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误用之二——超前使用教学设计
初中成语误用教案模板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和原因。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对成语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
2. 成语误用的原因分析。
3. 正确运用成语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成语误用的原因分析。
2. 正确运用成语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成语误用的案例、成语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2. 学生准备成语积累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几个成语,让学生说出正确的意思。
2. 提问: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误用的情况?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成语误用。
二、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1. 教师展示成语误用的案例,如“举案齐眉”误用为“举案齐眉”。
2. 分析成语误用的类型:望文生义、褒贬误用、搭配不当、重复累赘等。
3. 学生举例说明成语误用的现象。
三、成语误用的原因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成语误用的原因,如:对成语含义理解不准确、受方言影响、受广告语、网络用语等影响等。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经验。
四、正确运用成语的方法1. 教师总结正确运用成语的方法:a. 理解成语含义,避免望文生义。
b. 了解成语的用法和搭配,避免褒贬误用、搭配不当。
c. 注意成语的重复累赘,避免使用过多。
2. 学生练习正确运用成语,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原因和正确运用方法。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1. 学生收集成语误用的案例,并分析原因。
2. 学生自选一个成语,编写一段含有该成语的句子,注意运用正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原因和正确运用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成语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成语误用的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成语误用的原因,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成语的正确运用教学设计
B.近阶段,毒黄瓜、瘦肉精、塑化剂……种种食品平安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令人惴惴不安。
C.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被公然拍卖,大家义愤填膺....。
D.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呢?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0.以下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圣人〞孔子,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所推崇。
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遭遇着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中央领导屡次亲临灾区视察,指示地方政府做好抗旱工作,确保灾区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C.两岸实现“三通〞以来,去台湾和大陆观光旅客滔滔不绝....,呈现出“两岸一家亲〞的交往热潮。
D.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深情缅怀革命前辈,虽然他们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恩情我们一直铭记于心,耿耿于怀....。
11.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开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根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开展。
B.?木兰诗?情节扑朔迷离....,人物形象血肉饱满,不仅让中国的老百姓津津乐道,也让世界的“木兰迷〞倍加赞赏。
C.与书为友能够让你获益匪浅....,将不同的书视为自己的朋友,就能增长阅历,丰富思想,增添情趣。
D.利比亚连日来遭受北约多国部队的空袭,反政府军又节节取利,加上美国等国的推波助澜,利比亚政府军已到了进退维谷....的地步,前景让人堪忧。
12以下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眉山多风光,绿树葱笼的瓦屋山、神奇美妙的老峨山、碧波万顷的黑龙滩……令人目.不窥园...,流连忘返。
B.炮轰食品犯罪行为,维护百姓餐桌平安,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C.妈妈想起临别时安安呕心沥血....的哭喊,凄惨的哀求:“妈妈——安安也要——进城去。
高考基础知识教案――正确使用成语
高考基础知识教案——正确使用成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成语误用的辨识能力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成语的来源和分类3.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4. 成语的误用情况及辨识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3. 成语的误用情况及辨识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和误用情况3. 互动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成语使用心得4. 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成语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2. 讲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详细讲解成语的含义、结构、来源和分类3. 分析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举例说明成语在句子中的正确运用,强调成语的语义、感情色彩和搭配关系4. 分析成语的误用情况:列举常见的成语误用类型,如望文生义、褒贬失当、搭配不当等,并解释误用的原因5. 训练学生辨识成语误用: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6. 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成语及其使用心得,互相交流学习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确使用成语的重要性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和分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和辨识能力。
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发现和纠正错误。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含有成语的短视频,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成语在日常沟通中的重要性。
2. 成语接龙游戏: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说出一个成语,下一个学生需要接上一个成语的一个字,以此类推。
这个活动有助于学生记忆成语并提高反应能力。
3. 成语故事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熟悉的成语故事,通过故事的形式帮助其他学生理解和记忆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成语误用类型教案
成语误用类型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
2. 帮助学生掌握识别和纠正成语误用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意识。
教学重点:
1. 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
2. 如何识别和纠正成语误用。
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景。
2.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识别和纠正成语误用。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基本知识和常见错误。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遇到的成语误用情况,并讨论如何纠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成语的正确用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因为成语误用而引发的误会或笑话,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介绍成语的基本知识,包括成语的定义、来源和特点,以及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如望文生义、张冠李戴、画蛇添足等。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成语误用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类型,并给出正确的用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纠正成语误用的经验和技巧。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强调成语的规范使用对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测试、小组报告、口头反馈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成语误用类型的掌握情况。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识别和纠正成语误用。
