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现有的认知中,科学与艺术相去甚远。
科学属于理工科,艺术属于人文学科;科学家往往被想象为一丝不苟、衣着整洁,艺术家则是不修边幅的形象;科学研究是集体协作、分工明确,艺术创作是内心独白;科研成果通常表现为公式、符号,高深莫测,艺术作品则非常亲和,大家都懂。
概括来说,科学和艺术最大的不同是:科学求真,艺术求美。
但是,一些科学家并不认同科学和艺术的分歧。
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都是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科学、艺术之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同。
”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表示:“让一个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它去符合实验更重要。
”数学家外尔甚至说:“我一辈子就是想把真和美结合在一起,如果实在结合不了,我就选择美。
科学理论的成就在于美学价值,缺陷的地方恰恰就是艺术上不足的地方。
”
顶级科学家高调宣传“美高于真”,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其实,science(科学)这个词来自拉丁文scientia(科学),表达的是希腊文episteme(知识)的意思。
而艺术、技术等词统统来自希腊文techne(艺术)一词。
古希腊人认为,艺术、技术是比科学“低等”的存在。
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看来,自然高于人工,越是没用的东西越高级,越是自由的事物越是无功利。
科学研究自然的奥秘,崇尚科学就是遵循自然;而艺术、技术的产生,本质上都是造出了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东西,是违背自然的。
科学重要而艺术不重要,是因为艺术有实用价值,有功利目的,在“自然”的层面比较低级。
科学和艺术的分化并不是古以有之,启蒙运动的时期,科学、艺术才正式成为两个门类,至今不过二三百年。
近代以来,科学处于下行的过程,从高高在上的地位慢慢跌落到工匠层面,由纯粹科学变成技术科、技艺科,由求真的科学变成求力的科学。
与此同时艺术不断上升,从低级的实用之学慢慢演变为具有纯粹审美性质的自由之艺,这个时候它才获得高雅的境界,具有陶冶心灵的力量。
但无论如何,“自由”是它们共同的源头。
因此,一旦涉及自由,科学和艺术就认出了彼此,顶级的科学家和顶级的艺术家就产生了“美就是真”的认同感。
现在时常有人说,“生活很枯燥,学一点艺术。
”如果把艺术看作“放松、消遣”的手段,那是在贬低艺术,科学也是一样。
只有进入自由境界中,科学才能呈现为艺术,人们才能真正领悟什么是科学精神。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与艺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与艺术的区分是显著的,但是也有许多顶级的科学家、艺术家强调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似性。
B.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与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创造普遍的真理,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特征。
C.希腊人曾尊科学贬艺术,今人则尊艺术贬科学,因为艺术演变为了纯粹审美,而科学多追求实用。
D.作者认为,科学与艺术从近代社会以来开始分化,但他们都有共同的起源,头脱胎于希腊母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多个层面论述科学与艺术的不同,作者认为求真与求美四科学与艺术的最大区别。
B.文章引用三位科学家的话进行道理论证,把科学与艺术相联系,强调科学发现中的审美因素。
C.文章论证思路清晰,用每段首句概括引出下文,围绕科学与艺术的异质性与关联性进行论述。
D.文章追根溯源,帮助读者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剖古析今,阐明自由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源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家外尔一辈子就想把真和美结合,结合不了,他就选择美,可见他认为艺术比科学更重要。
B.古希腊人认为,科学研究自然的奥秘,艺术创造自然没有的东西,科学高于艺术,所以自然高于人工。
C.一旦科学与艺术都涉及到它们共同的源头自由时,科学家和艺术家们就会认同“美就是真”。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科学与技术相提并论为生产力,体现出近代科学对实用价值的追求。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诗歌来源于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与伟大社会实践,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时代性,凡伟大的诗歌,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
比如新诗革命与五四运动。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五四运动先有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则包含了新文学革命和新诗革命。
新诗成为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经常是时代之体现,古今中外皆然。
二是人民性,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伟大的诗歌来源于人民的历史创造,最终又要接受人民的检验。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的诗歌是发源于延安时期的,受延安风气影响。
