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一轮第三部分 专题十六 Ⅱ真题研练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总体要求
能阅读分析、鉴赏评价中外文学作品。
分项考点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简释:“作品结构的分析”主要指分析作品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作品主题的概括”主要指着眼作品整体,通过理清作品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作品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简释:“作品体裁基本特征”指作品的基本要求、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主要表现手法”指作品的整体表现手法以及语句、句子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个宽泛概念,类似于艺术特色或艺术技巧。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
简释:“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是指在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基础上揭示多层含意要点,感受并表达出语句中蕴含的情感态度;“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是要能指出语言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其表达效果或对句子的作用。
前者重思想性,后者重艺术性。
在实际考查中,可以单独考查其一,不过,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两者密不可分。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简释:“作品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
“作品形象的欣赏”是指分析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重要特点),以及形象的意义。
“艺术魅力”是指作品对考生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就是文本对阅读者产生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要求鉴赏者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表达出来。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简释:它侧重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简释:“不同角度”指文本中人物、作者、读者等,社会、政治、教育等。
“不同层面”是指如情感、哲学、审美等。
“发掘”的主要对象指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
“作品意蕴”指文本蕴含的意义:社会、政治、道德的意义,历史、现实的意义,心理、情
感的审美意义。
“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
如中华民族心理有:富有凝聚力,热爱和平,注重亲情与族情乡情,知足常乐,中庸稳定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具体内容为:一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当下和未来的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的敬畏和感恩,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发展中表现出于己于人的深度反思、审视与批判精神,等等。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简释:它侧重于知人论世,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挖掘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简释:它侧重于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年份文题体裁
试题
考点题号题干分值
2014《走眼》
(王伟锋)
当代小说
(微型小说)
11
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
小说先用“淡淡”,后
用“朗声”来描写他
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
样的心理?
3分4
12
“买玉”情节中,作者
使用了“欧·亨利笔
法”,试作简要分析。
4分1
13
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
什么会悄悄摘牌走
人?
3分4
14
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
“走眼”做题目?
5分7
15
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
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5分1
2015
《捡烂纸
的老头》
(汪曾祺)
当代小说
(散文化小说)
11
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
物的形象特点。
2分4
12
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
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
“老头”的行为,这样
写有什么效果?
4分2、4
1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4分2、4
14
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
繁,结尾两段不避其
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
的结构安排?
5分1
15
你认为作者刻画“捡
烂纸的老头”这一人
物有什么用意?
5分7
2017《一种美
味》
(巩高峰)
当代小说
(散文化小说)
10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
含义。
4分
作品重要
词语含义
的理解(考
纲未列)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2、4
12
“一种美味”有多重
意蕴,试简要分析。
5分3
13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
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6分1、4
1.题型与分值。
均为主观题。
2017年前由五道题组成,2017年改为四道题,但20分的总分值未变。
2.考点。
高频、常考考点主要是“考点要求”中的1、2、4、7。
3.选文。
均选中国当代小说,以散文化小说为主。
一、(2017·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
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
....。
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
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
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
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
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
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
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
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
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
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
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
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
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
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
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
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
.....。
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
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
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
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
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
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
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
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
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
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
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
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
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
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
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
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
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
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
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
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
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
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
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全文围绕美味鱼汤,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我”捉到一条草鱼给母亲。
第二部分(4~9段):写母亲及全家人烧制美味鱼汤。
第三部分(10~16段):写全家人品尝美味鱼汤。
第四部分(第17段):写“我”在锅灶前发现自己捉到的草鱼在地面上,鱼眼里闪着诡异的光。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由天真懵懂的孩童到初通人事、意识到自我成长的少年。
第三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
小说通过一个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全家人品尝一次没有鱼的美味鱼汤的辛酸故事,反映了在生活重负下亲情的美好与珍贵,以及在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人生的沉重与残酷。
(大意对即可)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陌生的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陌生的气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参考答案评分标准:(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