正确使用成语教学设计
正确使用成语教学设计Correct use of Idioms Teaching Design正确使用成语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短语句词是一个语法学术语,是指语法功能相当于名词的一类短语,一般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本教案根据短语句词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考点总结成语运用题的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
二、复习注意1.高度重视积累。
2.确切掌握意义。
3.仔细辨析差异。
4.巧扣语境选用。
三、考查重点1.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例如: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教程》62页第2题A项)2.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
例如: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62页第1题B项)3.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例如: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4.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有些词语意义重复。
例如: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5.要明确成语的本来意义。
例如: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67页第17题D项)6.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例如: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63页第4题C项)7.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例如:判断下句中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8.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例如: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9.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例如: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正确使用成语》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成语》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并能正确理解其意思。
2.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成语的能力,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和避免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来源。
2.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成语的分类和特点。
4. 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及纠正方法。
5. 练习题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分类。
2. 难点:辨别和纠正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含义、来源、正确使用方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和纠正。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成语的含义和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强调成语的分类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和纠正。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成语含义、来源和正确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作文写作:布置相关主题的作文,评估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成语的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收集成语: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收集成语,了解其含义和使用场合。
3. 成语故事:选择一个成语,查阅相关资料,编写一个简短的成语故事。
八、课程拓展1. 成语游戏:设计一些成语游戏,如成语接龙、成语猜猜等,增加学生对成语学习的兴趣。
容易误用的成语开课教案
常见的成语误用类型开课时间:2018年12月25日开课地点:录播室开课人:陈智民教学目标:1、进一步拓展知识面,进一步积累一定量的成语。
2、感受汉语言文化的精妙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汉语言之情。
3、掌握正确使用和辨析成语的方法。
4、了解常见的成语误用类型提高成语运用的辨析能力一、导入:看图猜成语二、什么是熟语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
熟语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
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
应读:shú,yǔ(一)望文生义: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确定其意义怎样判断正误?(1)一看句子的中心辞,(2)看成语意思的指向示例:1、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目无全牛”指的是“技艺”而不是“全面”“整个局面”,所以用错。
2、我们隔壁的一家人与人交往十分慷慨,从不吝啬,被人们称为大方之家。
中心词是“慷慨”,“大方之家”是指有见识有专长人家,所以用错。
课堂训练:1、追悼会上,人们长歌当哭,沉痛悼念伟大的小平爷爷。
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
把它理解为大声哭泣。
2、这部精采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本句从语势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
3、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不是闲适的田园生活。
4、那个“梁上君子”,经常登堂入室,盗窃财物,最终被绳之以法。
比喻学识由浅入深,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褒贬不分:成语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明显的色彩的,使用时如果不加以区别,就会导致误用。
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误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辨析方法:(1)看是欣赏还是辩词(2)看成语是褒义还是贬义。
成语 Word 文档
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能辨析出成语常见的五种误用形式。
2.小组通过讨论交流,能准确澄清该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方法,并能灵活掌握运用。
一、知识梳理:成语常见误用类型:(一)误解词语,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许多源自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二)用错对象,张冠李戴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三)误用褒贬,情感错位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彩和语体色彩。
从感***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分为书面语和口语。
在使用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四)语义重复,自相矛盾虽然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准确的,但还要防止与句中其他词语意义重复或矛盾。
(五)搭配不当,不合习惯有些成语由于词性的限制,要注意它的用法。
二、重点研讨:结合下列例题总结成语的误用类型并归纳其做题方法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例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误用类型例3: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例4: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误用类型例5: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例6: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误用类型例7: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例8: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误用类型例9: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例10: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常见的成语误用解说教学设计
