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恶劣障碍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卫生产业
187CHINA HEAL T H INDUSTRY
心境恶劣障碍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左 涛
海军干部培训中心,北京 100093
[摘要] 心境恶劣障碍起病缓慢、潜隐,病程长,可给患者在社会、职业、学习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

本病常与人格障碍共病,导致患者抗抑郁剂疗效差,治疗依从性差。

而中医用解郁丸等中成药治疗心境恶劣障碍,有疗效好,副作用小,服药方便等优点,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 心境恶劣障碍;诊断;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4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07(a)-0187-02 
心境恶劣障碍属中医“郁病”范畴。

其诊断分类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变迁。

它曾一度归入神经症,旧称“抑郁性神经症”。

如今DSM-I V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和ICD 一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中,心境恶劣障碍均归属情感障碍,与重性抑郁障碍同属一类[1]。

关于该病的发病率,据1988年美国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监测区(e CA) 的调查结果显示, 美国纽黑文、巴尔的摩、圣路易斯、达勒姆和洛杉矶五地区心境恶劣的终生患病率约为3.1%。

1994年Kessler 等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心境恶劣的终生患病率为6.4%。

德国(1992年)为4.0%,加拿大(1988年)为3.7%[2]。

1 发病因素1.1 遗传因素
抑郁症的遗传性,涉及广泛的抑郁范畴,而不限于哪一种类型,心境恶劣障碍患者家族中的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患病率均较高,而且一级亲属心境恶劣的患病率也较高[3]。

1.2 心理社会因素
D.G.Cor nell 等,调查心境恶劣患者发病前一年内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发现患者精神刺激均较以前有所增加。

常见负性生活事件是“经济问题”、“工作问题”、和“人际关系紧张”[9]。

童年期遭遇漠不关心和厌恶,也与心境恶劣障碍相关联[6]。

1.3 个性特质
心境恶劣障碍患者的个性往往是压抑、缺乏自信、依赖性强、胆小怕事、被动、懦弱[7]。

有人用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研究,提示心境恶劣障碍患者的性格特征常表现为行为拘谨、喜独处、不善交往、松散迟钝、节奏平缓、意志薄弱、自律性差等人格特征[8]。

2 临床表现
心境恶劣障碍起病缓慢,病程长,临床症状表现较轻,患者常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

对生活不感兴趣,缺乏快乐,无法从消遣中体验到乐趣。

低落的自尊使他们自惭形愧,逢人退避三舍。

精力减少,疲惫不堪,常感力不从心。

A DLeR 等,将69例心境恶劣患者与175例非抑郁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心境恶劣患者比对照者的工作稳定性差,工作问题多,生产效率低,但缺席率并无明显增加。

[10]过去认为心境恶劣障碍属轻度抑郁,对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
[作者简介] 左涛,男,汉族,主治医生,工作单位:海军干部培训中心,邮寄地址:北京海淀区香山南路黄土坡6号海军干部培训中心,邮编:100093,邮箱:zuotaotao1989@ 。

量影响较轻,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心境恶劣对患者的学习、工作、人
际关系等都有明显不利影响,有必要给予积极的诊治[3,11]。

3 诊断 3.1 症状标准 
心境恶劣必须符合下列6条症状的2条:厌食/贪食,失眠/嗜睡,精力差或无力,注意力不集中或难以作出决定,自尊心下降,绝望感。

3.2 病程
心境恶劣持续>2年,儿童只需持续>1年;即使有重性抑郁发作,也<2周(足2周称重性抑郁障碍);心境正常阶段<2个月;无心境高涨或轻躁狂发作(有躁狂发作史称双相抑郁障碍)。

3.3 共病
纯心境恶劣状态很少,常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其中与人格障碍共病率高,周玉萍等报道24例心境恶劣患者中,有54.4%共病人格障碍。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4.7%。

提示患心境恶劣的人群中人格障碍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与目前国内外的认识较一致。

心境恶劣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会导致心境恶劣患者预后不良,患者的社会功能、职业功能、治疗依从性等受到较大损害,治疗效果差[1]。

其他共病包括焦虑障碍、物质滥用、酒精滥用和进食障碍,其中心境恶劣与贪食症的共病率比重性抑郁障碍与贪食症的共病率高[5]。

4 鉴别诊断4.1 重性抑郁障碍
心境恶劣患者常有精力不足、全身倦怠无力、失眠或嗜睡、愉快感缺失等症状,但达不到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9条中的5条症状,且病程长,抑郁症状轻,食欲和性欲不具特征性减退,无明显精神运动性阻滞[5]。

4.2 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是一种情绪状态,患者的基本内心体验是害怕,是一种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这种情绪指向未来,它意味着某种威胁或危险即将到来。

其症状不符合心境恶劣障碍的诊断标准[9]。

4.3 躯体疾病
很多躯体疾病都可伴发抑郁症状,例如贫血、慢性肝炎、产后感染、消化性溃疡等,各疾病的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鉴别[9]。

5 中医治疗
①刘俊德等,用疏肝解郁胶囊治疗恶劣心境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片20mg /d ,两组均治疗6周。