艾青感受到当时的革命氛围和时代精神,写出了一批著名的诗歌代表作,如《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野火》《北方》《旷野》等等,他用了大量新的意象,火把、黎明、野火、太阳、吹号者,有一种新气象新面貌和新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诗人自觉走向对民歌民谣的学习吸取,典型的如贺敬之的《回延安》等诗歌,就采用了“信天游”的民间叙事方式,这也是一种向人民学习、来源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的诗歌追求。
三是主体性,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展现中国气派中国风骨。
新时代诗歌要有包容性开放性,但不应该是追随依附西方现代主义的,而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开辟中国自己的现代性诗歌道路,确立自己的诗歌标准与尺度。
新时期文学也是从确立主体意识开始的,但那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在启蒙主义思潮影响下,自我发现、自我寻找、自我实现的价值观风靡一时,但过于强调自我,导致后来解构主义思潮的泛滥,否定传统、贬低英雄、反对崇高,直至解构一切宏大叙事,最终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新时代诗歌,应
该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里面本身就包含了个体意识和民族意识,是建立于个体和民族基础上,又超越具体的个人和民族的。
兼具思想能力和感受能力的优秀诗人,最终会将人民的主体性、民族的主体性、国家的主体性和个人的主体性融为一体,加以不断肯定不断强化和不断超越,艺术地提炼出新时代的核心价值,建构出强大的主体性精神力量,打动人心,感染世界,改变风气,影响社会。
四是创造新时代美学典范。
广大诗人应该投身历史巨变,在美好生活和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发现和创造新意象新形象。
诗歌是一种塑造形象的艺术,艺术以形象感人,只有典型形象才能深入人心,永久流传。
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以一种加速度的形式在迅速产生着。
复兴征程、模范英雄、智能机器、青山绿水、精准扶贫……都将给诗人带来新的灵感和冲击力,激起诗性的书写愿望;而伴随全球化网络化,“一带一路”、海洋世纪、共享经济、航天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将加快人类前进的步伐,促进中西大融合,放大人们的想象力,激发新的理想信念、奋斗精神和创造力,进而催生出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价值,带来新的美学观念和美学形式。
这将是一个新的美学开疆拓土的时代,可以既葆有中国特色本土根底,又具有全球开阔视野和胸怀,这是一个将创造出全新美学方式与生活意义的新时代。
(摘编自李少君《新时代诗歌应该把握的四个向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具备鲜明的时代风貌,对于新时代诗歌来说,是最重要的特征。
B.“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五四运动时期提倡的诗歌标准。
C.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的民间叙事方式,是具有人民性的典型。
D.新时期文学受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过于强调自我而没有主体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了新时代诗歌应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
B.文章主体部分的每一段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
C.文章的第四段回顾了我国新时期文学走过的弯路,论证了新时代诗歌要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的必要性。
D.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论据典型,论证充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和理念价值的变化,是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根本原因。
B.要想在诗歌中建构出强大的主体性精神力量,必须兼各思想能力和感受能力。
C.新时代诗歌应该坚定文化自信,但不意味着狭隘和保守,一味地排斥外来文化。
D.高速高铁、移动支付、绿色发展也能绘诗人带来新的灵感,激起诗性的书写愿望。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启蒙思潮与公私观念
刘志琴
①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中国不绝如缕。
即使在先秦时代,也星星点点地散见于诸子的篇章中。
到封建社会后期,在宋明理学崇天理、灭人欲的高压下,“私”无藏身之处,然
而发展到明后期,王艮对天理作了重新的解释,他说:“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
”人的本性是自然,自然趋向快乐,穿衣吃饭是自然要求,顺应自然要求,就是至道和快乐。
这就从理论上提出了“人同此欲”是“自然天则”的命题,强调人欲与天理并非天生对立。
顺应自然的发展,以己欲度人欲,乃是顺人意应天理的行为。
②由肯定人欲进而提出“尊身”的观念,认为“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
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
”。
王艮提出“爱身如宝”的思想:“知保身者,则必爱身如宝。
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
能爱人,则人必爱我。
人爱我,则我身保矣。
……能敬身,则不敢慢人。
不慢人,则人不慢我。
人不慢我,则吾身保矣。
此‘仁’也,‘万物一体之道’也。
