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原文及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嵩山》原文及鉴赏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嵩山》原文及鉴赏
【导语】:
二十日,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

久之,得一溪。

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则石淙在望矣。

余入自大梁,平衍广漠,古称陆海。

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

近蒿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二十日,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

久之,得一溪。

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则石淙在望矣。

余入自大梁,平衍广漠,古称“陆海”。

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

近蒿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中。

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

一路陂陀屈曲,水皆行地中,至此忽逢怒石。

石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之势,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万端。

绕水之两崖,则为鹄立,为雁行;踞中央者,则为饮兕,为卧虎。

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 乃又空其中而为窟,为洞。

揆崖之隔,以寻尺计; 竟水之过,以数丈计。

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

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徐霞客游记》)
【赏析】大凡写景佳作,往往或重对比,或抓特征,或用比喻,从而读来如临其境。

徐霞客的这篇嵩山日记,就是三者兼而有之的写景小品。

他从大梁而入,只见“平衍广漠”,无泉无水;走近嵩山,虽有几条溪水,却“皆盘伏土碛中”,有泉而无石,亦美中不足。

对比之下,登封
东南的石淙河,有水有石,岂不是风景独绝吗?
石淙美景,无疑在于那些“怒石”。

然此石并非散撒遍地的乱石顽块,而是“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之势”,涓涓溪水,渗过立石中部,便形成了“水石融和,绮变万端”的特点。

真正的写景妙笔,不但在描摹逼真,而且在发现景色的特征,从而使人更好地欣赏它。

徐霞客是旅行大家,当然能“慧眼”识风景了。

接着,文章便以形象的比喻写怒石的“绮变万端”: 水两旁的,象天鹅延颈而立,象飞雁并行有序; 水中央的,有的如犀牛饮水,有的如猛虎伏卧;露出水面低的,象个小岛;露出水面高的,则象个平台。

而石中又往往天生空穴,形成窟洞,真是千姿百态,“备极妍丽”。

难怪徐霞客见了,要又惊又喜地感叹: “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