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峰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一、赤峰市的基本概况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与河北承德、辽宁朝阳接壤。

全市总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50万亩,其中:水浇地560万亩。

辖7旗2县3区,总人口450万,其中农业人口340万。

赤峰地处东北与华北经济区的结合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易接受北京、天津、沈阳等几个中心城市的辐射。

农业是赤峰市的基础产业,2021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540万亩,其中玉米、小麦、谷子等粮食作物面积1197万亩,总产量61亿斤;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甜菜、食用菌、等生产面积237万亩,年总产量75亿公斤。

还有烟叶、中药材、花卉、桑蚕等生产。

二、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赤峰市具有悠久的蔬菜生产经历。

全市十二个旗县区均有蔬菜种植,其中宁城、松山、元宝山、喀旗、翁旗蔬菜种植面积较大。

设施农业宁城、松山、元宝山、喀喇沁旗、敖汉旗面积较大。

近年来,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来抓,使赤峰的蔬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蔬菜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首选项目。

(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产品远销国
内外。

赤峰市自1996年成立了菜篮子工程建设办公室,提出以抓好蔬菜生产为重点的菜篮子工程,全市蔬菜、食用菌播种面积达到45.7万亩左右,总产蔬菜122万吨。

到2021年底,总播种面积达到122.4万亩,其中露地蔬菜86.4万亩,设施面积36万亩,总产量453.95万吨。

到2021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增长了2.7倍、3.7倍。

全市蔬菜等主要菜篮子产品供给由过去的供不应求(除7-9月份),大部分靠外地调入,一跃成为蔬菜产品调出大市。

目前我市已经实现了蔬菜的周年生产,均衡供应。

产品除销往国内大中城市外,已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二)规模化特色生产基地已基本形成,产品科技含量普遍提高,上市品种日益丰富。

近年来,为了加快我市蔬菜品种结构调整步伐,增加蔬菜科技含量,提升蔬菜产品的质量、档次,促进农民增收,根据赤峰地区特点和市场需求,每年引进、试验示范蔬菜新品种,全市蔬菜的新品种应用率达98%以上,新技术应用率达60%以上,蔬菜产业种植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花色品种增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西红柿(播种面积10.56万亩)、黄瓜(播种面积10.24万亩)、尖椒(播种面积4.3万亩)、胡萝卜(播种面积8.92万亩)、甘蓝(播种面积8.54万亩)、芹菜(播种面积7.89万亩)、菜豆角(播种面积7.86万亩)、西甜瓜(播种面积12万亩)等为主的特色生产基地和知名品牌。

(三)绿色意识不断增强,绿色蔬菜蓬勃发展。

目前,全市通过认定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近百万亩,有20个种类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通过鉴定,成为地方标准,使得我市蔬菜生产按标准生产,产品打入国内大中超市。

其中元宝山区的“绿源”蔬菜被选定为2008年奥运会蔬菜指定供应的品种基地。

全市蔬菜、瓜果等产品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绿源”、“兴源”、“兴绿”等十几个品牌,绿色蔬菜基地建设的逐步发展壮大,不仅提高了我市蔬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而且有力地增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市场建设步伐加快,销售网络初步形成,中介组织日趋活跃,产业链条逐步延伸。

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绿色蔬菜基地逐步扩大,优势产区逐渐显现,知名度不断扩大,销售渠道不断拓展。

以零售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国内大中城市销售网点为一体的蔬菜市场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目前赤峰市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并投入使用的蔬菜批发市场15处,交易总额10亿元;红山区西城蔬菜瓜果专业批发市场是赤峰市蔬菜瓜果的集散中心,目前,该市场已有固定经营户500多家,流动客户2000多家,市场在旺季每天蔬菜上市量达100万公斤,瓜果25万公斤,日营业额近百万元,年交易额达4亿元。

不仅满足了本市需要,还辐射到锡盟、通辽、河北等地区。

一批以蔬菜加工为主的
龙头企业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设施农业建设的总体情况
赤峰市设施农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自然发展期。

从80年代中期到1995年,在农业部门的引导下,学习外地经验,在城市周边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首建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

到1995年设施农业面积为1.18万亩。

第二个阶段为引导发展期。

1996年赤峰市启动“菜篮子工程,突出抓好以蔬菜生产特别是以日光温室蔬菜为重点的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

设施农业每年以1万亩的速度推进,相对集中的规模小区不断出现。

2000年,赤峰市遭受了经历罕见的特大旱灾,给全市农牧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针对旱灾带来的损失,赤峰市审时度势,提出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抗旱救灾的重大措施来抓。

