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朱轼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史稿·朱轼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朱轼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清史稿·朱轼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朱轼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
原文:
朱轼,字若瞻,江西高安人。

康熙三十二年,举乡试第一。

三十三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湖北潜江知县。

潜江俗敝赋繁,轼令免耗美,用法必持平。

四十八年,出督陕西学政。

五十二年,擢光禄寺少卿。

上以山、陕旱灾,发帮五十万,命轼与光禄寺卿卢询分往动粜治赈。

轼往山西,疏请令被劾司道以下出资赡饥民,富民与商人出资于南省籴米,暂停淮安、凤阳等关米税;饥民流徙,令所在地方宫安置,能出资以赡者得题荐;饥民群聚,易生疠疫。

设厂医治。

疏请令山西各县建社仓,引泉溉田。

上谓:“社仓始于朱子,仅可行于小县乡村。

若奏为定例,官吏奉行,久之,与民无益。

山、陕山多水少,间有泉源,亦不能畅引溉田。

轼既以为请,即令久驻山西,鼓励试行。

”轼自承冒昧,乞寝其议,上不许。

未几,年爨尧劾凤翔知府甘文煊亏帑,请特简亲信大臣会鞫,上命轼往勘,得实,论如律。

六十一年,乞假葬父,归。

世宗即位,召诣京师,充圣祖实录总裁,赐第。

雍正元年,命直南书房。

二年,兼吏部尚书。

二月,轼遭母丧,赐内帮治丧,敕江西巡抚俟轼至家赐祭。

轼奏谢,乞终制,上允解任,仍领水利营田,期八月诣京师。

十三年,议筑浙江海塘,轼请往董其役,上俞之,敕督抚及管理塘工诸大臣咸听节制。

乾隆元年,克世宗实录总裁。

九月,病笃,上条临视疾。

轼力疾服朝服,令其子扶掖,迎拜户外。

翌日,卒。

遗疏略言:“万事根本君心,用人理财,尤宜慎重。

君于小人,公私邪正,判在几微,当审察其心迹而进退之。

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
税伏祈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

”上震悼辐朝,复亲临致莫,发帮治丧。

赠太傅,赐祭葬,谥文端。

(选自《清史稿·朱轼传》,有删改)
译文:
朱轼,字若瞻,是江西高安人。

康熙三十二年,参加乡试考取第一。

三十三年,考中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任期结束后被授予湖北潜江知县。

潜江风俗破陋。

赋税繁重,朱轼命令免除官员以损耗为借口加征的钱税,使用法律一定秉持公平。

四十八年,出京督查陕西学政。

五十二年,被提拔为光禄寺少卿。

皇帝因为山西、陕西发生旱灾,拨出钱物五十万,命令朱轼和光禄寺卿卢询分头前往鼓励卖粮,教治赈济。

朱轼前往山西,上奏章请求命令被弹劾的司道以下的官员出资供养遭遇饥荒的百姓,富人和商人出资到南方省份购买粮食,暂停淮安、风阳等关卡征收米税;遭遇饥荒的百姓流离他乡,命令他们所在之处的地方官给予安置,能够出资来供养他们的人可以得到题名举荐;遭遇饥荒的百姓聚集在一起,容易发生瘟疫,要设立场馆进行医治。

还上奏章请求山西各县建立义仓,引来泉水灌溉农田。

皇帝说:“社仓是从朱子开始建立的,只可以在小县的乡村推行。

如果上奏作为固定的制度,官吏奉行,时间长了,对百姓没有益处。

山西、陕西山多水少,偶尔有泉水,也不能顺利地接引过来灌溉衣田。

朱轼既然拿这个作为请求,就命令他长期驻守山西,鼓励地方试行。

”朱轼自己承认冒昧,请求搁置这个提议,皇帝没有答应。

不久,年囊尧弹劾凤翔知府甘文煊亏欠朝廷钱物,请求专门选拔亲信大臣会同审问。

皇上命令朱轼前去核查,得到实际情况,依照法律判处。

六十一年,朱轼向朝廷请求假期安葬父亲,回到了家乡。

清世宗即位,把朱轼召到京城,担任圣祖实录总裁,赐给他宅第。

雍正元年,命令他在南书房值守。

二年,让他兼任吏部尚书。

二月,朱轼遭遇母亲去世,皇帝赏赐内库的钱物给他处理丧事,命令江西巡抚等朱轼到家再赐以祭莫。

朱轼上奏章谢恩,请求守满丧期,皇上允许他解除职务,仍然负责农田水利工作,约定八月份回到京城。

十三年,朝廷商议修筑浙江海塘,朱轼请求前往监督这项工程,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命令总督、巡抚以及
管理海塘工程的大臣们都听他的指挥管辖。