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每点1分)
(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
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每点1分)
答题提示:解答此题要将加点词语置于具体语境中,在上下文中理解并把握其含义。
本题加点词语的理解可从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入手,前者指词语的基本含义,后者指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特点。
对这两层含义的理解都要求表现具体的语境义,如“陌生的光”的表层含义应结合后文的“受宠若惊”及每天都要挨打才能吃饭,深层含义则从母亲此时的心理加以解读。
对“陌生的气息”的理解也是如此。
结合上下文,“气息”可理解为家庭气氛,而“陌生”意味着平时的沉闷;再联系修饰语“梦一般”以及上下文的“期待”“迫不及待”,可以看出“他”的心理状态。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评分标准: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
答题提示:解答赏析题的基本思路是先明确语句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但与平时训练、检测中常见的赏析题相比,本文运用的艺术手法的辨识有一定难度,需要细细品味。
从描写手法来看,最容易辨认的是神态描写,其次是“用眼神示意”的细节描写,以及对“出神”的反复描写。
此外,“黑糊糊的夜空”这一景物描写也有寓意:“母亲”朝着夜空“出神”,在想些什么?如此看来,整个句子的描写其实都指向“母亲”此时复杂的心理。
解答时应结合重点词语仔细揣摩并具体分析“母亲”的心境,不架空赏析,不宽泛品评。
还应注意赏析的条理性与完整性,可分点作答。
3.“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评分标准: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
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答出两点得
3分,答出三点得5分)
答题提示:解答时,必须立足于文本,紧密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一种美味”这一题目的意义。
要关注小说中含有“美味”一词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与之相关的语意,分析“美味”蕴含的意义。
如第4段“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描述的是“美味”的第一重意义,即对鱼汤鲜美味道的期待。
再如倒数第4段“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这句话意味深长,“美味的真正意思”是什么?联系小说中间部分“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一句,可以感悟到“他”的心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还可从烧鱼汤、喝鱼汤等情节中,体会“美味”带给全家节日般的氛围,这种情感与氛围如美味般珍贵。
表述时,可以以小说情节为序,按内在意义的程度,由浅入深,逐层展开。
4.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评分标准: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答出四点得6分)
答题提示:解答此题,可从两个层面赏析表达效果:一是设置意外结尾的“共性”好处,即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戏剧性效果;二是结合本小说的结构特点、情节安排具体分析,体会其个性化的表达效果。
前者可借助已学课文联系“欧·亨利式”结尾的表达效果,其特点为情节陡转,出人意料,引人回味;后者可由“意料之外”寻找“情理之中”的文本依据。
从结构特点看,小说设置的伏笔并不显豁,且两次提及“他”不记得一切“细节”,似在有意隐去伏笔的痕迹,这令小说的结尾如鱼眼的光一般“诡异”。
从情节安排看,结尾出现的死鱼,让人思考一家人视无鱼之汤为美味的深层意义,由此可从读者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2015·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
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
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
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
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
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
夏天卖麻酱面。
卖馅儿饼。
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
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
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
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
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
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
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注]都扔在这儿。
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
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
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
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
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
这些,都是老主顾。
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
大包小包,五颜六色。
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
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
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
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
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
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
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
”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
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
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
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
“出来!出来!”是叫阵。
没人劝。
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
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
从里糟到外。
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
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
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
“跟他们寻口汤去。
”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
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注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主要介绍“烤肉刘”这家饭馆经营的菜谱与顾客,展现了浓浓的市井氛围,为下文捡烂纸的老头出场做铺垫。
第二部分(3~8段):介绍捡烂纸的老头的形象特点。
分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第3段):描述老头的形象特点。
第二层次(4~6段):叙述老头想同人打架的经过。
第三层次(第7、8段):介绍老头的人生结局。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
文中的老头是靠捡拾垃圾为生的社会底层人物(身份),老丑、邋遢(外表特征),内心丰富、复杂,渴望被理解、尊重和包容(性格特征)。
第三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
本文通过对捡烂纸的老头人生经历的叙述,意在揭示:再卑微的人物,也有其丰富、复杂、令人难以理解的个性,也有渴望被尊重的愿望,希望社会给他们以理解、尊重和包容。
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评分标准: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
答题提示:解答此题,重点要细读第三段文字,然后才能概括。
细读,最好是分层细读。
该段分三层,第一层介绍他穿得破,第二层说其岁数大,第三层介绍他吃饭时的言行怪异。
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评分标准: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
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每点2分)
答题提示:解答此题,先把旁观者评说的内容概括出来,把握“该人”对“那人”的情感态度,再从读者的阅读感受分析其效果。
虚拟的旁观者的评说内容指“打架?……揍趴下”。
不要把写小伙子的文字当成“虚拟的旁观者”,它不是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从这段内容不难看出其他顾客的态度,然后再分析读者的阅读感受。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评分标准: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
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效果1分)
答题提示:回答赏析句子题,首先,应找出其所运用的表现方法、修辞方法。
如本题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其次,应深入文本理清作者通过这一语句表达的意思,体现的人物性格。
如本题体现了老人先前叫阵吵嚷,后来却恢复故态的滑稽情景,借以强化其怪异的性格特征。
赏析题的基本思路是先明确指定句段运用的描写手法,再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还要依据小说特点,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结构的安排等层面进行赏析。
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评分标准: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做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
答题提示:根据题意,应先分析开头两段繁笔的作用,再分析结尾两段简笔的作用,最后将开头与结尾相对照,分析繁简构成强烈反差而达到的艺术效果。
从繁笔的角度看,开头侧重场景描写,写出了小馆子的环境特点,为“老头”的出场做铺垫;从简笔的角度看,结尾重在叙写“老头”留下巨款的情节,末句留下的问号则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至于首尾段的繁简反差,可从结构特点、繁简效果及读者感受等角度进行分析。
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评分标准: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5分)
答题提示:解答此题要以小说人物为根本,以作者用意为旨归,在体悟作者对“捡烂纸的老头”的情感态度基础上作探究。
从人物——老头的层面探讨,作者写老头的神态、动作、言语实际上是在写人物的内心,老头看似与众不同、不合常态的言行举止实际上是内心世界丰富、复杂的表现。
从作者的用意层面探讨,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卑微的小人物,不是审丑,更不是揶揄、挖苦、贬斥,而是寄寓了有温度的人文情怀,表达了对这类底层小人物的善意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