到2003年底,全市设施农业发展到了10.2万亩。

第三个阶段为快速发展期。

2003年底,根据储波书记调研讲话精神,决定把设施农业作为赤峰市农业生产主动防灾避灾的重要措施来抓,提出了自2004年起,重点在北纬43°以内,南部7个旗县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力争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0万亩的目标。

每年支持1000万元。

2016年发展到28万亩。

由此,我市设施农业步入快速发展期。

第四个阶段为高速发展期。

2021年加大对赤峰设施农
业建设的扶持力度,每年投入5000万元扶持我市设施农业建设。

全市当年新发展设施农业8.3万亩,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36.3万亩,其中投入生产面积33.3万亩,总产值31.6亿元,总增加值19.8亿元。

仅此一项,全市农牧民人均纯增收570元。

经过近几年的强力推进,我市的设施农业在数量、产量、效益上都取得了明显突破,已成为振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

四、设施农业和蔬菜产业效益情况
1、日光温室生产:从投入和产出效益比较看:综合占地面积一亩的土墙日光温室,平均年收益在10000--13000元之间,扣除种子、有机肥、化肥、农药、水电等投入1800—2000元,平均年纯收入8000—10000元左右。

相当于10--15亩水浇地玉米,40—50亩旱平地谷物的产值。

宁城县2021年设施农业种植效益普遍提高,每亩冷棚平均纯效益达到6000元左右,平均每亩日光温室纯效益达到1.2—1.5万元。

平均每延长米温室黄瓜效益为160-18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240元。

2、塑料大棚生产:一亩塑料大棚平均年收益7000元左右,扣除生产投入,纯收入在4000—5000元之间。

相当于5—10亩水浇地玉米或20—30亩旱平地谷物的产值。

2021年塑料大棚种植受市场价格的拉动,效益是近几年来
较高的,平均每亩辣椒纯收入达到7000元,最高的达到9000多元;番茄平均每亩收入达到6000元,最高的达到12000元。

3、露地蔬菜生产:露地蔬菜平均亩产量2000--3000公斤,平均亩收入1500--2500元之间,平均亩投入费用在500元左右,亩生产净利润1000--2000元,相当于2—3亩水浇地玉米或10—20亩旱平地谷物的产值。

五、市内外市场供求状况
(一)国内市场。

居民蔬菜消费特点是城镇居民蔬菜消费高于农村,收入高的居民蔬菜消费高于收入低的居民。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蔬菜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居民对蔬菜的需求早已不满足于数量,开始追求品种多样、营养丰富、保健卫生、食用方便等较高层次的消费目标。

国内市场对蔬菜需求量会逐年增加。

同时国内主要蔬菜产区如南部地区夏季高温、强光、暴雨的气候影响蔬菜生产,形成了蔬菜夏秋淡季,市场缺口很大,需求的不断增加。

(二)周边市场。

我市毗邻的辽宁、河北、内蒙的锡盟、通辽,距蒙古、俄罗斯口岸较近,交通便利。

生产的反季节蔬菜具有一定的市场,特别是对俄罗斯市场潜力巨大。

俄罗斯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一年只有3个月的蔬菜供应期,每年10月到第二年7月,需要大量的反季节蔬菜,蔬菜供应缺口很大,对俄蔬菜出口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再有我市周边
城市和地区淡季蔬菜需求量也在增加,由于交通便利,市场潜力较大。

(三)市内市场。

赤峰市拥有460万人口,每人每天按消费蔬菜0.4公斤计算(城市和农村平均计算,其中城市多一些,农村少一些),全市全年需要蔬菜67.16万吨。

2021年全市蔬菜产量是453.9万吨,80%以上的蔬菜外销。

冬季外地蔬菜需调进一部分,调剂品种的余缺。

六、采取的主要措施
赤峰市将设施农业建设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的重点,进行专项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设施农业作为赤峰发展特色农业的首选项目,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每年拿出5000万资金重点支持我市发展设施农业。

组织召开了全市设施农业建设现场会议,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并作重要讲话。

下发了《关于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实施“一把手”工程,实行专项推进。

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设施农业建设现场视察指导。

各旗县区围绕总体部署和要求,始终坚持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引导和调动广大群众自觉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为营造了全市上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良好氛围,全市各地开展了设施农业大学习、大参观活动。

到山东、辽宁、
河北等设施农业先进地区参观学习。

通过参观考察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对发展设施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了信心和决心。

(三)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

全市建设8万亩设施农业总投资12.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8021万元,农业项目捆绑及财政支农整合资金4130万元,乡村集体投资1904万元,信用社货款7.45亿元,群众自筹3.75亿元。