乾隆元年,朱轼担任世宗实录总裁。

九月,朱轼病情严重,皇帝亲自到他家中探望。

朱轼勉力带病穿上朝服,命今自己的儿子搀扶起身,到门外迎接跪拜。

第二天,朱轼去世。

他的遗疏大致说:“天下万事的根本在于君主的思想,任用官员,处理财务,特别应该慎重。

君子和小人,前者公正正直,后者偏私邪恶,区别只在细小的地方,应当清楚地省察他们的思想行为来提拔或者贬斥他们。

至于国家的经费,本来自然有节余。

将来如果有谈论牟利的臣子,提出增加赋税,我伏下身子请求陛下作出决断,永远斥退这种不合实际的言论,这样做实在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啊。

”皇帝非常悲伤,停止了朝会,亲自登门进行祭奠。

追赠朱轼太傅的官职,赏赐祭祀、安葬的礼仪,谥号文端。

《清史稿·朱轼传》
2、《清史稿·刘统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刘统勋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
原文: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

雍正二年进士。

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

命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擢左都御史,疏言:“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

请自今三年内,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

”又言:“尚书公讷亲,综理吏、户两部,兼以出纳王言。

部中议覆事件,出一言而势在必行,殆非怀谦集益之道。

请加训示,俾知省改。

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

”两疏入,上谕曰:“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

大臣任大责重,固不能免人指摘。

闻过则喜,古人所尚。

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

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转于廷玉有益。

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但治事或有未协,朕时加教诲,诫令毋自满足。

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候朕裁定。

”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命勘海塘。

时运河盛涨,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

俾水有所泄。

以江南坝决,命偕署尚书策楞往按。

合疏言河员亏帑①误工,诏夺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职,穷治侵帑诸吏。

上又命
清察江南河工未结诸案,统勋疏言未结款一百一十一万有奇,请定限核报。

又以河道总督顾琮请于祥符、荥泽诸县建坝,并浚引河,命统勋往勘。

统勋议择地培堤坝,引河上无来源,中经沙地,易淤垫,当罢,上从之。

三十八年十一月,卒。

是日夜漏尽,入朝,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

上闻,遣尚书福隆安赍药驰视,已无及。

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

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

回跸②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①帑(tǎng):古代指钱财或收藏钱财的府库。

②跸(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译文:
刘统勋,字延清,是山东省诸城县人,雍正二年中进士。

乾隆元年,提拔他为内阁学士。

命他跟从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后)特授刘统勋为督察院左都御史,他上书给乾隆帝说:“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他经历了很多事,然而他的晚年应当谨慎,(因为)别人对他的责备很多。

请皇上从现在开始,三年内不要特意宣旨提拔重用他,一律停止他的擢升调动。

”又上书说:“尚书讷亲统管吏部和户部,并且能够下达皇上的旨意。

部中议论并答复大事,讷亲说一句话别人必须执行,几乎没有心存谦诚、集思广益的想法。

请皇上给予他一定的教训,让他知道反省并改正错误。

他所掌管的事务,有的可根据情况给予裁减,以免有耽误、荒废的忧虑。

两个奏章呈上之后,乾隆回复他说:“朕认为张廷玉、讷亲如果擅自作威作福,刘统勋必定不敢上这样的奏章。

大臣责任重大,原本就不能避免别人的指责。

听到别人指出缺点错误就高兴,这是古人所崇尚的。

如果心存一些不快或嫌怨,那就没有大臣的气度了。

如今一经审查评议,大家都会明白要谨慎行事,反而会对张廷玉有好处。

讷亲作为尚书,遇事时固然不应不置可否、推卸责任,但是管理事务有时不得当,朕应时时对他进行教训,告诫他不要骄傲自满。

至于权职过多的问题,如果确实有可以精简的,等候朕来决定。

”不久乾隆就下令把刘统勋的奏章公开,
拿给朝廷重臣看。

乾隆命令刘统勋勘查海塘。

当时运河暴涨,刘统勋请求疏浚聊城引河,分流运河水使之流入大海。

使水能够顺利排泄。

因江南坝决口,命令刘统勋同尚书策楞前往视察。

两人共同上书说河道官员亏空府库钱屠延误工期,乾隆下诏撤销了河道总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的职务,追究并严厉惩治每个侵吞府库钱财的官吏。

