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1.管桩的混凝土必须达到设计强度及龄期(常压养护为28d,压蒸养护为1d)后方
可沉桩;
2.进场管桩应检查桩的型号规格、长度、壁厚(95mm)、是否有断裂(如有断裂应
标识)、出厂日期、桩尖是否符合要求(成品桩外观:无蜂窝、露筋、裂缝、色感均匀、桩顶处无孔隙);
3.静压法沉桩:采用顶压式桩机时,桩帽或送桩器与桩之间应加设弹性衬垫;抱压
式桩机时,夹持机构中夹具应避开桩身两侧合缝位置;
4.送桩器应与管桩匹配做成圆筒形,并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打性;桩帽和送
桩器下端面应开孔,孔径不宜小于管桩内径的1/5~1/3,应使管桩内腔与外界连通;
5.桩位放样后,先由总包复测,后由监理复核,桩位的放样偏差是否符合群桩≤20mm、
单排桩≤10mm的要求(桩位偏差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桩位、桩长度要认真复测、切记);
6.第一节管桩插入地面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桩锤、桩帽或送桩器与桩身
在同一中心线上;
7.沉桩过程中应经查观测桩身的垂直度,若桩身垂直度偏差超过1%时,应找出原因
并设法纠正;当桩尖进入较硬土层后,严禁用移动桩架等强行回板的方法纠偏;
8.沉桩过程中,出现贯入度反常、桩身倾斜、位移、桩身或桩顶破损等异常情况时,
应停止沉桩,会同设计、勘察、总包、业主、监理等共同分析原因,等查明原因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后,方可继续进行施工;
9.接桩时,其入土部分管桩的桩头宜高出地面0。
5—1m;
10.下节桩的桩头处宜设导向箍,以便与上节就位,接桩时上下节桩段应保持对直,错
位偏差不宜大于2mm;
11.接桩焊接前应先确认管桩接头是否合格,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等处理干净,
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并清除油污和铁锈;
12.接桩焊接时,宜先在坡口圆四周上对称点焊4—6点,待上下桩节固定后拆除导向
箍再分层施焊,施焊宜对称进行;
13.焊接采用手工焊接时,焊接层数宜为三层,第一必须用Φ3。
2mm电焊条打底,确
保根部焊透,第二、三层方可用粗焊条(Φ4mm或Φ5mm),一般采用E4303或E4316焊条,内层焊渣必须清理干净后方可施焊外一层,焊缝应连接饱满,电焊厚度宜高出坡口1mm,其质量应符合GB20205-2001中二级焊缝要求;
14.焊接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时,所用的气瓶上必须装有预热器和流量计,气体纯度
不得低于99.5%,在使用前要做放水处理,瓶内压力应大于1.0Mpa,焊丝直径≤
2.0mm时的气体流量宜控制在10—25L/min,焊接层数宜为三层,焊缝应连接饱
满,厚度宜高出坡口1mm,其质量应符合GB50205—2001中二级焊缝要求;
15.焊接接头应自然冷却后才可继续沉桩,冷却时间不宜少于8min,严禁用水冷却或
焊好后立即沉桩;
16.明浜、暗浜、松软地基未经处理不得沉桩,待处理好后再沉桩;
17.管桩装卸时要轻起轻放,严禁抛掷、碰撞、滚落和在场地上以直接拖拉桩身方式
来代替运输;
18.沉桩前管桩吊运要保持平衡,防止桩身碰撞受损,以保护桩身的完整;
19.桩的堆放场地要平整、坚实,产品应按规格、类型分别堆放,桩的两端0。
207L
放好垫木,垫木支承点要在同一平面上,要有可靠的防滚、防滑措施。
管桩的堆放层数不宜超过DBJT08-92—2000的规定;
20.插桩前应对每根桩的桩位进行复测,以免沉桩挤土的原因致使定位桩发生位移;
21.每台桩机要设认真负责的配桩节人员,以免桩长发生错误;
22.每天把沉桩隐蔽验收记录、检验批、原始记录报监理;
23.桩顶接近设计标高时,要提前用水准仪观察,以免桩顶标高发生误差,严格控制在
运行偏差±50mm范围内;
24.另外,预制砼桩的出厂合格证、砼28天强度报告等相关质保资料必须齐全,报监
理审批后方可使用;
桩基资料还收集汇总:
1、桩基工程设计交底记录;
2、桩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3、定位测量报验申请表(附:有关测量资料);
4、焊丝、焊条产品合格证书、中文标志、出厂检验报告及需要烘干后使用的烘培记录;
5、成品桩的出厂合格证、混凝土强度报告;
6、施工原始资料;
7、先张法预应力管桩质量检验记录:
(1)沉桩施工记录;
(2)沉桩隐蔽工程验收单;
(3)桩基工程质量检验记录及中间验收记录;
8、监理通知单回复单;
9、技术核定单;
10、先张法预应力管桩桩基工程竣工图(包括桩位偏差表及桩顶实际标高);
11、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12、静载荷试验报告、高应变测试报告或荷载板试验报告;
13、低应变测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