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半期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半期适应性
考试试题(含解析)
使用时间2018年10月25日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
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
A. 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
B. 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C. 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D. 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伦理道德规范”并非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君臣”“社会”关系也并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故AB项排除;由材料中“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等信息可得出儒家思想是以血缘关系而根植于民众的生活之中,从而是儒学长盛不衰,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了伦理关系规范君臣关系,但无法说明要绝对服从君主的要求,故D项排除。
2.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
B. 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C. 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
D. 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
【答案】C
【解析】
根据“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体现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是外儒内法,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
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体现了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C正确;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A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结合所学我国古代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分析解答。
3.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
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
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
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
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 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
B. 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C. 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D. 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
【答案】A
【解析】
根据“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可知,成为主流思想的官方哲学,最后都会被抛弃,从而不再是思想主流,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儒学成为“国学”后僵化、没落的悲剧,没有涉及儒学的积极作用,故B项错误;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人们进仕除了学习儒学、参加科举之外,还可以通过恩荫、纳捐等方式进入仕途,故D项错误。
4.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
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
据此可推知当时
A. 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 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 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 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答案】D
【解析】
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明朝中后期“乞休”的官员越来越多。
在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说明士大夫并不仅仅以仕途上的成功作为自我实现的唯一途径,还有其他的自我实现的方式。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5.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理学)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理学
A.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B.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C.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说明了理学的博大精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体现了理学的封闭性,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6.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白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为此,他提出
A. “心外无理”
B. “致良知”
C. “知行合一”
D. “工商皆本”
【答案】C
【解析】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人的道德必须表现为行为,即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必须统一,他对材料中所述的虚伪欺诈深恶痛绝,故全力倡导知行合一,故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
故先王弗为之禁。
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
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
”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A. 鼓励发展私欲
B. 突出个性自由
C. 主张实行分封
D. 反对理学禁欲
【答案】D
【解析】
顾炎武论证了人的私欲产生的合理性和古圣先贤满足人的私欲形成天下之公的努力,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否定,D项符合题意;“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是举例说明古圣先贤满足人的私欲做法的合理性,并非是鼓励发展私欲和实行分封制,排除A、C两项;材料论述的是对公私关系的处理,不涉及个性自由的问题,排除B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
故先王弗为之禁。
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8.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
”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
A. 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 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C. 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 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题干信息可知,该思想家认为君主至高无上,容易造成君臣隔绝,大臣的谏语忠言传达不到君主耳中,使君主成为一个“闭目塞听”的独夫寡人。
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时有专制
制度造成的,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独治”,故排除A,选D。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还没有达到言论自由的高度,排除B;C和材料无关,排除。
9.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
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
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造纸术的改进
B. 装订技术的提高
C. 印刷术的革新
D. 科举制的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以及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促进了书籍的印刷和制作,出现“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的现象,故C正确;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装订技术的提高并不是主要原因,故B 错误;科举制在唐代已经盛行,并非宋代藏书增多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到宋朝则多为单页”“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
10.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
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
”这说明
A. 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 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 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 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B
【解析】
文人画以诗入画,兼有唐诗的表意功能,故A项错误;文人画以诗入画,“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反映出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但不能据此推断中国古代艺术内容都是相通的,故C项
错误;文人画和唐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文人画借唐诗写意,但不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
11.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
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B. 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
C. 突出实用效率,批判祟洋虚无
D. 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
【答案】D
【解析】
“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说明在当时中体西用原则所包含的中国意识是团结爱国者的旗帜,它号召人们加强民族团结,抵抗侵略,保卫中华,D正确;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会贬低西学价值,只不过是以中学为根本,西学是辅助,西学的目的是巩固封建伦理纲常,排除A;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中体西用思想,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B错误;C选项“批判祟洋虚无”表述错误,西方科学技术先进,西学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C错误。
12.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
……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B. 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
C. 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D. 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朕不知”、“朕不觉”等信息表达了皇帝对清末立宪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浑然不知,故B项排除;“官吏的腐败”是材料信息的片面概括,故C项排除;根据材料“官绅或藉为网利”、“权豪或祗为自便”、“怨积于下”、“祸迫于前”,清末立宪引发了官绅豪强与底层人民的矛盾激化,故D项正确。
13.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
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
这一“波潮”
A. 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B. 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
C.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D. 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可以看出,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事实,材料涉及到了辛亥革命失败了,所以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它唤起了青年人的民族觉悟,B正确;中国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层面,是戊戌变法,与材料时代不符,排除A;这几千年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应该是从鸦片战争,是挑战我国天朝上国思想的开始,C错误;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旗帜是新三民主义,应该是20世纪第三个十年里的事情,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14.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原来在学校里的名字是胡洪骧。