常见的成语误用解说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common idiom misuse exp lanation常见的成语误用解说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短语句词是一个语法学术语,是指语法功能相当于名词的一类短语,一般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本教案根据短语句词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黑色的高三漫不经心地就来了。
漫:随便。
指人对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外援和主教练在转会费和出场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瑟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比喻夫妇不和。
不能用于其他人物关系。
3.今夏洪水肆虐,淹没无数的城镇和大片的良田,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必须精诚团结,战胜洪魔。
指对人的重大罪行不可容忍,极度愤慨。
不能用于对自然灾害等。
4.不论什么时候,她都是亲切随意,如坐春风,娓娓道来,不拉架子而棱角自见,不事喧哗而锋芒难避。
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用于表现听者一方的感受。
5.实际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经历,使他时时刻刻念念不忘。
念念:时刻思念着。
形容牢记心上,时刻不忘。
一般不用于不幸和痛苦的事情。
6.取得了成绩当然值得高兴,但是不能因为成绩就连我们的失误也一笔抹杀了。
指把成绩、优点全部勾销或全盘否定,一般不用于否定错误或罪行。
7.二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场改革与我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休:喜;戚:悲伤,不幸。
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彼此利害一致。
一般用于人与人或人与集体之间,而不用于事物。
8.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定要认真对待,绝不能敷衍了事。
敷衍:做事不认真。
随便应付一下,就算把事办了。
用于对事。
9.这场戏真演得绘声绘色,赢得满场观众的喝彩。
指讲述、描摹事物的情景非常生动、逼真。
不用于演戏。
10.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厚此薄彼。
成语误用教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成语运用一、教学目标1、掌握成语运用中常见的几种错误类型。
2、能够准确辨析语句中成语运用的正确与否。
3、把握考题的答题技巧。
4、积累成语,提升成语运用的能力。
二、重、难点1、掌握成语运用中常见的几种错误类型。
2、正确辨析语句中成语运用的正确与否。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复习过程:(一)考题回放1、(2015年)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展区,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的同学蒙着眼睛为观众展示零件组装,娴熟的技艺不禁让人拍手称赞....。
B、首上春晚的李宇春上演“分身术”通过刺绣工艺品营造唯美意境,呈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C、在毕业前夕举行的师生恳谈会上,同学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老师们现身说法风趣幽默,同学们心中的烦恼忧愁都付诸东流....。
D、对于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老赖”广大市民要协助提供其行踪及财产线索,在公共场所公开“老赖”名单,让“老赖”四面楚歌....。
2、(2014年)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近五年不见的小学同学今天在成都萍水相逢....。
B、对于学到的原理,他都要拿实物来做试验,求得彻底了解,绝不囫囵吞枣....,马虎了事。
C、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D、范冰冰的演技,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扮演的武则天栩栩如生....,演得真绝了。
二、火眼金睛——成语误用1、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说说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恰当()A、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B、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C、我们来到郊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
D、那时候,张大爷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十分令人痛心,到头来只落得马革裹...尸.的结局。
初中成语误用教案模板
教案标题:初中成语误用教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提高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热爱,增强语文素养。
3.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成语误用的常见情况。
教学难点:1. 识别成语误用的能力。
2. 正确运用成语。
教学准备:1. 成语误用的案例。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分享自己喜欢的成语。
2. 提问:你们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理解上的困难或者误用的情况?二、讲解成语误用的常见情况(15分钟)1. 成语的含义与实际意义不符。
- 举例:心旷神怡,原意是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误用为形容景色优美。
2. 成语的感情色彩误用。
- 举例:得意忘形,本意是形容人骄傲自满,忘乎所以,误用为形容人很高兴。
3. 成语的适用对象误用。
- 举例:指手画脚,原意是指着手画脚,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误用为形容动作夸张。
4. 成语的结构和搭配误用。
- 举例:倾盆大雨,形容雨势非常大,误用为形容雨下的很快。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呈现成语误用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析误用的原因。
3. 教师总结,强调正确使用成语的重要性。
四、练习与反馈(15分钟)1.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辨别成语的正确与否。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及时给予反馈。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成语误用的常见情况。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成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语误用的常见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正确使用成语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学生能够辨别成语的正确与否,提高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避免机械记忆。
同时,要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初中语文成语易错系列教案
初中语文成语易错系列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成语易错点,提高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增强语文素养。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成语易错点分析3. 成语易错举例4. 成语易错练习教学重点:1. 成语易错点的理解和掌握2. 成语易错练习的解答和分析教学难点:1. 成语易错点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成语易错练习的独立解答和分析教学准备:1. 成语易错资料的收集和整理2. 教学PPT的制作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成语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对成语产生兴趣。
2. 提问:你们在学习成语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二、成语易错点分析(15分钟)1. 向学生讲解成语易错点,包括同音字、形近字、意义混淆等。
2. 举例说明成语易错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成语易错举例(20分钟)1. 向学生展示成语易错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
2.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分析,解释成语易错原因。
四、成语易错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成语易错练习题目。
2.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成语易错点。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成语易错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注意。