”并按此理推至“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吾身保,然后能保天下矣”,把“尊身”提到“尊道”的地位,认为保身与保国、保天下是一致的,这是对“身”的最高评价,显然,这“身”是依托个体的人而存在的,有身尊才能做到道尊,实际上这已超越群体,属于个体性的范畴。
在群体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中,突出“身”和“生”的观念,回归人的本性,是个体从群体剥离的前提,是冲破封建伦理坚冰而走向人文启蒙的先导。
③这在中国是个艰难的历程,近代人文启蒙以崇尚个人价值和人格独立为内涵,这是封建文化对人的传统观念中难以含有的内容。
“人文”这一概念在中国虽然古已有之,但这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与西方的人文观大相径庭。
在中国呼唤个人意识的觉醒,首先要有“私”的回归,这是近代中国启蒙的必然历程。
王艮在个体性和“人同此欲”方面突破了传统禁锢,触发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④此后,“说私”“道私”的思潮接连而出,覃思不断。
袁宏道以“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谈”激励人们尽情享受个人的欢乐,独抒性灵,使人耳目一新。
李贽说:“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黄宗羲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他们都对“私”的合理性作了重新估价,使人振聋发聩。
冯梦龙进而提出“以情设情”,鼓吹情能动天地、泣鬼神、生万物。
他列举周文王喜好《关睢》,吕尚掩面斩妲己,不忍心美人死在自己的刀下等,阐明圣人也有为情色而动心的私情。
⑤因此冯梦龙说“人知圣贤不溺情,不知惟真圣贤不远于情”,宣称六经皆为情教,倡议创立情教。
傅山提出的反奴俗、反自锢更是高人一筹。
凡此种种“性灵说”“童心说”“情教说”在明末风动一时,都以论证私情、私欲的合理性而启人心智,启动了中国人文启蒙的新思潮。
它从明清之际开启,经过中断,再开启,前进又徘徊,直到20世纪初年章太炎才提出人的“自性”和“主体在人”的思想,并从科学的角度系统地论证了人的自然性,才进入真正的启蒙时代。
(1)第①段划线词“不绝如缕”是指“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________。
(2)对“尊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身”的观念是在顺应天理、肯定人的欲望的基础上提出的。
B.王艮将“尊身”提到“尊道”的地位,是对“身”的最高评价。
C.群体本位下,突出“身”“生”观念,意味着人的本性的回归。
D.“尊身”意味着对群体的剥离和否定,是走向人文启蒙的先导。
(3)根据上下文,对第③段加点词“西方的人文观”含义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人与人交流的自由和率性。
B.崇尚自我价值体现,关注人格独立,维护人性尊严。
C.“私”的观念至上,呼唤个人意识觉醒,关注启蒙。
D.突破传统禁锢,张扬个体性,强调个体欲望的实现。
(4)对第④段的引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宏道认为目耳身口可极尽色声鲜谈,从欲望的角度证明私的必要。
B.李贽认为有“私”才能治家理政,从本心角度证明人们对私的接纳。
C.黄宗羲认为人本来是自私自利的,从人性角度重新评价了私的合理。
D.冯梦龙以圣人有为情色而动的私情,证明私情乃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5)本文从明代“私”的观念的确立来追述中国思想启蒙的历程,话题集中,思路清晰,请对此加以评析。
4.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二十一世纪的人性图景
①暑期生活的一件热闹事情,即上海国际动漫节。
约二十万观众来看,不仅吸引了各地的年轻人,欣赏人口创新纪录,而且,那一群在学生时代热爱动漫的人,如今长大,成为新一代消费主力。
毫无疑问,如今动漫文化有了根,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年轻人生生长长的情种食粮。
②可是,动漫的世界,尽管有其正面的价值观,譬如家族情结、童心传统、寻找真情、挑战自我以及团队精神等,然而不能不说,较多的黑暗之心仍然是基本法则。
尤其是游戏世界,打打杀杀、勾心斗角、自私自利,迎合人性的本能冲动与野蛮血性,充满向下沉沦的娱乐至死的颓废,甚至,表面是英雄崇拜或励志人生,骨子里却是顺承人性的自然倾向,强权即真理,自我即天意。
久而久之,参与建构了人性的黑暗图景。
③我过去一直有一个看法,将所有的思想文化,分为两型。
一是随俗的,一是雅化的。
④凡顺承人性中的自然性,皆为随俗的。
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尼采的超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契约论、弗罗伊德的潜意识,以及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游戏电玩世界的文化法则等。
⑤凡提升、发明、转化、美化人性中的自然性,皆为雅化的。
如儒家之性善说、柏拉图之理念说、康德之绝对命令说,以及各种哲学与美学中的形上智慧。
⑥随俗与雅化,为人类思想之两轮,离一不行。
随俗,渐为现代性的根本特征,而雅化,则是传统之根本特征。
随俗中,有雅化的努力;雅化中,又有随俗的用心。
⑦可是,以上这种看法,其实到了该修正的时候了。
因为,上面这种说法中,雅化的“雅”,似乎是与真实的人性图景两相分离,甚至互不相干的东西。
⑧但是在二十一世纪渐渐清晰起来的一幅新的人性图景中,“雅”也是人性图景中的一部分。
⑨就以“善”为例,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人性的真实?美国密歇根大学哲学系教授孟旦,通过现代社会生物学的成果,揭示了在人的自然本性和遗传中有互惠和利他的先天倾向。
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本能地就有利他的倾向。
孟旦引用了社会生物学研究者爱德华·威尔逊的说法以证明儒家亲亲之仁的合理性。
威尔逊证明了亲亲之爱,建立在“亲族选择”即基因的自然选择基石之上。
“在利他主义行为的起源上,宗族选择特别重要。
