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范本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时限与程序
04
报告时限规定
初步报告
订正报告
死亡报告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 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 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 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 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 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 络报告。
对初步报告的病例诊断进行订正时, 应在24小时内完成网络订正报告。
社区监测发现
社区工作人员在定期巡查中发现疑似病例时,应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报告 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个人自报
个人在出现传染病症状时,应主动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或医疗机构报告,并配合接受检测和隔离治疗。
流程规范
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后,应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报告、检 测、隔离和治疗,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建立奖惩机制
对在传染病疫情报告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 瞒报、谎报、迟报等行为依法依规进行惩处。
加强社会监督
鼓励公众、媒体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监督, 促进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提升。
持续改进方向
加强信息化建设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传 染病疫情报告的信息化水平,实现数据实时 更新、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测。
01
制定监督计划
根据疫情形势和防控需求,制定切实可 行的监督计划,明确监督目标、内容、 频次等。
02
03
开展定期巡查
按照监督计划,对各级医疗机构、疾 控中心和实验室等开展定期巡查,确 保疫情报告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责任追究制度完善
明确责任主体
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和实验室等疫情报告责任主体,压实 责任。
03
疫情报告内容
基本信息报告
病例信息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等 基本信息。
发病情况
记录发病时间、就诊时间、首诊医疗机构等信 息。
诊断情况
提供初步诊断、确诊诊断及诊断依据等相关信息。
流行病学特征描述
传染源调查
追踪和调查病例的传染来源,如疑似或确诊患者、动 物或环境等。
传播途径分析
分析并描述病毒或细菌的传播方式,如飞沫传播、接 触传播、粪口传播等。
病例定义与分类
疑似病例
符合传染病临床表现,但尚未经过实验室确诊的病例。
确诊病例
经过实验室检测确认感染传染病的病例。
重症病例
病情严重,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例。
死亡病例
因传染病导致死亡的病例。
发现途径及流程
医疗机构发现
医疗机构在接诊过程中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立即进 行隔离治疗,并按照规定程序上报相关信息。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 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 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 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死亡时,应 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报告程序及流程
01
填写报告卡
责任疫情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 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中华人 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审核与上报
02
03
确认与反馈
卡片填写完成后,需经过审核确 认无误后,方可通过网络直报系 统进行上报。
处理措施
对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进行修正或剔除 ,确保数据质量。
分析利用策略
利用方式
制定防控策略、评估疫情趋势、预测未来走 向等。
分析方法
描述性分析、推断性分析、预测性分析等。
共享机制
与相关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信息互 通和协作。
监督管理与责任追
06
究
监督管理机制建立
设立专门监督机构
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监督机构,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的 监督和管理工作。
报告原则与要求
及时性
发现疫情后,应立即进行报告 ,不得延误。
完整性
报告内容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 、发病时间、就诊情况、流行 病学史等关键信息。
报告原则
遵循依法报告、科学防控、及 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
准确性
报告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不 得瞒报、谎报、迟报。
保密性
在报告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保 密规定,保护患者隐私和信息 安全。
易感人群评估
评估不同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如年龄、性别、职 业等。
实验室检测结果
病原学检测
提供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结果,包括病毒或细 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等。
血清学检测
报告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如抗体检测、 抗原检测等。
其他相关检测
根据疫情需要,提供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测结 果,如基因测序、毒力测定等。
上级疾控机构接收到报告后,应 及时进行确认,并将确认结果反 馈给报告单位。
特殊情况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紧急报 告和处理。
不明原因疾病
对于不明原因疾病的暴发,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 织专家进行调查和处置,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
涉及多个地区的疫情
当疫情涉及多个地区时,各地疾控机构应加强沟通协调, 共同应对疫情。同时,上级疾控机构应加强对各地疫情的 监测和指导。
疫情监测与发现
02
监测网络构建
监测点设置
根据疫情传播特点和防控需求, 在关键区域如学校、医院、交通 枢纽等设立监测点,进行定期巡 查和样本采集。
实验室检测网络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检测网络,包 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 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确保样 本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检测。
信息报告系统
建立疫情信息报告系统,实现疫 情数据的实时收集、分析和共享 ,为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 信息支持。
强化培训教育
加强对疫情报告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其专业 素养和责任意识,确保报告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
推动多方协作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协作配合,形成工 作合力,共同推进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规 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
THANKS.
目的
为了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传染病疫情信息,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 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适用范围及对象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 务的人员。
适用对象
所有法定传染病的病人、疑似病人、 密切接触者以及相关信息的报告和管 理。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范 本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疫情报告制度概述 • 疫情监测与发现 • 疫情报告内容 • 报告时限与程序 • 数据管理与分析利用 • 监督管理与责任追究
疫情报告制度概述
01
定义与目的
定义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是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 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有关规定的内 容、程序、方式和时限进行报告的制度。
数据管理与分析利
05
用
数据收集与整理
1 2
数据来源
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等。
收集内容
患者基本信息、症状、诊断结果、流行病学史等 。
3
整理方式
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清洗、分类、编码等处 理。
数据质量评估
评估指标
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时效性。
评估方法
定期抽查、交叉验证、逻辑校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