2. 向学生推荐一些成语学习的资源,鼓励他们课后进行拓展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成语易错点,让学生深入了解成语的误用原因,提高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同时,教师要注重解答学生的疑问,耐心解释成语易错点的含义和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成语易错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成语运用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常被误用的成语教学设计
经常被误用的成语教学设计Idiom teaching design often misused经常被误用的成语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短语句词是一个语法学术语,是指语法功能相当于名词的一类短语,一般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本教案根据短语句词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 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
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2 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
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
3 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4 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
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5 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
6 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
常误用为贬义词。
7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
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8 鼎力相助;敬词,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9 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
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0 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
常误用为贬义词。
11 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
12 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
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13 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
常误用来形容“大脑简单”,贬义词。
14 身无长物:指人贫困。
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15 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16 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
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7 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18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19 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正确使用成语优秀教案
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高考成语考查的设误类型2.正确理解常见成语的意思3.积累易误用的成语(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辨析成语的能力2.培养迁移能力,提高学生使用成语的应试能力(三)情感和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2.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努力学习教案重点: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教案难点:具体语境中形近义近成语的辨析教案时数:三课时教案过程:第一课时一、考点介绍1.词语题考查重点是什么?考查重点固定突出:考查重点是常见成语的辨析和使用,实词、虚词未曾设题。
其中常考设误类型为: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误用、词义混淆、搭配不当。
2.考查形式有何特点?考查形式稳中有变:一般为选择题,2013年以前采用传统的成语正误辨析形式,2014年则采用选词辨析式,注重近义成语的辨析应用。
,2016年改为考查6个成语。
二、透析七大设误类型成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悉、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语。
要准确、快速解答成语题,一方面要多积累,正确理解成语;另一方面要掌握高考成语题的常见命题设误角度,掌握辨析技巧。
高考成语题一般从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误用、谦敬错位、重复累赘、轻重不分、词义混淆、搭配不当等角度设置错误。
备考时应关注以下几方面:错误类型一:望文生义,曲解成语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造成不确切的理解,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思维流程][知识储备]望文生义是对成语关键字词理解不准确造成的。
请识记下列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思:①不足为训.(准则)②不刊.之论(更改)③久假.不归(借) ④危.言正色(正直)⑤七月流火.(火星) ⑥屡试不爽.(差错)⑦一文不名.(占有) ⑧哀而不伤.(伤害)⑨不孚.众望(令人信服) ⑩犯而不校.(计较)⑪一傅.众咻(教导) ⑫差.强人意(稍微)⑬安土重.迁(不轻率) ⑭细大不捐.(抛弃)⑮春意阑珊..(衰落,将尽) ⑯不速.之客(邀请)⑰不赞.一词(说) ⑱计日程.功(计算)⑲莫衷一是.(对,正确) ⑳首当其冲.(要冲)○21文不加点.(涂上一点,表删去)○22大方..之家(大道理,引申为见识广博)[应用体验]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
使用成语常见错误教案
使用成语常见错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3. 培养学生识别和纠正成语使用错误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3. 识别和纠正成语使用错误三、教学准备1. 成语资料卡片2. 成语错误例句3. 教学PPT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对成语产生兴趣2. 新课内容:讲解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如成语的意思、用法、搭配等3. 实例分析:分析成语错误例句,引导学生识别和纠正错误4. 练习环节:学生分组练习使用成语,教师巡回指导5. 总结环节: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成语的正确使用五、课后作业1. 收集五个成语,了解其意思、用法和搭配2. 运用所学的成语,写一篇小短文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学生能在适当的语境中正确运用成语。
3. 学生能够识别并纠正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
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错误例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确使用成语的重要性。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判断力。
3. 实践性教学法:通过小组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成语的知识点。
八、教学内容1. 成语的起源和演变:介绍成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成语的构成和特点:分析成语的词义、结构、修辞等特点。
3. 成语的正确使用:讲解成语的语境、对象、感情色彩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4. 成语错误类型:列举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如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等。
九、教学活动设计1. 成语接龙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成语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2. 成语辨析竞赛:通过竞赛形式,训练学生快速识别正确与错误成语的能力。
3. 成语情景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将成语融入到生活场景中,加深对成语用法的理解。
十、教学反思1. 课后收集学生对成语学习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成语误用之二——超前使用
成语误用之二——超前使用
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如果写历史小说、历史剧,就需要注意这个问题了,在作品中,人物的话语切忌超前使用成语。
如:
齐宣王对孟子说:“当今七雄逐鹿中原,子言仁义,岂非望梅止渴乎?
刘备道:“孔明先生此番话,真是入木三分,备受益非浅。
”
庞涓笑道:“齐兵被我追得仓皇而逃,简直是‘草木皆兵’了!”
