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湘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考点突破
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3. 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含义的理解;
2.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难点:
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整体性的含义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其含义可结合下图来理解:
(3)整体性的表现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土壤概况
概念: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它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

土壤的形成是各个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二)成土母质与土壤
(1)成土母质的概念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风化物能逐步发育形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3)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三)气候与土壤
(1)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当水分过多时,空气受排挤,造成土壤缺氧和土温下降;而空气过多则水分减少,造成养分、水分供应不足。

(2)气候直接影响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①温度影响化学反应速度
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

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分解速度增加约7倍。

②温度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有机质积累多。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例如: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是因为这里气候寒冷,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土壤颜色发黑,故称为“黑土”。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有机质积累少。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因此有机质经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多,土壤显酸性,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较贫瘠。

(3)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例如: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

(四)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矿物养分的富集和有机质的积累;同时生物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重要提示】
(1)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给地表。

(2)动物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的同时,还可通过对土体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3)微生物则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及腐殖质的合成,来促进成土过程。

(五)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
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坡向与土壤
【特别提醒】地形影响土壤厚度以及土壤中的水热状况,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稳定的影响因素。

(六)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具体分析如下:
通过人类活动,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各种耕作土壤。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但是如果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可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随堂练习】
1.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
A. 缓解全球变暖
B. 缩小臭氧层空洞
C. 减轻酸雨污染
D. 加快海洋流速
2. 某科考队在沙漠中考察时发现了大量的芦苇化石,这说明()
A. 这里的地质时期曾经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B. 芦苇在地质时期属于耐旱植物
C. 人类活动将湿地的芦苇运到沙漠作为建筑物的覆盖物
D. 沙漠地区干旱少雨
答案:1. A 2. A
思路分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海洋浮游植物可调节大气中CO2的浓
度,影响全球气温变化,故A项正确;臭氧空洞大小变化取决于大气中氟氯烃浓度的变化,故B项错误;酸雨形成与大气中SO2和氮氧化物浓度有关,故C项错误;洋流运动主要由盛行风驱动,故D项错误。

第2题,芦苇是水生植物,反映湿润的环境,故A项正确。

例题1 (广东韶关一模)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大气环流
B. 太阳辐射
C. 地理位置
D. 下垫面状况
(2)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何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A. 气候
B. 地形
C. 植被
D. 河流
思路分析:第(1)题,各地理要素的形成与该地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第(2)题,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

答案:(1)C (2)C
例题2 (安徽名校联考)读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 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 丙——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D. 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2)下列有关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 乙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 丙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 丁生长旺盛——常年高温多雨
思路分析:第(1)题,甲景观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该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冬冷夏热,光照充足;乙景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而雪域高原、冻土广布是青藏高原的典型特征;丙景观位于我国海南岛,而土壤肥沃、黑土广布是东北平原的典型特征;丁景观位于
我国安徽省,而风力侵蚀、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的典型特征。

第(2)题,甲景观根系发达主要与当地气候干旱有关;乙景观叶呈针状与当地气温低,热量不足有关;丙景观四季常青与当地终年高温有关;丁景观生长旺盛与当地夏季高温多雨有关。

答案:(1)A (2)C
【知识脉络】
土壤的形成与气候、植被、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关系密切
①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受风化作用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养分被释放与淋失。

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过程。

③在高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营养元素的富集过程(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

【高频疑点】
植被茂密,有机质制造多的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一定多
原因: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虽然绿色植物茂密,有机质制造得多,但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而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富集起来。

举例:我国东北平原在草甸植被和温凉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富含腐殖质的肥沃的黑土。

热带雨林区虽然植物生长量大,但因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淋溶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很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