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微藻一一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豫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
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
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
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徽藻还能用于串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
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
今后,各地在建设“徵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徼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徽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1)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逻辑顺序
B.空间顺序
C.时间顺序
D.事物发展的顺序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油菜和大豆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因此不适合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
B.微藻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占用了大量的农田还影响水质造成水污染
C.第⑤自然段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说明微藻生长周期短、舍油量高等特点。
D.微藻制造生物柴油既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又能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中合成大量油脂。
B.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
C.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
D.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该项目在五年内可以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
【答案】(1)A
(2)B
(3)D
【解析】【分析】(1)文章开头用寻找可再生能源的事例引出微藻,然后介绍微藻的特点,微藻的功用,微藻的开发前景。
所以使用了逻辑顺序。
故选A。
(2)微藻不会占用了大量的农田,也不会影响水质造成水污染。
故选B。
(3)原文第5段原句“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
所以选项“该项目在五年内可以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的表述错误。
故选D。
故答案为:⑴ A;⑵ B;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把握,注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注意之间的区分。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赏析,注意从内容、说明方法等方面分析选项正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
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能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
米好,粥就好。
熬粥拼的是米,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
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
熬粥还须持续。
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
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
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
经典好书,如同“好米”。
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
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
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
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
”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
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
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
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
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
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
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
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
只是别忙,须从容读。
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
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
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
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
坚持读书,须有定力。
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
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
”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
这种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
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尤其需要。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
A.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
B.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只求会意,却从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
C.宋濂从幼时起即酷爱读书,经数+年寒窗苦读,终成学识渊博的大学土。
D.香菱听从黛玉教导,用心阅读了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诗集,结果诗才大进。
(3)文章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文章将“读书”比作“熬粥”,在论证上有何好处?
【答案】(1)读书如熬粥;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2)B
(3)示例:不能。
它们之间有先后关系,与上文三个熬粥之法的顺序相对应。
(4)示例: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形象生动,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或:使文章通俗易懂)。
【解析】【分析】(1)文章首先在第①②段阐述熬粥之法,然后在第②段末,作者用“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这一句由熬粥过渡到读书,再由“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这一句提出了论点,故A处应填:“读书如熬粥”。
文章第③④⑤段围绕论点具体论证,其中每段的段首句都是一个分论点,故B处应填第④段的段首句:“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
”第⑥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归纳了论点,故C处应填第⑥段的内容要点:“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
(2)A.是道理论据,能证明“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的观点。
B.是事实论据,但是阐述的是读书的方法,表明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超凡脱俗。
不能证明本文的论点。
C. 是事实论据,能证明“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的论点。
D. 是事实论据,能证明“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的论点。
故选B。
(3)文章第①段谈到:“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然后作者由熬粥想到读书,在第②段提出了“读书如熬粥”的论点。
第③④⑤段分别是三个分论点,三者在逻辑上呈递进关系,并且与第①段的三个熬粥之法的顺序一一对应。
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4)作者将读书比作熬粥来阐述自己对读书的观点,这是一种比喻论证,它能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形象,使读者易于理解与接受。
故答案为:⑴读书如熬粥;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⑵B;
⑶示例:不能。
它们之间有先后关系,与上文三个熬粥之法的顺序相对应。
⑷示例: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形象生动,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或:使文章通俗易懂)。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结构的概括和理解,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内容和题干的提示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论据的使用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理解选项的内容所具有的内涵,结合中心论点进行辨析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章结构的安排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上下文的内容安排进行回答。
要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理解。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相关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要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3.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鸣咽,像波涛在澎湃。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⑨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⑩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
