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试卷】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三)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
次月考(三)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l-35.5 S-32 N-14 C-12 Na-23 K-39 O-16
一.单选题
1.适宜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A. 乙醇和水
B. 水和氯化钠
C. 水和花生油
D. 四氯化碳和碘
2.标况下,H2O的质量为x g,含有y个氢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A.18y/x B.9y/x C.18y/x mol﹣1D.9y/x mol﹣1
3.实验室从干海带中提取碘的操作过程中,仪器选用错误的是()
A. 灼烧干海带﹣﹣坩埚
B. 过滤海带灰悬浊液﹣﹣长颈漏斗
C. 从碘水中萃取碘﹣﹣分液漏斗
D. 分离碘和四氯化碳﹣﹣蒸馏烧瓶
4.已知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物质所含分子数最少的是()
A. 标准状况下4.48L氧气
B. 11g二氧化碳气体
C. 0.5mol氨气
D. 含N A个氢分子的氢气
5.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和CO2相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密度比为16∶11
B. 密度比为11∶16
C. 体积比为1∶1
D. 体积比为16∶11
6.配制某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下列情况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小的是()
A. 容量瓶中有蒸馏水
B. 溶液转移至容量瓶时,未洗涤玻璃棒和烧杯
C. 溶液未冷至室温就定容
D. 定容时俯视
7.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A. 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B. 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C. 是否能通过滤纸
D. 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8. 对下列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
A.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B.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32-C.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稍过量的稀硝酸除去OH﹣,再加入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则证明有Cl﹣
9.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含有N A个原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B. 25℃,1.01×105Pa,64 g 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 A
C. 1mol氢的质量为1 g
D. 标准状况下,11.2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10.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2、H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
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 p(N2)>p(H2)>p(O2)
B. p(H2)> p(N2) >p(O2)
C. p(N2)>p(O2) > p (H2)
D. p(O2) >p(N2)>p(H2)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B. 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
C.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 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12.下列现象或应用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A. 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B. 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 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D. 在豆浆里加入盐卤或石膏制成豆腐
13标准状况下V L氨气溶解在1 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1),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g·mL-1,质量分数为ω,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ω=B.ω=C.ρ=D.c=
14.标准状况下,有①6.72LCH4,②3.01×1023个HCl,③13.6gH2S ,④0.2molNH3,则下列四种气体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A. 体积:④<①<②<③
B. 密度:①<③<④<②
C. 质量:④<①<③<②
D. 氢原子数:②<③<④<①
15.混合气体由N2和CH4组成,测得混合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0.821g/L,则混合气体中N2和CH4的体积之比为()
A. 5∶1
B. 4∶1
C. 1∶4
D. 1∶5
16.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锌粒24.4 g (1 g以下用游码),他把锌粒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当天平平衡时,所称取的锌粒的实际质量应是()
A .24.4 g
B .25.5 g
C .23.6 g
D .24 g
17. 一个一氧化氮分子的质量为a g ,一个二氧化氮分子的质量为b g ,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氧原子的摩尔质量为( ) A (a -b )N A g·mol
-1
B . (b -a )N A g·mol
-1
C . (a -b )N A g
D . (b -a )N A g
18.在K 2SO 4和Fe 2(SO 4)3的混合溶液中,Fe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 ﹣
1,的物
质的量浓度为0.3 mol•L ﹣
1,则混合液中K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15 mol•L
﹣1
B .0.45 mol•L
﹣1
C . 0.3 mol•L
﹣1
D. 0.6 mol•L ﹣
1
19.将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银、二氧化硫、硫酸、纯碱、食盐 B .碘酒、冰、硫酸氢钠、烧碱、碳酸钙 C .氢气、干冰、硝酸、烧碱、硝酸钾 D .铜、氧化铜、醋酸、石灰水、碳酸氢钠
20..如图所示装置,密闭容器内分别充入空气和H 2、O 2的混合气体在可移动的活塞两边,在标准状况下若将H 2、O 2的混合气体点燃引爆,活塞先左弹,恢复原温度后,活塞右滑停留于容器的中央,则原来H 2、O 2的体积比可能是( ) A .7:2 B .5:4 C .3:5 D .2:7
二、填空题
21.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A .蒸馏、B .萃取、C .过滤、D .结晶、E .分液、F .渗析。
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选用上述哪一种方法最合适?(填字母) (1)除去Ca (OH )2溶液中悬浮的CaCO 3微粒 。
(2)分离四氯化碳与水的混合物 。
(3)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 。
(4)分离淀粉和NaCl 溶液 。
(5)分离
4CCl (
沸点为76.75)℃和甲苯(沸点为110.6)℃的混合物_____。
22.依据粗盐提纯的原理,除去氯化钾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镁等杂质,可选用氢氧化钡溶液、稀盐酸和碳酸钾溶液三种试剂,按如图步骤操作:
滤液纯净氯化钾溶液
(1)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B的化学式是________,C的名称是__________。
(2)加入过量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 )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3.实验室用密度为1.84 g•cm﹣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 %的硫酸,配制25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0.46 mol•L﹣1的硫酸。
(1)98 %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现有下列几种规格的量筒,应选用(填序号)。
①5 mL量筒②10 mL量筒③50 mL量筒④100 mL量筒
(3)实验需要以下步骤:
①定容②量取③摇匀④洗涤⑤转移⑥冷却⑦计算⑧装瓶⑨稀释进行顺序是。
(4)下列操作使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是。
A.往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B.未洗涤稀释浓H2SO4的小烧杯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D.洗净容量瓶未干燥即用来配制溶液
E.定容后塞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液面不到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24. (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甲烷(CH4)和二氧化碳原子总数之比为________,密度之比为________。
(2)在标准状况下,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39.2 L,质量为61 g,则其中CO2为________ mol。
(3)9.03×1023个NH3含________mol氢原子,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L。
25.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与其性质检验实验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实验操作:取一小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____________,继续煮沸至________________,停止加热。
(3)证明有氢氧化铁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若取少量制得的胶体加入试管中,加入硫酸铵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胶体的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10每题2分,11-20每题3分合计50分)
二.填空题
21.(10分)
(1)C(2)E(3)B(4)F(5)A
22. (10分)
(1) Ba(OH)2K2CO3盐酸
(2)除尽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3) 过滤
23.(8分)
(1)18.4 mol·L-1(2)②
(3)⑦②⑨⑥⑤④①③⑧(4)C
24. (10分)
(1)5:3 4:11
(2)0.75
(3)4.5 33.6
25.(12分)
(1)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2)氯化铁饱和溶液混合液呈红褐色
(3)让一束可见光通过制得的液体,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制得的是胶体
(4) 产生红褐色沉淀聚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