对新建设的集中连片设施农业小区给予水电配套资金补贴。

对新建设规模以上的设施农业小区,由部门出资聘请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服务等措施,增加设施农业投入和服务,保证了设施农业建设资金需要。

(四)搞好科技服务,加强技术指导。

各级农业部门和科技人员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三新”的引进推广方面搞好服务,及时解决农民在建设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全市共举办技术培训班380期,培训师资560人次,培训农民4.3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5万份。

针对设施农业技术指导力量不足的问题,抽调设施农业技术骨干,组建蔬菜服务中心,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和市场销售工作。

从山东寿光、辽宁凌源、喀左、北镇等设施农业发展先进地区招聘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的农民技术员,充实到了设施农业一线阵地,具体负责规模以上新建设施农业小区的技术指导工作。

(五)加大设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我市设施农业以蔬菜为主,随着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普及,蔬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经济效益得到普遍提升。

但品种单一的种植结构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要从以蔬菜为主的种植结构向菜、果、瓜、菌、花多元种植结构发展,突出发展深冬上市的喜温性茄果类、豆类蔬菜、名特菜及名优水果,适度扩大甜瓜、食用菌等示范种植规模,逐步形成各个优良品种的规模化生产小区。

松山区今年新发展设施香瓜近3000亩,其中温室香瓜第一茬生产已经结束,塑料大棚香瓜已经挂果。

元宝山风水沟镇5000亩设施葡萄,有2000亩已经完成定植。

食用菌在宁城、喀旗、林西、松山和左旗均有大面积栽培,食用菌总落实3869万单位。

椐统计全市设施瓜果、食用菌总生产面积达到2.36万亩,占设施农业总面积的6.6%。

设施瓜果、食用菌等生产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增加了花色品种,满足了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

(六)建设市场,搞好营销。

各地不断加强在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建设。

全市投入一千多万元,新建、扩建和改造了蔬菜产地批发市场15处。

在蔬菜销售网络建设上,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山东寿光、二连浩特、广东东莞等大中城市和满洲里等口岸建立销售网点。

(七)建立机制,实行重奖重罚。

拿出340万元,对设
施农业建设中取得突破的旗县区、乡镇、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重奖,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虽然我市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蔬菜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金短缺,贷款难度大,各级财政的扶持资金规模不够,拉动作用不强。

我市每年10万亩设施农业建设任务需15亿元的投入,其中水电路基础建设和机建墙体补助需2亿元。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低,自筹能力差,用于棚室建设的自有资金非常有限,加之财政补助资金少,申请贷款难度大、利息高,仍是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市场建设相对滞后,流通渠道还不通畅,专业合作组织应有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近几年我虽然扶持建设了15处产地批发市场,但与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

专业合作组织不规范,带动作用不强,农民经纪人缺乏有效地组织管理,带动效应差。

三是技术力量薄弱,科技投入不足,服务还不到位。

全市每年10万亩的发展速度,按每300亩地一名技术人员指导,每年就需要300人。

我市现有直接从事设施农业技术指导的人员不足200人,虽然一些地区聘请了农民技术员,但还不能满足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一些先进的适用技术如工厂化育苗、国外优良品种等还没有得到普及推广。

四是龙头企业建设滞后,贮藏、保鲜、深加工等环节薄弱。

品牌意识不强,标准
化生产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于日光温室建造方面的几个问题。

(一)棚室建造的主要类型:1、日光温室:包括机械土墙钢筋架结构、机械土墙竹木结构、机械土墙竹木加钢筋结构和机械土墙菱镁架结构。

其中机械土墙钢筋架结构和机械土墙竹木结构的占80%左右。

(二)棚室跨度:日光温室由于普遍采用机械厚墙体推广,棚室跨度普遍增加,有原来的6.5米增加到7.5--8米,个别达到9--10米(实验棚)。

(三)棚室建造成本:日光温室建造成本主要包括骨架、墙体、保温材料、立柱、后坡、防寒沟及压膜线等。

椐调查,100延长米,跨度7—7.5米的机械土墙钢筋结构的日光温室平均造价为4--5万元;机械土墙竹木结构的日光温室平均造价为2--2.5万元;机械土墙菱镁结构的日光温室平均造价为3.0万元左右。

(四)温室面积计算:一般按建筑面积的2—2.5倍为综合占地面积。

近年来,为增加土地利用率,两栋温室之间距离加大,中间建设塑料大棚,一般按建筑面积的3—4倍为综合占地面积。

(五)温室建设的补贴。

温室的补贴标准不一,今年平均每亩(净占地666.7㎡)补贴5000--8000元左右,最高
2万元。

各级财政补贴资金主要用于小区水电配套,市场建设及“三新”引进推广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