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叶桂对奇经八脉的临证发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方面,略述于下。
病的主因,如说:“产后百脉空隙”;“产育频多,冲任 脉虚”;“产后血去过多,下焦冲任空虚”;“产后淋带, 都是冲任奇脉内虚”;次则倡言内伤久病延及奇经, 故云:“原是劳损,自三阴及奇经。”在此扩大了《内 经》奇经诊治的范围。 在奇经病的辨证中,一般认为虚证必有精血亏 耗的病史,如老年精血已衰,百脉萎弛,阳气不升;若 是年青患者多因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而成。奇经 实证则应注意冲气络瘀病史,正所谓“初病在经在 气,其久入络入血”。因此详察病史则有助于辨证的 实施。 此外,叶桂指出,临床所见八脉之病,亦有症状 貌似正经病,按常规治法却不奏效者,当考虑奇经为 病。例如:凡以步态异常为主者,当责之于跷维二脉; 腰酸、髀痛为主者,当责之冲任带脉;背痛伛偻者,责 之于督脉。可见其对奇经八脉的辨证确有独到之处。 3奇经治法与用药规律 首重补益肝肾,侧重填精补髓。多选用血肉有情 之品,如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紫河车、阿胶、 羊肉、羊肾、羊骨髓、牛骨髓、猪骨髓、龟版、鳖甲、淡 菜、鱼胶、鲍鱼等,一般不单纯使用草木类,亦很少使 用肉桂、附子、黄柏、知母。叶氏曾指出:“后人不晓八 脉之理,但指其虚,刚如桂附,柔如地味,皆非奇经治 法。”“草木药饵,总属无情,不能治精血之惫。当以血 肉充养,取其通奇经。”又“桂附刚愎,气质雄烈。精血 主藏,脏体属阴,刚则愈劫脂矣。”若肝肾奇脉阳虚, 当崇仲景甘药之例,勿取气辛助阳;若肝肾奇脉虚 空,当配用温药,“此温药是温养之意,非温热之谓”。 故用龟版、鳖甲、阿胶血肉有情之品补奇经之精血; 肉苁蓉、紫河车、羊肉等柔剂阳药温奇经之阳,所谓 “以柔剂阳药通奇脉不滞”,总之宜“甘辛润补肝肾, 不与燥热,以肾恶燥,肝忌刚也”。 调补阳明,也是论治奇经的重要法则之一,多应 用于冲任病变。叶氏指出:“凡冲气攻痛,从背而上 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阳;从腹而上者,治在厥阴, 系冲任主病,或填补阳明,此治法之宗旨也。”故具体 治法是通补兼施。叶桂云:“阳明络空虚,冲任不贮,
不赘述。
2奇经的病因与辨证 叶桂对奇经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弥补了
万方数据
论卫气失常为百病之母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院(276002) 关键词:卫气六淫犯卫饮食伤卫理论探讨 卫气失常为百病之母的观点出自于《灵枢・禁 服》篇,原文如下:“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 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腑,审查卫气,为百病 母,调诸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卫 气失常是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中医经典 医籍《黄帝内经》中的基本论点,是中医病因病机学 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惜数千年来,湮没久矣。另外《内 经》关于卫气与疾病关系的论述亦散见于各章节,有 进一步总结阐发的必要,故不揣浅陋,述之于次。 l外感六淫,首先犯卫 《灵枢・百病始生》篇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 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而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 外邪侵袭人体,常自外而人,始于皮肤,而卫气“循皮 肤之中,分肉之间……”,是抵御外邪,保卫人体的物 质系统。正如孙一奎在《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 中所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 也。”故外邪入侵,首先犯卫。若卫气充盛,抗病能力 强,则邪不得入,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卫 气虚弱,抗病能力下降,则容易患病,即所谓“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当邪气入侵客于机体的某一部位时, 卫气就会向该部位聚集,以驱邪外出,整个卫气系统 层层设防,呈纵深防御,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有所结,气归之……有所结, 深中骨,气因于骨。”疾病的发生发展无不存在着卫气 与邪气的相互斗争,而“卫气为百病母”的观点,反映了 《内经》作者重视内因的学术思想。再以风邪致病为例, 《素问・风论》篇说:“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 当与通补人络。”“冲任脉走,守补则滞,凉润则滑。” 因此在选用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炙甘草的同时, 又佐以半夏、茯苓、厚朴、陈皮、姜汁等。例如在《临证 指南医案》中记述治疗奇经虚证多以参苓顾护胃气。 冲脉气逆,阻碍胃气下行,治以安胃镇冲。若崩漏不 止,用药罔效,可通过调和脾胃以升举督脉之阳,摄 纳冲气而止血等。 调理奇经诸法在治疗奇经诸病中亦属常见。叶 氏有云:“冲脉为病……奇脉结实者,故必用芳辛和 芳香以通脉络。”强调以调畅气血为主,常选用川楝、 归尾、香附、郁金、乌药、降香、三棱、莪术等。任脉为 病,一身之阴易损,则用龟版以静摄,因“龟体阴,走 任脉”。督脉为病,一身之阳易虚,宜投以柔济阳药,
辟了新的途径。 (收稿日期:2001一04—04)
万方数据
・理论探讨・
试论叶桂对奇经八脉的临证发挥