乾隆又命令刘统勋彻底查办江南河工没有结款的各个案件,刘统勋上书说未结款案件有111万多起,请求规定时间进行核查上报。

后又因河道总督顾琮请求在祥符、荥泽诸县建筑坝堤,并开挖引河,命令刘统勋前往勘察。

刘统勋议政时认为应该另选地点建筑堤坝,引河上方没有下水源流,中途又经过沙地,容易沉积,应该搁置顾琮的请求,乾隆皇帝听从了刘统勋的建议。

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刘统勋)死了。

这一天天刚亮,刘统勋就入朝觐见,当他乘车行至东华门外,(当)车子稍微倾斜,掀开车帷探视时,刘统勋已经双目紧闭。

乾隆听说此事,(急速)差遣尚书福隆安带着药品快速前往看望救治,(但)已经来不及了。

追赠刘统勋为太傅,将其牌位放入贤良祠(并赐祭葬),赐谥号“文正”。

乾隆亲临他的丧礼,看到刘统勋家里俭省朴素的情况,为之感动。

回宫尚未进乾清门,乾隆就忍不住涕泣,对群臣说:“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刘统勋不愧是真宰相”。

《清史稿·刘统勋传》
3、《清史稿·张勇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张勇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
原文:
张勇,字非熊,陕西咸宁人。

善骑射,仕明为副将。

顺治二年,英亲王阿济格师次九江,勇来降,檄令招抚,得总兵以下七百余人。

时李自成将贺珍等分据汉中、兴安、固原诸地,窥西安。

勇与副将任珍、马宁等御战,屡败之。

大学士洪承畴视师湖广,勇请自效,诏奖其忠勤,召诣京师。

承畴亦荐勇智勇兼备,所部兵精马足,请移授经略右标总兵,上许之。

勇入对,赐冠服、甲胄、弓矢,加右都督。


将行,命内大臣索尼等传谕曰:“当今良将如勇者甚少。

军务不可悬度,当相机而行,勿负才轻敌。

”至军,佐承畴屡破敌。

康熙二年,以勇久镇甘肃,威名素著,属番詟服,命还镇甘肃。

三年,加太子太保。

西喇塔拉饶水草,号大草滩,厄鲁特蒙古乞驻牧於此。

勇以其地当要隘,不容逼处,自往谕之,事遂寝。

因请筑城其地,曰永固。

旁建八寨,相联属为声势。

十二年,吴三桂反,四川总兵吴之茂叛应之。

十三年,三桂使招勇,勇执其使以闻。

陕西提督王辅臣亦叛,勇督兵防御。

辅臣招勇,勇斩其使,上嘉之,封靖逆侯..吴之茂屯乐门,分兵攻陷通渭。

勇督兵道伏羌赴援,之茂兵溃。

之茂收余众复战,勇勒兵冲击,之茂大败。

勇与佛尼勒、进宝等尽平贼寨。

十七年,准噶尔台吉噶尔丹兵入河套,厄鲁特部为所败,假道赴青海,阑入内地,勇驱令出塞。

二十三年,闻青海蒙古游牧近边城,率兵赴丹山防御,至甘州,病笃。

上闻,遣医并其子云翼驰驿往视。

寻卒,赠少师,仍兼太子太师,赐祭葬,谥襄壮.。

勇身经数百战,临敌若无事,而智计横出,每以寡胜众。

居恒恂恂退让,宾礼贤士。

用人尽其材,其所甄拔,往往起卒伍为大将,良栋、进宝尤其著者也。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二》)
译文:
张勇,字非熊,是陕西咸宁人。