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
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
忙了一会,再向前进。
⑪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
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⑫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
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
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⑬这很陡的山爬完了。
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⑭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
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
⑮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
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
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选文第①段中“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选文第⑮段中“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个纵队每个人的心中”,这个“坚强的意志”指的是什么?“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把它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的心中”?(3)选文第⑧中既说“寂静”又写出许多声响,这里用了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请再写出你学过的运用了这种方法的一句古诗。
【答案】(1)“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山上,“奇观”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赞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_主义精神。
(2)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口,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我们通过贴标语、喊口号、演说等进行宣传鼓动。
激励红军指战员的斗志。
(3)反衬(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
例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解析】【分析】(1)一问,“奇观”奇在:火把排成“之”字形,与星光相接,写出了山路曲折迂回,山势高大险峻,点火把的人之众,形成壮丽的奇观。
二问,“奇观”一词蕴含的情感:通过对“奇观”景象的描绘,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赞扬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答此题可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
(2)“坚强的意志”是指一定要战胜老山界、战胜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胜利完成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任务的决心。
二问,可分析第10段“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
忙了一会,再向前进”,12段“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
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14段“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3)首先要答出以声衬静的写法。
然后从表现了红军战士的纪律性或高尚品质的角度谈作用。
例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晚上只听见滴答滴答的钟声;静得只听见自己的呼吸声……
故答案为:⑴“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山上,“奇观”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赞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_主义精神;
⑵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口,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我们通过贴标语、喊口号、演说等进行宣传鼓动。
激励红军指战员的斗志;
⑶反衬(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
例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时,认真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
⑶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古诗词的积累。
答题时注意根据内容判断写作手法,有手法再去找相关诗句。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
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
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表达了老人对小姑娘的诚挚的感激之情。
B.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C.“她姐姐很受感动,”“很受感动”表明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她后来照料小茅屋的感情因素。
D.选段插叙了解放军建小茅屋和梨花照料小茅屋两件事,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和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全文按照事件发生顺序组织材料,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时间跨度从十年前到现在。
B.文章采用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C.梨花姑娘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虽然没出场,但通过其他人物的介绍,她的形象光彩照人,作者正是通过对梨花姑娘以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示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从而歌颂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D.文中多次提到梨花,开头实写,中间虚实映衬,结尾人花并提,并引用诗句,升华主题。
(3)文章的标题是“驿路梨花”,字面的意义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
【答案】(1)A
(2)A
(3)“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1、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2、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解析】【分析】(1)A项理解分析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瑶族老人以为是小姑娘她们盖
了草房,想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A项理解分析错误,文中介绍小屋的来历是运用了插叙的写作手法。
(3)“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用“驿路梨花”作标题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故答案为:⑴ A;⑵ A;
⑶“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1、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2、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文章主题及写作方法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写作顺序及表达的主题,体会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
⑶此题考查标题的作用,结合文章主旨进行解答。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读无字之书,即依靠身体力行去读天地之书、读自然之书、读自然之书,是人类永远不能放弃的基本阅读方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陆游的读书警示,是为至理名言。
读文字之书,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是不可取代的。
阅读者可以拿起笔来,边读边记,写眉批,作旁注,留下阅读与思考的宝贵痕迹。
这对人类思维方式和思想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读屏幕之书,即电子阅读,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优势极为明显。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三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不超30字)
(2)你觉得读哪种书有意义,请结合阅读经历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
【答案】(1)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2)我觉得读无字之书最有意义。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无字之书强调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读无字之书要仔细观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像河中石鲁)中的老兵就是善读无字之书的典范。
我在做实验时,总要尽可能自己寻找材料多做几次,反复验证实验结论;在电脑课上,也会把老师讲过的技巧多加练习……这样,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获得的知识必定是牢固的。
【解析】【分析】⑴第一段:读无字之书的意义;第二段:读文字之书的意义;第三段:读屏幕之书的意义;三段概括为: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其中一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⑵我觉得读无字之书最有意义。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无字之书强调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读无字之书要仔细观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像河中石鲁)中的老兵就是善读无字之书的典范。
我在做实验时,总要尽可能自己寻找材料多做几次,反复验证实验结论;在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