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晕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晕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眩晕是指一种感觉上的错觉,表现为周围物体旋转、摇晃或自身旋转、倾斜等,伴随头晕、恶心、呕吐、流涎、出汗等不适感觉,是普遍
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据调查,全球范围内患上眩晕的人数已经超过5亿,其中老年人和女性
比例较高。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眩晕的一种,发病率较高,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种可逆的疾病。

当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
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但疗效不稳定,且部分患者存在药物
不耐受或手术风险过高等问题。

因此,探讨更加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镇晕方是一种中药复方,具有改善脑血流、增加颈动脉血流速度等
作用,有望成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一种可行性治疗方案。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镇晕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
疗效和安全性,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镇晕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具体内容包括:
1.收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症状表现,并
进行初步筛选。

2.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镇晕方
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如西药或物理治疗等。

3.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眩晕评估量表(DHI)得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脑血流量等指标,分析两
组指标变化情况,评估镇晕方的疗效。

4.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评估镇晕方的安
全性。

5.采用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技术探讨镇晕方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口服镇晕
方治疗和常规治疗,随访6个月。

2.研究对象
根据下列标准筛选入组患者:
(1)年龄18~70岁,男女不限;
(2)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眩晕维持时间
超过6个月;
(3)DHI评分在40分以上;
(4)没有神经系统或其他严重心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患者。

3.治疗方案
治疗组患者:口服镇晕方,每日3次,每次饭后30分钟,疗程12周。

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如头晕灵、甘露醇等口服药物,或物
理治疗,如颈椎牵引等,疗程12周。

4.观察指标
(1)主要疗效观察指标:DHI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颈动
脉内膜中膜厚度、脑血流量等;
(2)安全性指标: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
(3)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血流图等。

5.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
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两组指标差异和治疗效果,P值<0.05为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可以探讨镇晕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其对患者眩晕症状和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为制定更加
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本研究预计可以初步揭示镇
晕方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提供新的思
路和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