擅长骑马射箭,在明朝官至副将。

顺治二年,英亲王阿济格的军队驻扎在九江。

张勇前来投降,下令让他招降安抚,招来了总兵及以下官兵七百多人。

当时李自成的将领贺珍等人分别占据汉中、兴安、固原等地,窥视西安。

张勇和副将任珍、马宁等人抵御作战,屡次打败了他们。

大学士洪承畴到湖广两地督率军队,张勇请求到军中效力。

皇帝下诏褒奖他的忠诚勤勉,召他回京师。

洪承畴也推荐张勇,说他智勇双全,所率领的军队兵精马足,奏请调他担任经略右标总兵的职务,皇上应允了。

张勇进宫面见皇上,皇上赐给他官帽官服、铠甲头盔、弓箭,加官为右都督。

张勇要赴任时,皇上让内大臣索尼等人传达圣谕说:“当今像张勇这样优秀的将领很少。

军中的事务不要凭空猜测,要看实际情况灵活办事,不要自
负有才而轻视敌人。

”到军中,辅佐洪承畴屡次打败敌军。

康熙二年,因为张勇曾长时间镇守甘肃,威名一向显扬,皇上命令他回去镇守甘肃。

康熙三年,加官太子太保。

西喇塔拉水草丰饶,号称大草滩,厄鲁特蒙古请求在这里定居放牧。

张勇认为那个地区正当重要关隘,不容许靠近居住,所以亲自前去说明,这件事就停止了。

张勇趁机奏请在那个地区建造城池,叫永固。

旁边建造八座营寨,互相联系,互为支援。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造反,四川总兵吴之茂也叛乱响应他。

十三年,吴三桂派人招降张勇,张勇抓了他的信使并上报朝廷。

陕西提督王辅臣也反叛了,张勇率领军队防御。

辅臣招降张勇,张勇斩杀了他的来使,皇上嘉奖张勇,封他为靖逆侯。

吴之茂在乐门屯兵,分兵攻陷了通渭。

张勇率兵取道伏羌赶去增援,吴之茂的军队溃败。

吴之茂召集剩下的兵众再打,张勇率兵冲击,吴之茂被打得大败。

张勇彻底平定了贼人的营寨。

康熙十七年,准噶尔部吉噶尔丹的军队进入河套地区,厄鲁特部被他们打败,借道前往青海,擅自进入内地,张勇驱逐他们命令他们退出关塞。

二十三年,张勇听说青海蒙古游牧部族靠近了边境城市,就率领军队赶赴丹山去防御。

到了甘州,病重。

皇上听说了,派遣御医和他的儿子张云翼驾乘驿马前往看视。

不久张勇病逝,朝廷加赠他少师,并仍兼任太子太师,谥号襄壮。

张勇一生亲自参加数百次战斗,面临千军万马就像没事人一样,而智谋和计策百出,常常以少胜多。

平时总是恭谨谦让,对贤能之人以礼相待。

任用人才尽其所能,他辨别选拔的人,往往出身于一般士兵却最终成为大将,像赵良栋、王进宝是其中特别著名的两个。

《清史稿·张勇传》
4、《清史稿·李光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李光地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
原文:
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

幼颖异力学,慕古,康熙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十三年,耿精忠反,郑锦据泉州,光地奉亲匿山谷间,锦与精忠并遣人招之,力拒。

十四年,密疏言:“闽疆褊小,自二贼割据,诛
求敲扑,民力已尽,贼势亦穷,南来大兵宜急攻,不可假以岁月,恐生他变,方今精忠悉力于仙霞、杉关,郑锦并命于漳、潮之界,惟汀州小路与赣州接壤,贼所置守御不过千百疲卒,窃闻大兵南来,皆于贼兵多处鏖战,而不知出奇以捣其虚,此计之失也。

宜因贼防之疏,选精兵万人或五六千人,诈为入广,由赣达汀,为程七八日耳,二贼闻急趋救,非月余不至,则我军入闽久矣,贼方悉兵外拒,内地空虚,大军果从汀州小路横贯其腹,则三路之贼不战自溃,伏乞密敕领兵官侦谍虚实,随机进取。

”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因内阁学士富鸿基上之,上得疏动容,嘉其忠。

十六年,复泉州,光地谒拉哈达于漳州,拉哈达疏称光地“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命优叙,擢侍读学士。