天津中医学院(300193) 孙 波
关键词:奇经八脉
规律
肝肾
胃
病因
辨证
用药
《内经》之不足,他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认识到奇经 病可见于内、妇、儿各科的多种病证,如疝、泻、痢、脱 肛、便血、淋浊、疟等。而先天不足是妇女胎产经带诸
关于奇经八脉的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指出 八脉交叉贯穿于正经之间,具有加强彼此间联系和 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它与肝、肾、胃及女子胞、脑 等脏腑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后《难经》则对它的 含义、循行、所主的病证等作了综合性的论述。自 《内》、《难》以降,历代医家也多有涉及;直至明代李 时珍著《奇经八脉考》则对其学说进行了初步规范, 并肯定了它的临床价值。然清初叶天士先生深谙经 旨,祖述先贤,补前人之未备,不仅丰富了奇经理论, 而且创立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对于临床颇有指 导意义。今笔者愿就叶氏阐发奇经理论与实践的主
1奇经与脏腑的关系 叶氏赞服《内经》关于奇经与脏腑、正经息息相 关的论点,尤其重视肝肾二脏及胃(脾)的关系,并对 此多有发挥。如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有“肝肾怯弱 不固,八脉咸失职司”;“肝肾损伤,八脉无气”;“下元 亏损,必累八脉”;“肝血肾精受戕,致奇经八脉中乏 运用之力”之说。指出肝肾为至阴之脏,精血所藏,为 奇经八脉之本,本不固则八脉不荣,彼此在生理上相 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若肝肾久损,必然累及奇 经。盖正经犹如沟渠,奇经好似湖泽。凡十二经脉充 盛即注入奇经八脉。叶氏还在孙思邈治淋浊遗精用 升阳固精九法启迪下,悟出病在肝肾,治在奇经的妙 义,如云:“欲涵阴精不漏,意在升固八脉之气。”故在 辨治上力倡“肝肾下病,必留连奇经八脉,不知此旨 宜乎无功”的观点。 此外,叶桂更注意八脉与胃(脾)的关系,认为奇 经、正经均有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濡养,云“夫奇经肝 肾主司为多,而冲脉隶属阳明,阳明久虚,脉不固 摄”,阐明了八脉为病也不可忽视后天脾胃之理。脾 胃旺盛则八脉由此而充实,脾胃虚衰则八脉为之空 虚。这些论点无疑对奇经的辨证用药提供了重要的 依据。至于奇经与脑及女子胞等的关系也较密切,兹
周东浩 周明爱
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卫气有所凝而不 行,故其肉有不仁也。”至于《素问・疟论》更有疟邪致 病与卫气关系的详细论述,兹不赘述。 2饮食不节,所伤营卫 饮食不节是中医重要的病因之一,但是饮食又 是通过什么途径致病的呢?仔细考察《内经》关于饮 食致病的论述,可以发现,《内经》作者认为饮食不节 是通过影响营卫功能致病的。例如《灵枢・营卫生 会》篇云:“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 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 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 端。”《灵枢・五味》篇云:“黄帝日:营卫之行奈何?岐 伯日: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 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 于胸中,命日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 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人一,故谷不入,半日 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依据上下文推断此处所谓 “气衰”、“气少”的“气”主要指的是营卫之气,营卫来 源于水谷精微,若饮食减少,就可以导致营卫之气化 源不足而发病;若饮食过多或偏嗜,同样也会影响营 卫而致病。如《灵枢・五味》篇日:“辛走气,多食之令 人洞心,何也?少俞日: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 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 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饮食过于生冷,也可 致卫气失常发病。例如《灵枢・水胀》篇云:“肠覃何 如?岐伯日: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 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因此《灵 枢・寿夭刚柔》篇日:“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 佛忾喷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明确提出“风寒客于 首选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等,叶氏认为“鹿性 阳,入督脉”。“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 此外,带脉为病则下焦不固,故在通补用药同时当配 以当归以宣补,五味子、莲肉、芡实、山药、金樱子、覆 盆子、乌贼骨、椿根皮或金石类“引之收之,通则达 下,涩则固下”,如龟版、紫石英、龙骨、牡蛎之类。凡 此种种,成归医者明辨。 综上所述,叶桂立足于临床,刻意发挥《内经》以 及历代医家奇经八脉说,尤在奇经辨治方面颇多创 见,既充实了奇经理论,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后世内伤杂病,特别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治疗开
