.D 12.C 13.D 14.C 15.A
16.BCD 17.ABD 18.CD 19.BCD 20.AC
21.(1)次生演替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
(2)竞争在演替的前20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a间丰富度下降,30a后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3)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使得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
(4)垂直结构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22.(1)数量
(2)28~30
(3)增大增大140
(4)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或逐步恢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23.(1)种群密度144只/hm2偏大标记重捕
(2)8:9
(3)抽样检测
(4)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需要
(5)稀释无色128
(6)9和10C减少
(7)年龄结构
答案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