十七年,同安贼蔡寅结众万余,以白巾为号,掠安溪,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绝其粮道,贼解去,未几,锦遣其将刘国轩陷海澄、漳平诸县,断万安、江东二桥,南北援绝,光地遣使赴拉哈达军告急,值江水涨,道阻,乃导军自漳平、安溪小道入,光地从父日[注]率乡勇度石珠岭,芟荆棘,架浮桥以济,又使弟光垤、光垠以乡兵千度白鸽岭,迎巡抚吴兴祚军于永春,师次泉州,击破国轩,窜入海。

拉哈达上其功,再予优叙,迁翰林学士。

光地上疏推功将帅,辞新命,不允。

十九年,光地至京师,授内阁学士。

入对,言:“郑锦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

”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

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九》)
[注],音未详,人名用字。

译文:
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年幼时聪明奇特他努力学习,仰慕古人,康熙九年成为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担任编修。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反叛,郑锦占据泉州,李光地侍奉双亲藏在山谷中,郑锦与耿精忠一起派人招抚他,他极力抗拒。

康熙十四年,他秘密上疏道:“闽地地界狭小,自从二贼割据后,他们就用残酷的手段盘剥百姓,百姓的人力和物力已经用尽,反贼的势头也已经陷入
困境,南来的大军应该急攻,不能给敌人时间,否则恐怕会出现其他变故,现在耿精忠正在全力对付仙霞、杉关,郑锦也在漳、潮的交界作战,汀州只有小路与赣州接壤,反贼所安排守卫的人不过几百上千个疲惫的士兵,我私下听说大军南来时,都在敌人多的地方激战,却不知道出动奇兵来进攻敌人的空虚之处,这是计策的失误,应该趁着反贼防备疏忽,选精兵一万人或五六千人,假装要进入广州,从赣州到达汀州,行程只有七八天而已,两个反贼听到情况紧急会赶来救助,没有一个多月不会赶到,而我们的军队进入闽地很久了,反贼正在用尽兵力对外抵抗,内地空虚,大军如果从汀州小路横贯敌人腹地,那么三路的反贼不战自溃,伏惟请求秘密命令领兵官侦察虚实,看情况进军攻取。

”把密信放在蜡丸中,派人从小路赶到京城,通过内阁学士富鸿基呈上了密信皇帝得到密信后很感动,称赞他的忠诚,康熙十六年,收复泉州,李光地在漳州拜谒了拉哈达,拉哈达上疏称赞李光地“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皇帝命令从优奖励他,提升他为侍读学士。

康熙十七年,同安的反贼蔡寅纠结众人一万多,用白巾作为记号,劫掠安溪。

李光地招募乡勇一百多人坚守,断绝了反贼的运粮道路,反贼散去,不久,郑锦派遣自己的部将刘国轩攻陷了海澄、漳平等县,截断了万安、江东两座桥,南北的援助不通,李光地派人赶赴拉哈达的军中告急,正赶上江水上涨,路道被阻,于是引导军队从漳平、安溪的小路进入,李光地的叔父李日率领乡勇翻过石珠岭,斩断荆棘,架起浮桥而渡河,他又派弟弟李光垤(dié)、李光垠带领乡兵一千人越过白鸽岭,在永春迎接巡抚吴兴祚的军队,军队驻扎在泉州,打败了刘国轩,刘国轩逃窜到了海上。

拉哈达奏上李光地的功劳,皇帝再次予以从优奖励,升为翰林学士。

李光地上疏推辞功劳给将帅,辞让新的命令,皇帝没有允许(或:没有被允许)。

康熙十九年,李光地到了京城,担任内阁学士。

入朝奏对,说:“郑锦已死,他的儿子郑克塽(shuǎng)年幼而弱小,部下争夺权力,应该马上攻取他们的地盘。

”而且举荐说内大臣施琅熟悉海上形势,懂得用兵,可以委以重任,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平定了台湾。

《清史稿·李光地传》
5、《清史稿·吴汝纶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吴汝纶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
原文:
吴汝沦,字挚父,桐城人。