治疗组有效率为80%,对照组有效率为73.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无显著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88
中国卫生产业CHINA HEAL T H INDUSTRY
示,治疗前后效果具有显著的差异。

钱红等将100例高粘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组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使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肠溶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用药周期维持在6个月,在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均得到明显的下降,两组数据对照无显著差异。

3.3 复方丹参滴丸的其他应用
复方丹参滴丸在临床中主要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为主,除此之外,复方丹参滴丸在治疗“血症”方面也有着很好的效果,临床治疗也显示复方丹参滴丸在治疗妇科血症方面有着姣好的效果,对于气滞血瘀类型的痛经症、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治疗的效果不会比同类活血化瘀药物差,在妇科血症的治疗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各种慢性肝病在发展到肝硬化阶段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差、生存周期短、治疗费用高。

张月萍[4]将6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使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3~6个月,对照组患者使用一般性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肝纤维化指标和肝功能治疗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观察组与对照组数据具有显著差异性,这就说明复方丹参滴丸在保肝、退
黄、降酶、抗肝纤维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4 结语
复方丹参滴丸已被证实在改善患者血流学状态、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种效用,因此,复方丹参滴丸已经成为临床必备急救药品之一,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 冉桦.复方丹参滴丸在心血管方面的药理与临床研究[J].家庭医药(医药
论坛),2010,10(20):54-55.
[2] 袁如玉,李广平.复方丹参滴丸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多靶点作用[J].中
国新药杂志,2009,3(15):89-90.
[3] 杨沛华,刘春文,周观林,等.复方丹参滴丸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及基础
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2,5(13):45-46.
[4] 王怡,高秀梅,张伯礼.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理与临床
研究[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9(25):52-53.
[5] 田维维,赵利斌,郭治昕,等.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
床研究新进展[J ].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10,11(1):17-18.
(收稿日期:2013-05-23)
(上接第186页)
性差异,整体疗效与帕罗西汀相当[13]。

②黄永进等,用解郁丸治疗恶劣心境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片20mg /d ,两组均治疗12周。

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解郁丸治疗恶劣心境疗效与帕罗西汀相当,不良反应少[14]。

③谢忠礼,治疗组用加味四逆散颗粒治疗恶劣心境38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用氟西汀10 mg ,2次/d ,共治疗6周。

治疗组有效率(痊愈+显效+进步)为81.58%,对照组有效率为86.6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15]。

6 讨论
中医认为心境恶劣属于中医“郁证”范畴,主要由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而引起的情绪抑郁、思绪不宁等多种症状。

中药疏肝解郁胶囊、解郁丸、加味四逆散颗粒对恶劣心境的治疗,临床上均取得良好效果,与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SR I )帕罗西汀、氟西汀疗效相当。

心境恶劣的治疗目的是消除抑郁症状,恢复社会功能。

心境恶劣属于慢性抑郁,并与人格障碍普遍共病,是难治性疾病,故治疗药物的剂量偏高,治疗时间偏长,有效率中等[6]。

患者个性多敏感、脆弱,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差,对治疗的依从性差,临床上特别需要寻找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药物来治疗该病。

中药解郁丸等,与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SRI)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小,依从性好,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玉萍,高晓翠,刘红霞,等.抑郁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研究[J].山东
精神医学,2003(4):64-66.
[2] 童建明,林德云.中药治疗心境恶劣的国外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中医
中药分册,2000(4):13-16.
[3] 伊茂森,史青.心境恶劣障碍的药物治疗[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0,27(3):132-136.
[4] 李小芳,徐义,温预关.境恶劣障碍的药物治疗[J].医药导报,2002,21
(10):640-641.
[5] 喻东山.心境恶劣的诊断与药物治疗[J].医药导报,2009,28(2):145-147.[6] 汪春运.心境恶劣的机制和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10,
(6):678-680.[7] 方力群,胡 建,井玲.重性抑郁症与心境恶劣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比较
[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7,41(5):494-496.
[8] 高成阁,王赞利,纪术茂,等.缓解期重性抑郁与心境恶劣患者人格特征
及人格障碍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76-179.[9] 张亚林.神经症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9,237.[10] ADLeR D A ,IRISH J ,MCLAUGHLIN T J ,et a1.Thework impact
of dysthymia in a primary care population[J].C,en ttosp Psychiatry ,2004,26(4):269-276.
[11] 汪卫华,周芙蓉.抑郁症的社会功能[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1):59-61.[12] 林涛,蔡焯基,杨蕴萍,等.重性抑郁障碍与心境恶劣障碍患者若干临床
问题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1):4179-4181.
[13] 刘俊德,霍军,于海亭.疏肝解郁胶囊治疗恶劣心境的临床对照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2012,25(4):48-50.
[14] 黄永进,秦和平,刘盈,等.中药解郁丸与帕罗西汀治疗60例恶劣心境患
者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6):78-79.
[15] 谢忠礼.加味四逆散治疗恶劣心境障碍38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
息杂志,2005,12(4):10-11.
(收稿日期:2013-05-1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