病的主因,如说:“产后百脉空隙”;“产育频多,冲任 脉虚”;“产后血去过多,下焦冲任空虚”;“产后淋带, 都是冲任奇脉内虚”;次则倡言内伤久病延及奇经, 故云:“原是劳损,自三阴及奇经。”在此扩大了《内 经》奇经诊治的范围。 在奇经病的辨证中,一般认为虚证必有精血亏 耗的病史,如老年精血已衰,百脉萎弛,阳气不升;若 是年青患者多因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而成。奇经 实证则应注意冲气络瘀病史,正所谓“初病在经在 气,其久入络入血”。因此详察病史则有助于辨证的 实施。 此外,叶桂指出,临床所见八脉之病,亦有症状 貌似正经病,按常规治法却不奏效者,当考虑奇经为 病。例如:凡以步态异常为主者,当责之于跷维二脉; 腰酸、髀痛为主者,当责之冲任带脉;背痛伛偻者,责 之于督脉。可见其对奇经八脉的辨证确有独到之处。 3奇经治法与用药规律 首重补益肝肾,侧重填精补髓。多选用血肉有情 之品,如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紫河车、阿胶、 羊肉、羊肾、羊骨髓、牛骨髓、猪骨髓、龟版、鳖甲、淡 菜、鱼胶、鲍鱼等,一般不单纯使用草木类,亦很少使 用肉桂、附子、黄柏、知母。叶氏曾指出:“后人不晓八 脉之理,但指其虚,刚如桂附,柔如地味,皆非奇经治 法。”“草木药饵,总属无情,不能治精血之惫。当以血 肉充养,取其通奇经。”又“桂附刚愎,气质雄烈。精血 主藏,脏体属阴,刚则愈劫脂矣。”若肝肾奇脉阳虚, 当崇仲景甘药之例,勿取气辛助阳;若肝肾奇脉虚 空,当配用温药,“此温药是温养之意,非温热之谓”。 故用龟版、鳖甲、阿胶血肉有情之品补奇经之精血; 肉苁蓉、紫河车、羊肉等柔剂阳药温奇经之阳,所谓 “以柔剂阳药通奇脉不滞”,总之宜“甘辛润补肝肾, 不与燥热,以肾恶燥,肝忌刚也”。 调补阳明,也是论治奇经的重要法则之一,多应 用于冲任病变。叶氏指出:“凡冲气攻痛,从背而上 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阳;从腹而上者,治在厥阴, 系冲任主病,或填补阳明,此治法之宗旨也。”故具体 治法是通补兼施。叶桂云:“阳明络空虚,冲任不贮,
不赘述。
2奇经的病因与辨证 叶桂对奇经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弥补了
万方数据
论卫气失常为百病之母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院(276002) 关键词:卫气六淫犯卫饮食伤卫理论探讨 卫气失常为百病之母的观点出自于《灵枢・禁 服》篇,原文如下:“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 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腑,审查卫气,为百病 母,调诸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卫 气失常是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中医经典 医籍《黄帝内经》中的基本论点,是中医病因病机学 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惜数千年来,湮没久矣。另外《内 经》关于卫气与疾病关系的论述亦散见于各章节,有 进一步总结阐发的必要,故不揣浅陋,述之于次。 l外感六淫,首先犯卫 《灵枢・百病始生》篇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 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而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 外邪侵袭人体,常自外而人,始于皮肤,而卫气“循皮 肤之中,分肉之间……”,是抵御外邪,保卫人体的物 质系统。正如孙一奎在《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 中所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 也。”故外邪入侵,首先犯卫。若卫气充盛,抗病能力 强,则邪不得入,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卫 气虚弱,抗病能力下降,则容易患病,即所谓“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当邪气入侵客于机体的某一部位时, 卫气就会向该部位聚集,以驱邪外出,整个卫气系统 层层设防,呈纵深防御,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有所结,气归之……有所结, 深中骨,气因于骨。”疾病的发生发展无不存在着卫气 与邪气的相互斗争,而“卫气为百病母”的观点,反映了 《内经》作者重视内因的学术思想。再以风邪致病为例, 《素问・风论》篇说:“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 当与通补人络。”“冲任脉走,守补则滞,凉润则滑。” 因此在选用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炙甘草的同时, 又佐以半夏、茯苓、厚朴、陈皮、姜汁等。例如在《临证 指南医案》中记述治疗奇经虚证多以参苓顾护胃气。 冲脉气逆,阻碍胃气下行,治以安胃镇冲。若崩漏不 止,用药罔效,可通过调和脾胃以升举督脉之阳,摄 纳冲气而止血等。 调理奇经诸法在治疗奇经诸病中亦属常见。叶 氏有云:“冲脉为病……奇脉结实者,故必用芳辛和 芳香以通脉络。”强调以调畅气血为主,常选用川楝、 归尾、香附、郁金、乌药、降香、三棱、莪术等。任脉为 病,一身之阴易损,则用龟版以静摄,因“龟体阴,走 任脉”。督脉为病,一身之阳易虚,宜投以柔济阳药,
辟了新的途径。 (收稿日期:2001一04—04)
万方数据
・理论探讨・
试论叶桂对奇经八脉的临证发挥
天津中医学院(300193) 孙 波
关键词:奇经八脉
规律
肝肾
胃
病因
辨证
用药