有一天早晨,我请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
二哥深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想了一个“适”字。
我很高兴,就用“胡适”二字。
胡适所说的“当时风气”应该是
A. 封建伦理道德遭到批判,三纲五常的束缚开始摆脱
B.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物竞天择”思想被宣传
C.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趋于强烈
【答案】B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维新变法时期,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开始摆脱了三纲五常的束缚,与题意时间不合,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胡适所说的学校指的是北大,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因此联系新文化云的背景可知当时面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以及他在思想界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力图“根本之救亡”的新文化运动,其中“适”就是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故B项正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内容,故C项排除;“民主与科学”与题旨不合,故D
项排除。
15.在近代,梁启超最早介绍马克思,1902年他撰文指出“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首次将马克恩介绍给国人:1907年资产阶级自由派张继等人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过正面的介绍;1912年孙中山曾在演讲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他们的宣传介绍说明
A. 近代知识界已经普遍接受了马克思的学说
B. 马克思学说对辛亥革命具有指导作用
C. 资产阶级借助马克思学说扩大自身影响力
D. 马克思学说使当时思想界出现了分化
【答案】C
【解析】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张继是资产阶级自由派,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介绍马克思目的在于宣传自己的主张,扩大自身影响力,C正确;马克思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梁启超、张继、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不可能接受马克思的学说,A错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B错误;材料反映了资产阶级借助马克思学说扩大自身影响力,不能体现当时思想界出现了分化,排除D。
16.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这说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C. 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D. 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可知中国共产党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是成为一个学术问题,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者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结合国情研究马克思主义,服务于中国,故D项错误。
17.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
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
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
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
这一变化
A. 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B. 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C.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 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答案】B
【解析】
根据“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应是一个民族,“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错误,排除A;孙中山认为中国应是一个民族,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民族反对外国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实现国家统一,故B正确;和共产党合作不属于民族问题,C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排除D。
18.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
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毛泽东意在强调
A.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 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 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答案】C
【解析】
“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说明工人和农民结合的作用,C正确;A、B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排除;D属于中国革命道路。
19.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说:“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
”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②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③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材料“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反映的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井冈山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抗战时期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国情,确立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问题,体现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史实,①②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不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史实,排除③;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强调的是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不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史实,排除④;故选A。
20.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是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无议会利用,无组织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毛泽东在文中主要调强中国
A. 以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必要性
B. 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
C.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D.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以看出毛泽东反对以城市为中心的“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而是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C。
A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A。
材料反对以城市为中心的“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故B不符合题意,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信息,故排除D。
21.“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
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
邓小平“南方谈话”
A. 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B. 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
C.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故B正确;A是1985年邓小平对当今世界形势作出的高度概括,不符合“南方谈话”内容,排除;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C错误;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南方谈话”是1992年,排除D。
22.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C. 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D. 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都是在对中国国情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解决不同时期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不管是为了民族独立还是国家富强,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故答案为B项。
三民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在21世纪仍然推动中国历史前进,排除C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与民主革命无关,排除D项。
23.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
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
对此
理解正确的是
A. 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 互联网发展颠颠覆了传统行业
C. 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D.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答案】C
【解析】
互联网“企业”等字眼反映了互联网使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生活方式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互联网发展并未完全颠覆了传统行业,也并未给所有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选项B、D说法自身均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互联网“企业”,反映的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
24.有位在华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毛泽东关于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有人提议把这一事件通报给苏联驻华大使。
毛泽东回复道:“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
这是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
”这充分表明毛泽东
A. 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
B. 在国际交往中的高度自信
C. 在学术界提倡百花齐放
D. 坚定地倒向社会上义阵营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毛泽东的回复说明了他认为在思想上要允许存在争议,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这表明毛泽东在学术领域鼓励百家争鸣,所以A选项正确。
C选项错误,百花齐放是艺术领域的主张;B选项不是材料所表现的含义;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点睛:回答本题要搞清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真正内涵。
“百花齐放”是对艺术而言的;“百家争鸣”是对学术而言的,这样就容易排除A选项。
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内容来回答,不要想当然的去判断,做到答案从题中来。
25.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需不断回答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