句一中,成语“望梅止渴”是人们熟知的一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假谲》,说的是三国时曹操为了解行军的士兵之渴,骗他们说前面有大梅林,结了许多果,可以解渴。
士兵听后,都流出了口水,也就不渴了。
后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战国时的齐宣王,口才再好,指责孟子时,也不会用到这个成语。
句二中,成语“入木三分”见唐代韦续《墨薮?王逸少笔势传》:“晋成帝时,祀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羲之笔入三分”。
后也借喻见解、议论的深刻。
王羲之是晋朝人,早在汉末三国时的刘备断不会未卜先知,说出这个成语来。
句三中,成语“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谢安传》。
说的是东晋时,前秦国君苻坚的军队在肥水被晋军打得打败,逃跑时看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
后来人们用以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时候,为对方的声势所吓倒而疑神疑鬼产生错觉。
庞涓是战国时统兵的将领,绝不会预知近千年后会出现“草木皆兵”的故事,当然也不会说出这个成语。
这一错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太多见,但正因为不多见,所以才容易忽略。
我们在此例出,希望能抛砖引玉。
初中成语误用教案导入
初中数学心理阴影教案反思教学对象:初中生教学内容: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数学交流、数学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心理阴影的形成原因及危害;2.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数学困难和挫折,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4.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心理阴影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数学心理阴影的形成原因,如:学习压力、家长期望、同学竞争等;2. 教师讲解数学心理阴影的危害,如:影响学习效果、降低自信心、阻碍数学思维发展等;3. 教师讲解如何克服数学心理阴影,如:正确面对困难、调整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状况;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学生的数学心理阴影形成原因及危害;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四、小组活动(20分钟)1. 教师布置小组活动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数学学习经历,讨论数学心理阴影的形成原因及危害;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数学心理阴影的形成原因及危害;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2. 学生分享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克服心理阴影的经历和方法;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数学心理阴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心理阴影的认识程度;2. 学生是否能正确面对数学困难和挫折,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3. 学生是否能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4.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成功体验。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心理阴影的形成原因及危害,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
使用成语常见错误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用成语常见错误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避免常见错误;3. 提高学生对汉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2. 常见错误类型及纠正方法。
教学难点:1. 成语的正确运用;2. 识别和纠正常见错误。
二、教学准备教材或教学资源:成语故事书、成语卡片、PPT等;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强调成语的结构、来源和修辞特点。
介绍成语的四字短语特点,使学生对成语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常见错误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提出纠正方法。
例如:错误案例1:他每天都在努力学习,但还是成绩平平。
(应为“成绩优异”)错误案例2:这个电影非常好看,我看了三遍。
(应为“引人入胜”)4. 实践演练(10分钟)教师发放成语卡片,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互相纠正成语使用错误。
邀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并进行评价。
5.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确使用成语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些成语,并尝试运用到写作中。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收集五个成语,了解其基本含义和用法;2. 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成语,注意避免常见错误。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成语接龙游戏(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并注意成语的逻辑关系。
通过游戏,巩固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2. 成语辨析比赛(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开展成语辨析比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误用之二——超前使用教学设计The second misuse of Idioms
成语误用之二——超前使用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短语句词是一个语法学术语,是指语法功能相当于名词的一类短语,一般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本教案根据短语句词的要求和教学对象
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
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成语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如果写历史小说、历史剧,就
需要注意这个问题了,在作品中,人物的话语切忌超前使用成语。
如:
齐宣王对孟子说:“当今七雄逐鹿中原,子言仁义,岂非望
梅止渴乎?
刘备道:“孔明先生此番话,真是入木三分,备受益非浅。
”
庞涓笑道:“齐兵被我追得仓皇而逃,简直是‘草木皆兵’了!”
句一中,成语“望梅止渴”是人们熟知的一个典故,出自
《世说新语?假谲》,说的是三国时曹操为了解行军的士兵之渴,
骗他们说前面有大梅林,结了许多果,可以解渴。
士兵听后,都
流出了口水,也就不渴了。
后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战国时的齐宣王,口才再好,指责孟子时,也不会用到这个
成语。
句二中,成语“入木三分”见唐代韦续《墨薮?王逸少笔势传》:“晋成帝时,祀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羲之笔入三
分”。
后也借喻见解、议论的深刻。
王羲之是晋朝人,早在汉末三国时的刘备断不会未卜先知,说出这个成语来。
句三中,成语“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谢安传》。
说的是东晋时,前秦国君苻坚的军队在肥水被晋军打得打败,逃跑时看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
后来人们用以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时候,为对方的声势所吓倒而疑神疑鬼产生错觉。
庞涓是战国时统兵的将领,绝不会预知近千年后会出现“草木皆兵”的故事,当然也不会说出这个成语。
这一错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太多见,但正因为不多见,所以才容易忽略。
我们在此例出,希望能抛砖引玉。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