少贫力学,尝得鸡卵一,易松脂以照读。

好文出天性,早著文名。

同治四年进士,用内阁中书。

曾国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尝以汉祢衡相拟。

旋调直隶,参李鸿章幕。

时中外大政常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纶手。

寻出补深州,丁外内艰。

服除,补冀州。

其治以教育为先,不惮贵势,籍深州诸村已废学田为豪民侵夺者千四百余亩入书院,资膏火。

聚一州三县高材生亲教课之,民忘其吏,推为大师。

会以忧去,豪民至交通御史以坏村学劾奏,还其田。

及莅冀州,仍锐意兴学,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辅。

又开冀、衡六十里之渠,泄积水于滏,以溉田亩,便商旅。

时时求其士之贤有文者礼先之,得十许人。

月一会书院,议所施为兴革于民便不便,率不依常格。

鸿章素重其人,延主莲池讲席。

其为教,一主乎文,以为:“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国所独优。

语其实用,则欧、美新学尚焉。

博物格致机械之用,必取资于彼,得其长乃能共竞。

旧法完,且好吾犹将革新之,况其窳败不可复用。

”其勤勤导诱后生,常以是为说。

尝乐与西士游,而日本之慕文章者,亦踔海来请业。

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管学大臣张百熙奏荐汝纶加五品卿衔总教务,辞不获,则请赴日本考学制。

既至其国,上自君、相及教育名家,妇孺学子,皆备礼接款,求请题咏,更番踵至。

旋返国,先乞假省墓,兴办本邑小学。

堂规制粗立,遽以疾卒,年六十四。

汝纶为学,由训诂以通文辞,无古今,无中外,唯是之求。

自群经子史、周、秦故籍,以下逮近世方、姚诸文集,无不博求慎取,穷其原而竟其委。

著有《易说》二卷、《写定尚书》一卷、《尚书故》三卷、《夏小正私笺》一卷、《文集》四卷、《诗集》一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及点勘诸书,皆行于世。

(选自《清史稿•吴汝纶传》,有删节)
译文:
吴汝纶,字挚父,桐城人。

幼时家境贫寒但是刻苦努力学习,曾经得到一枚鸡蛋不肯吃,至集市上换成松脂用来供夜读时照明。

爱好文学出自天性,较早就在文学上具有显著的名声。

同治四年考中进士,被任用为内阁中书。

曾国藩认为他的文章奇特,将他留在幕府辅佐自己,时间久了就更加认为他的文章奇特,曾经将他与汉代的祢衡相比拟。

不久,吴汝纶被调往直隶。

到了李鸿章幕府。

当时朝中内外大政常常由曾国藩、李鸿章两人决断,他们的奏疏多数出自吴汝纶的手笔。

吴汝纶不久补充出任深州(今河北深县)知州,遭遇父母去世,回家服丧。

服丧期满,补任冀州(今河北冀县)知州。

他治理地方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不惧怕权贵势力,登记深州各村被地方豪强侵占的已经荒废的学田一千四百余亩划入书院,作为书院经费。

他还把这个州三个县的高材生集中到书院,并亲自登堂授课,时间长了,以致人们忘了他是州官而尊称他为大师。

适逢他因父母丧事离去,有财势的人勾结串通御史以损坏村学为由上奏弹劾他,官府退还了地方豪强的田地。

等到他担任冀州知州,仍然锐意兴办学校。

因此,深、冀两州文化教育事业成绩卓著,在京城周围名列前茅。

他又开挖冀州、衡州六十里的水渠,将低地的积水排入滏阳河,不灌溉了良田,还便利了商旅交通。

常常寻求那些贤能的读书人,礼待他们,得到十几个人。

每月到书院聚会一次,商议措施,对百姓便利的事马上就办,对百姓不便的就革除,一律不依照固有的格式行事。

李鸿章向来看重吴汝纶,邀请他主讲保定莲池书院。

吴汝纶教学,一心主张汉语国文,认为“汉语国文,是田地间最精粹的语言文字,是我们国家所独有的优秀文化。

说到实用,崇尚欧、美新学。

博物、格致、机械的运用,一定要向他们那里学习,得到他们的长处才能和他们竞争。

旧法完好,我还要革新它,何况它们陈旧破敝得不能再用了。

”他恳切至诚地教导后辈学子,常用这样的话来教育开导他们。

曾经喜欢与西方人交游,日本仰慕他文章的人,也渡海来向他求学。

适逢朝廷下诏在京城开办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上奏推荐吴汝纶加五品卿衔担任总教务,吴汝纶坚辞不就,未获批准,于是奏请赴日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