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新教材《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件2(共34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题目解说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 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 官场生活的厌恶。
教学过程
层次结构
层(第18句)
层(第916句)
层(第 17-20句)
层次结构
0 1 层(第1-8句)
写诗人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 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整首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 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 活情趣。
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理解作诗人坚守自我、不违本心的 人格魅力。
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把握诗歌线 索,并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 情景交融的意境。
03
教学重难点
04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 0课 1
题目解 0说 4
写作背 0景 2
层次结 0构
5
作者介 0绍 3
全文分
0析 6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提到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我们就会想到他的名句。你能说出名句吗?《桃花源记》里,诗人 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体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纯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 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将学习他 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请抓住 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 /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04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 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 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 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全文分析
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一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 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 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 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三单 元
演讲人 2021-03-27
目录
01.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教学设计
02.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03. 教学重难点
04. 教学过程
01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教 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教学设计
02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 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 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全文分析
归向何处?
0
明确:归向园田
1
03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 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教学过程
写作特点
恬淡自然 的艺术特 色。
浑然天成的 艺术境界。
感谢聆听
导入新课
一提到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我们就 会想到他的名句。你能说出名句吗? 《桃花源记》里,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 个景色优美、土体地肥沃、资源丰富、 风俗纯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 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 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 意愿。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代 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 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 心境。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 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 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 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 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 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甸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
“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 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02 层(第9-16句)
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 情景——生活简朴、安静祥和,富 有乡村气息。
03 层(第17-20句)
对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对 新生活的愉悦之情,一种如释 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 出来。
教学过程
全文分析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