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马说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阅读答案
马说阅读答案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执策而临之()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人才和对统治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4:在作者看来,“千里马”和“伯乐”谁更重要?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通“饲”,喂养(喂)⑵鞭打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⑷面对
小题2:略
小题3: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小题4:伯乐。

“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小题1:
试题分析:《马说》一文中“食”有三义,一是通“饲”,喂养,二是指“吃”,三是指“一顿”,本句中是第一义。

“策”,本是名词“鞭子”,在句中是名词动用:用鞭子打,意为“驱赶”。

小题2:
试题分析:“常马”指普通的马;“且”:尚且;“等”:一样(待遇);“不可得”:得不到;“安”:怎么;“求”:要求;“千里”:一下跑千里之远。

第二中的“其”加强语气无义;“知”:了解。

小题3:
试题分析:《马说》一文是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重视人才的人,从__的主旨来理解这个问题。

小题4:
试题分析:可联想到“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表达自己力求做一个“千里马”,等待被伯乐发现。

暂时不被发现,千里马还是千里马,保持自己一驰千里的能力。

马说阅读答案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见:_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___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____________
(5)执策而临之执: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有时;(2)同“现”,表现(或:显露);(3)相同,一样;(4)怎么,哪里;(5)握,拿
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听它呜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3.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

4.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

(意思对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3
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1)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3)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文中4个划线的“食”字,读音为“sì”的是哪几个?将它们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 )
2、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出作者以强烈的语气为千里马鸣不平的语句。

3、对本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准确的是哪一项?选择正确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 )
A、千里马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B、食马者不能以千里马的特点来喂养它。

C、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是造成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

D、千里马的才能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它常常吃不饱。

答案
1、(shí sì sì shí)(2)(3)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C
马说阅读答案4
阅读训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2)才美不外见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
(5)执策而临之执: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1)或:有时(2)见:显现(3)等:等同(4)安:怎么,怎能(5)执:拿着,举着
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马说阅读答案5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学科网]
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
①骈死:②见:
③等:④策: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答:
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__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4分)
答:
参考答案:
1、①并列而死②同“现”显现③同样④驱使(鞭打)
2、①吃一顿有时吃完一担粮食②它鸣叫,(食马者)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3、(1)句意变化:原句: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了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吗?(1分)改句:是世上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食马者真的不识千里马呢?原句:明确地揭示问题的实质,
凸显了__的主旨,揭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是造成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对食马者的讽刺和鞭挞之情(1分);改句:与作品要表达的观点不符。

(2)句法变化:原句:先提出反问,再通过推测语气作出判断(1分),改句,表达选择关系,非此即彼(1分),原句:表达的是人才被埋没是食马者的无知造成的(1分),改句:没有明确地表达出这种讽刺意味(1分)。

4、形象塑造:__塑造千里马日行“千里之能”,“一食或尽粟一石”却“不以千里称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形象(1分),塑造食马者(或奴隶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面对千里马却高喊“天下无马!”的形象,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塑造在于表现作品的主要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展示封建社会的人才怀才不遇,被埋没、受摧残的悲惨遭遇。

受摧残的悲惨遭遇(1分),揭示了食马者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愚妄无知的形象,表现了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突显其愚妄浅薄(1分).
写作手法:__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1分),把“伯乐”比作识人才的人(1分),将“人才”比作千里马(1分),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1分),__无一字直接说到人才,却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人才有志难申的愤懑不平,嘲讽和鞭挞了统治者不能知人善任,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1分)
阐明道理:__开头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1分),接着写千里马因没有伯乐发现的悲惨命运,突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1分),__的第二三段着重写“食马者”无知浅薄的行为与伯乐形成对比(1分),进而揭示了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有力地证明了__的观点。

马说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①而献之武王,武
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②者多矣,子奚③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④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策之不以其道。

()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4)执策而临之。

()
(5)厉王使玉人相之。

()
(6)使人问其故。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其真无马邪
4、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饲”,喂养(喂);(2)鞭打(驾驭)驱使;(3)通晓(知道、明白、懂得);(4)面对;(5)鉴别;(6)原因(缘由)
2、(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

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

(3)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竭尽它的才能。

3、D
4、《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5、《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__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

《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

6、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意对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7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4分)
⑴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
⑵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
⑶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⑷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

