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至什么时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夏至什么时候
2017年夏至什么时候
6月21日 12:24:06,农历2017年五月廿七。
夏至注意
防暑
夏至后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
中最炎热的时期,容易中暑、生病。
因此,旧时在这时
多驱鬼以求安,同时也讲究中午歇晌,讲究吃补食。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防暑。
尽管如此,夏天对人体的消耗
也是较大的,因为吃不好、睡不实,受到炎热的煎熬,
因此称为枯夏。
北方有一个风俗,即定期为小孩称体重,看看他的体重是否增加或减少,以观察儿童的生长情况。
其次是利用防暑工具,例如有雨伞、扇子、凉帽、凉席、竹夫人等等。
扇子起源很早,先为农业生产的扬谷工具和煽火用的厨具,后来才加以改进,变成防暑驱热的凉具,再演变为
戏曲用具。
周代就有扇风取凉的羽扇,马王堆汉墓出土
了长柄扇。
民间的扇子因地而异,有芭蕉扇、蒲扇、羽扇、绢扇等,唐代以后才出现了纸制折扇。
古代的卧具则普遍利用各种纤维质料制成的凉席,如苇席、籘席、竹席、象牙丝编制席等。
古代流行的瓷枕,
也是一种防暑卧具。
也有用竹枕的,即称竹夫人,又称
百花娘子、竹姬、青奴。
在《吴友如画宝》中有一幅“竹妖入梦”图中,就绘有一男子卧于床上,抱着竹夫人入
梦乡的情景。
由于夏天白天长、炎热,入夜又难眠,各
地都提倡睡午觉。
此外,人们也喜欢在夏天里游泳、妇
女儿童戏水、养金鱼、叉鱼、钓鳖、捕蛙、捉鱼、捉鳝鱼、夏猎等活动。
夏至习俗
山东习俗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
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
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
《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说明一年的这一时节鹿角开始脱落,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
从
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
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
“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
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
家生活的情趣。
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
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
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
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
别的食物。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入伏面。
”烟台招远吃水饺,滨州无
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济宁邹城喜欢喝冰水,
有的人还到峄山山洞里避暑。
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
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
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
六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月再一遍。
”入伏后是种秋
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岭南习俗
狗肉本来是中国人的肉类主食,后来有一个赵姓的皇帝
属狗,才禁止吃狗肉,因为吃狗肉就是吃皇帝。
清朝时
期满洲人做皇帝,而满洲人不吃狗肉,想禁而没法禁。
只是中国人后来吃狗肉的人慢慢地少了下来,因而吃狗
肉从由中国人的肉类主食变成了肉类副食。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人以借名想吃的“专利”。
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也
是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子的。
据说夏至日的狗肉
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故此夏
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
夏至食狗肉的风俗,
民间有“夏至狗,没路走”的俗语,意思是夏至这天,
许多狗被杀掉,没路可逃。
民间说法是,狗肉性温,大
补元气,属性燥热,仅适宜秋冬季节食用,夏天吃狗肉
会上火,外热加上内热,对身体不利。
但夏至这天例外,夏至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会热气,不会对身体引起不适,反而会对身体有益。
大概是相生相克的道理吧。
当然,夏至吃狗肉,也应适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
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
夏至吃狗肉何以如此热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
抵御瘟疫等。
“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
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
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
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
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唯一与民间传统不同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复存在。
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区别只在于买
吃的比杀吃的多。
广东人素有喜吃狗肉之习,阳江地区尤甚。
而据有关资
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
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
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
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
狗的习俗。
“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谣,也说明补食从立夏就开
始了。
现在,岭南地区的居民在夏天并无吃狗肉的习惯,反而是在冬天食用狗肉进补。
俗话说“卖棉被,吃狗肉。
因为狗肉中医学上讲是燥热的,所以传统生活习惯上继
有岭南医学特色的广东居民在夏天吃狗肉是怎么也说不
通的,更无热衷,乃属常识问题。
现今广东地区,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因此居
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补凉汤、鲫鱼黑豆汤、药理排骨汤,
葱花豆腐汤,冬瓜扁豆瘦肉汤等,煮红、绿豆沙、小米粥、西米粥、白果粥、凉粉、莲子羹、豆腐花、番薯汤等,饮银耳木瓜糖水、凉豆浆、甘蔗水、凉茶、酸梅汤
等比较传统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
而且夏天食物多调醋,少盐、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
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