《内经》之不足,他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认识到奇经 病可见于内、妇、儿各科的多种病证,如疝、泻、痢、脱 肛、便血、淋浊、疟等。而先天不足是妇女胎产经带诸
关于奇经八脉的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指出 八脉交叉贯穿于正经之间,具有加强彼此间联系和 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它与肝、肾、胃及女子胞、脑 等脏腑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后《难经》则对它的 含义、循行、所主的病证等作了综合性的论述。自 《内》、《难》以降,历代医家也多有涉及;直至明代李 时珍著《奇经八脉考》则对其学说进行了初步规范, 并肯定了它的临床价值。然清初叶天士先生深谙经 旨,祖述先贤,补前人之未备,不仅丰富了奇经理论, 而且创立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对于临床颇有指 导意义。今笔者愿就叶氏阐发奇经理论与实践的主
1奇经与脏腑的关系 叶氏赞服《内经》关于奇经与脏腑、正经息息相 关的论点,尤其重视肝肾二脏及胃(脾)的关系,并对 此多有发挥。如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有“肝肾怯弱 不固,八脉咸失职司”;“肝肾损伤,八脉无气”;“下元 亏损,必累八脉”;“肝血肾精受戕,致奇经八脉中乏 运用之力”之说。指出肝肾为至阴之脏,精血所藏,为 奇经八脉之本,本不固则八脉不荣,彼此在生理上相 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若肝肾久损,必然累及奇 经。盖正经犹如沟渠,奇经好似湖泽。凡十二经脉充 盛即注入奇经八脉。叶氏还在孙思邈治淋浊遗精用 升阳固精九法启迪下,悟出病在肝肾,治在奇经的妙 义,如云:“欲涵阴精不漏,意在升固八脉之气。”故在 辨治上力倡“肝肾下病,必留连奇经八脉,不知此旨 宜乎无功”的观点。 此外,叶桂更注意八脉与胃(脾)的关系,认为奇 经、正经均有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濡养,云“夫奇经肝 肾主司为多,而冲脉隶属阳明,阳明久虚,脉不固 摄”,阐明了八脉为病也不可忽视后天脾胃之理。脾 胃旺盛则八脉由此而充实,脾胃虚衰则八脉为之空 虚。这些论点无疑对奇经的辨证用药提供了重要的 依据。至于奇经与脑及女子胞等的关系也较密切,兹
周东浩 周明爱
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卫气有所凝而不 行,故其肉有不仁也。”至于《素问・疟论》更有疟邪致 病与卫气关系的详细论述,兹不赘述。 2饮食不节,所伤营卫 饮食不节是中医重要的病因之一,但是饮食又 是通过什么途径致病的呢?仔细考察《内经》关于饮 食致病的论述,可以发现,《内经》作者认为饮食不节 是通过影响营卫功能致病的。例如《灵枢・营卫生 会》篇云:“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 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 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 端。”《灵枢・五味》篇云:“黄帝日:营卫之行奈何?岐 伯日: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 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 于胸中,命日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 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人一,故谷不入,半日 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依据上下文推断此处所谓 “气衰”、“气少”的“气”主要指的是营卫之气,营卫来 源于水谷精微,若饮食减少,就可以导致营卫之气化 源不足而发病;若饮食过多或偏嗜,同样也会影响营 卫而致病。如《灵枢・五味》篇日:“辛走气,多食之令 人洞心,何也?少俞日: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 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 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饮食过于生冷,也可 致卫气失常发病。例如《灵枢・水胀》篇云:“肠覃何 如?岐伯日: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 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因此《灵 枢・寿夭刚柔》篇日:“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 佛忾喷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明确提出“风寒客于 首选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等,叶氏认为“鹿性 阳,入督脉”。“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 此外,带脉为病则下焦不固,故在通补用药同时当配 以当归以宣补,五味子、莲肉、芡实、山药、金樱子、覆 盆子、乌贼骨、椿根皮或金石类“引之收之,通则达 下,涩则固下”,如龟版、紫石英、龙骨、牡蛎之类。凡 此种种,成归医者明辨。 综上所述,叶桂立足于临床,刻意发挥《内经》以 及历代医家奇经八脉说,尤在奇经辨治方面颇多创 见,既充实了奇经理论,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后世内伤杂病,特别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治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