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五四版语文七年级第30课 杜甫诗三首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四大发明之外,还有值是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
真是名家多若繁星。
佳作浩如烟海。
今天我们来欣赏杜甫的三首诗……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诗歌,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杜甫的诗歌:
青年时期:《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安乱时期:《春望》(被安史之乱判军所俘,带回长安)《石壕吏》“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息)
成都时期:《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老年时期:《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
三、《望岳》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四、朗读训练(范读—齐读—订正—指名读)
五、仔细思考:
1、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
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
六、《春望》背景简介: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七、朗读训练(范读—齐读—订正—指名读)
八、仔细思考;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2、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
据此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好在哪里。
“国破山河在”,“无他物”。
“城春草木深”,“无人”。
“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
(1)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而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2)作者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杜甫是一个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
可以这样说,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
当国家危难时,他对这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不朽名句。
九、比较《望岳》《春望》两首诗的风格。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十、《石壕吏》背景简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十一、分析诗歌: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概括诗歌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开端(1—4):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发展(5—16):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
高潮(17—20):老妇主动请求从军。
“致词”的内容
结局和尾声(21—24):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致词”的结果
2、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3、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
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
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
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
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
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
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
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十二、拓展延伸:
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
2、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
4、石壕吏未抓年轻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
5、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十三、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十四、作业:
1、背诵三首诗
2、完成《课时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