(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小题3: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

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见,通“现”,表现。

⑵临,面对。

⑶子,你。

⑷顾,回头看。

(4分,每小题1分)
小题1: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2分)
⑵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2分)
小题1:(3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1:(4分)联系“伯乐”、“马”(2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了解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小题1:紧扣文本内容,联系“伯乐”、“马”的人才观,说出名人做广告的效应的利弊,分析有理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8
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注释】①比:连续,接连。

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③还:通旋,围绕、绕圈子。

④朝:早晨,也指一天。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往见伯乐(接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C.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一箪食,一豆羹(食物)
D.比三旦立于市(集市)愿为市鞍马(买)
2.下列加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因为)
B.臣有骏马欲卖之(无意义,一般不译)
C.伯乐乃还而视之(于是)
D.而伯乐不常有(而且)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就这个道理谈谈你对名人做广告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1)拿着马鞭面对它(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2)希望您绕着圈子看它,离开了还回头看它。

4.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或名人的重要性。

谈看法略,能围绕伯乐的重要性来谈,名人做广告的利或弊,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9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阅读题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
①骈死:
②见:
③等:
④策: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__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4分)
参考答案
1、①并列而死②同“现”显现③同样④驱使(鞭打)
2、①吃一顿有时吃完一担粮食②它鸣叫,(食马者)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3、(1)句意变化:原句: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了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吗?(1分)改句:是世上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食马者真的不识千里马呢?原句:明确地揭示问题的实质,凸显了__的主旨,揭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是造成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对食马者的讽刺和鞭挞之情(1分);改句:与作品要表达的观点不符。

(2)句法变化:原句:先提出反问,再通过推测语气作出判断(1分),改句,表达选择关系,非此即彼(1分),原句:表达的是人才被埋没是食马者的无知造成的(1分),改句:没有明确地表达出这种讽刺意味(1分)。

4、形象塑造:__塑造千里马日行“千里之能”,“一食或尽粟一石”却“不以千里称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形象(1分),塑造食马者(或奴隶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面对千里马却高喊“天下无马!”的形象,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塑造在于表现作品的主要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展示封建社会的人才怀才不遇,被埋没、受摧残的悲惨遭遇。

受摧残的悲惨遭遇(1分),揭示了食马者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愚妄无知的形象,表现了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突显其愚妄浅薄(1分).
写作手法:__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1分),把“伯乐”比作识人才的人(1分),将“人才”比作千里马(1分),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1分),__无一字直接说到人才,却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人才有志难申的愤懑不平,嘲讽和鞭挞了统治者不能知人善任,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1分)
阐明道理:__开头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1分),接着写千里马因没有伯乐发现的悲惨命运,突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1分),__的第二三段着重写“食马者”无知浅薄的行为与伯乐形成对比(1分),进而揭示了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有力地证明了__的观点。

马说阅读答案10
【甲】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可爱者甚蕃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徐公来,孰视之
D.汝之不惠
E.子墨子九距之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3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亵:②宜乎众矣宜: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7.下面加点词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 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C.鸣声上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8.用自己的话描述甲文划线句的内容。

(5分)
9.乙文说,对待千里马要遵其道,尽其才,通其意。

请结合甲文内容分析,对“莲”如何做到这样?(3分)
参考答案
5.(2分)A(B.材→才 C.孰→熟 D.惠→慧 E.距→拒)
6.(3分)①亲近而不庄重②当然③等同,一样(各1分)
7.(3分)C(鸣叫)(A.读shí,吃/读sì,通“饲”,喂养。

B.动词:驱赶/ 名词:鞭子D.少/ 鲜艳)
8.(5分)莲花虽是生长在河沟、池塘积存的污泥中,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也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远传散开来,更加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濯”、“清涟”、“通”、“蔓”、“枝”、“益”、“亭亭”、“植”各0.5分,句意通顺1分。


9.(3分)示例:我们不能因为莲花生长在污泥就看不到它高洁的品质,我们要敬佩莲刚正挺拔的气概,清香流芳的品德;也不能因为它长得好看,就想随便玩弄它,要尊重它。

马说阅读答案11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答案】19.⑴通饲,喂养(喂)⑵鞭打(驾驭)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马说阅读答案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