”
⑩威尔逊还说:“在多种有证据的遗传特性中,最接近道德趋向的是对他人之不幸的移
情,以及婴儿与其保护人之间的某些情感过程。
可以为道德趋向的遗传性再提供大量的历史证据。
在进化史的过程中,那些使人趋向于合作行为的基因将会在全体人类中占据支配地位。
”
⑪更值得关注的是,脑神经认知科学最新发现表明,对造成他人痛苦的厌恶感和公平感,是大脑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两大先天情感。
科学家通过对大脑的核磁共振实验发现,当志愿者被要求或选择将一个重伤者扔下船去,以解救其他人时,或选择不采取行动时,所有的患者都选择牺牲一人以拯救他人,而正常人则选择不采取行动。
这表明,有病的大脑对道德麻木不仁,而健康正常的大脑则敏感。
大脑相关道的德情感区有病的人,失去道德敏感的生理基础,而正常人则有这个基础。
⑫其实人类学家也早就发现,人类社会的起源,即人的社会性形成,善是开端。
因而我们越多而细致地理解人的历史起源,越是更多地理解人性。
人类学家M·D·萨林斯指出:“在有选择地适应新石器时代的种种危险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克服或贬抑了灵长目动物的种种习性,如自私自利、争雄称霸、野蛮竞争等等,人类社会用血族关系和合作代替了冲突,将道德置于力量之上,人类社会在其最早的时期中完成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克服人类所具有的灵长目动物的天性,从而确保了人类的不断进化的科点。
”另一个人类学家V·斯蒂芬森从他与爱斯基摩人的长期交往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们之所以幸福,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是按照为人准则生活的。
从根本上看,人类与其说是一种竞争的动物,不如说是一种合作的动物。
人类作为一个特种生存下去,是因为互相帮助,而不是丑陋的个人主义。
”
⑬上个世纪,我们读大学的时候,特别流行西方现代派的作品。
其中有一篇小说人人皆知,即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1911-)最重要的小说,名为《蝇王》。
“蝇王”是人们自己身上所深藏的恶的隐喻。
作者旨在呼吁人们要正视“人自身的残酷和贪婪的可悲事实”,医治“人对自我本性的惊人的无知”。
然而,如上所述,种种跨学科研究的合力,渐渐地正在拼合为一幅区别于《蝇王》的新的人性图景。
这一新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思我们如何利用转化人性负面的固有思路,而且可以以真启美、美善合力,更加理直气壮地强调人性正面价值的文化主导力量。
这不仅可以教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化几千年前的性善、仁爱、雅化、守正等观念,而且可以启发我们重新省视当代的文艺、文学以及文化固有的思想框架。
(1)第①段加点词“根”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
(2)如果把“人总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更感到亲和,对亲人、朋友更痛痒相关,更愿意分享一些好东西、好信息。
”作为论据,可以支撑以下观点的一项是()
A.雅化是对人性中的自然性加以美化。
B.人类的道德倾向是具有遗传性的。
C.不伤害他人和追求公平的情感是先天的。
D.人类在克服动物性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3)根据文意,作者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性图景”的预测是( )
A.顺承人性中自然性的随俗思想会逐渐削弱,雅化的文化思想成为主流。
B.随俗与雅化是人类思想的一体两面,二者的发展互相独立又互相促进。
C.随着生物及社会学等跨学科发展,正面的人性价值会得到更好的张扬。
D.人类会全力发现遗传和社会基因秘密,发掘被隐藏的至善至美的人性。
(4)梳理相关内容,分条陈述第⑬段画线部分中“更加理直气壮”的依据。
(5)作者对中华文化几千年前的性善等观念有了“重新认识”,请对新的认识加以评价。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这气象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我们以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
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可是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有所不同的。
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整个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正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爱的,它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
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起《国风》来说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反而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那么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
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基于对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相伴成长起来的。
它带来的如太阳一般的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一个诗歌时代总的成就,无数优秀的诗人都为这一气象平添了春色。
它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
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