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论民本》ppt课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 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 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 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 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 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谷不可胜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而不王者 非我也,岁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_百__姓__归__顺__
五、古今异义 ①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古义:祭__祀__用__的__牲__畜____。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②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古__代__国___君__称__自__己__的__谦__词__。
今义: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③请.以战喻 古义:请__允__许__我__。 今义: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 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_可__”_是__“_可__以__”_,__“_以__”_是__“_凭__借__”___________。
直不百步耳
闹饥荒
没有像 更加 用
音节助词 已经 有的人 凭借
“只” 只不过
•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 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 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 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 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论民本
孟轲(前372—前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孔门有弟子三千,有贤人七十二 位,但是在思想上,他们与孔子的关系, 都不能与孟子相比。孟子晚于孔子大约 一百年,他继承与发扬了孔子思想,对 儒家思想的发展贡献巨大。所以,虽然 他不是孔子的弟子,却被后人尊为“亚 圣”。
• 曰:“士师(掌禁令刑狱官员)不能治士,则如 之何?”
• 曰:“已之。”
•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对(梁惠王)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 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
第二部分: 相关知识 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判断句
2 、道: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
此处译为 ?
方法 3、斯: 那么,就
4、所欲与之聚之:
第一个“之”,代词,百姓;第二个“之, 代词,代“所欲”。全句译为:“(百姓) 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
5、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状语后置句 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七、名句默写
①孟子曰:“民为贵,__社__稷__次__之_,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_干_牺水__牲溢__既,__成则_,变粢置盛社既稷洁。,”(祭《祀尽以心时下,》然) 而旱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者衣帛食肉, __颁__白__者__不__负__戴__于,道然路而矣不王者,未之有也。 (《黎梁民惠不王饥上不》寒)
二、通假字
①为丛驱爵.者 _爵__,___通__“_雀___”_,__鸟___雀___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无__,__通___“_毋__”_,___不__要___ ③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_无___,__通__“__毋__”_,__不___要___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颁__,___通__“_斑___”_,__花___白__ 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_涂___,__通__“__途__”_,___道__路___
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两个“之” 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 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 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7、虽欲无王: “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有假设意 思时应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时译为“虽然”。 “王”,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
•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曰:“臣弑其君可乎?”
•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 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 何?”
• 王曰:“弃之。”
[文脉·探究]
1.从第二部分的选文看,孟子是如何论证 “得民心”和“有天下”的关系的?
【提示】 孟子认为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吸 引天下百姓的心。他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指出, 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驱鱼、为丛 驱爵(雀)一样为有道的明君驱赶百姓。以此 提醒国君要“志于仁”。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 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
则,那么
六、特殊句式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_判__断__句_
②此之谓也 _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判__断__句__
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______ 判断句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
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__________
⑦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像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 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这种思想 一直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大 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 重点字词
河内凶: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或百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第一部分:重点词语:
社稷: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 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是故: 因此
祭祀以时: 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 译为“按时祭祀”。
参考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 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 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 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 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 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 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 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 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 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 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 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 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 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 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 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 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 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 奔到梁国来了。”
三、一词多义
四、词类活用
①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称__王__ ②填然鼓.之 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敲__起__鼓__ ③树.之以桑 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种__植__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穿__上__ ⑤谨.庠序之教 _形__容__词__作__动__词__,__认__真__从__事__ ⑥然而不王.者 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为__王__,__使__天__下_
8、苟为不畜: 如果,积聚 储藏
9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善 互相 10此之谓也
谓此也。说的就是这种人,宾语前置的 句式,“之”起提前宾语的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谈“得民心”与“得天下”间的关系
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 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 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 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 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 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 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 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 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使他不想称王 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 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 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 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 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尽 按照 动作名 名作动,种植 可以凭借
认真从事,谨慎 反复陈述 这样却 年成 名动,归罪
则,那么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 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 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 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 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 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 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 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 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 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_______跑__,__这__里_。指逃跑 今义: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常有用的于人选,择不复定句代中词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________。 今义:代词,当“这”“此”讲。
三个关键词: 1:仁政(对孔子“仁学”的发展完善) 2:性善论(儒家心性之学的发端)
3*:义(“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施政纲领
孟子的仁政: 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1邦国的主权在民 2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3政事以民为归宿 4用人以民意为准 5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6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 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重要句式
则何如?
宾语前置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介宾短语后置
树之以桑
状语后置
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必须前置)
2.从选文第三部分来看,孟子的“仁政”思 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 实实在在地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作为儒家学 派的“亚圣”,孟子主要继承并发展孔子的 “仁政”思想,他力主统治者应该对人民施行 “仁政”,而反对施行“暴政”。孟子认为,首 先让人民安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
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刑罚,不随 意侵夺农时,也就是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 些,借以保证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 码的生活。他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再向人 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弟, “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
3.结合课文内容,请分析孟子“民本”思想 与“忠君”思想的联系。
阅读理解
1、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2、完成练习册自主预习篇。 3、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解之处可与周围同 学讨论。
基础学案
一、字音辨识 社稷.(jì) 粢.盛 (zī) 走圹.(kuànɡ) 数.罟.(cù ɡǔ) 狗 彘.(zhì) 饿 莩.(piǎo) 驱 爵.(què) 王好.战(hào) 衣.帛 (yì) 鸡 豚.(tún) 庠.序 (xiánɡ) 弃甲曳.兵(yè) 洿.池(wū) 孝悌.(tì)
【提示】 (1)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尊重民权 的意味,“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 家和个人之上。实际上,是借此缓和阶级矛 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本质上 是忠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