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嫌疑人X的献身》看电影翻拍的跨文化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国际化浪潮的全球化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紧密,世界各地的文化消费日益呈现出一种趋同性。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也日益普遍。

在电影制作和生产领域,同样的故事主题、结构方式、叙事流程可以在各种文化当中进行复制,原创性已经不再是电影创作和电影消费中的首要条件。

[1]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电影出现了一种翻拍的浪潮,“每隔两个星期,就至少有一部非美国电影有可能被好莱坞人翻拍成美国版”[2]。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大,翻拍也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创作一股风潮(图表1)。

图表1 2010-2017年中国电影翻拍统计本要素组合成的单一体系,而是相互关联但互相区别的诸多体系的复合体。

“文化可以比作一台巨大的、极为复杂和微妙的计算机。

它的程序指导着人类生活中各个层面的行为和反馈。

”[3]文化是传播的一种形式,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

文化不只是传播的媒介,它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方式。

[4]100对同一部作品《嫌疑人X的献身》的不同翻拍,中日韩三个国家在其中植入了不同的文化。

20世纪法国文艺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的概念:任何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互文性是两个及两个以上文本发生的关联性。

互文性强调的是文本之间的流动性,而不是确切地停留在某个固定的边界。

[5]有学者指出:从互文性理论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文化作品的互文性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因此互文本不仅限于文学文本,还包括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以及电影、电视、互联网络等其他媒体的非文学文本。

[6]由此可以看出,作为电影的中日韩三个版本的《嫌疑人X的献身》之间,存在着互文性。

二、中日韩三个版本《嫌疑人X的献身》的比较
(一)情节
日本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主要剧情是:故事开头是天才物理学家汤川在大学实验场做实验,破解案件。

天才数学家石神哲哉爱上了隔壁带着女儿的单亲妈妈花冈靖子。

靖子的前夫来到靖子家与靖子女儿美里发生冲突,被靖子与美里一起杀害,石神帮助靖子处理前[亚洲新电影研究]艺苑 049
从《嫌疑人X的献身》看电影翻拍的跨文化实践文‖陈少筠
【摘要】《嫌疑人X的献身》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转化为一部电影蓝本在中日韩三个国家之间进行传播,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并且存在着互文性。

通过对三个版本的电影分析,可以发现中日韩三个国家分别在影片中植入了带有本国特色的文化,并且也吸收了原著中的一些文化现象。

【关键词】翻拍;跨文化;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
]A
在中国近年来翻拍的电影中,《嫌疑人X的献身》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文
学作品,这部作品在2008年和2012年分别在日本和韩国翻拍,可以说受到了中日
韩三国读者与观众的广泛关注。

同一部文学作品在东亚三个不同国家的改编与翻拍
中,当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主要分析《嫌疑人X的献身》这部电影文本的
跨文化实践。

一、相关的理论研究
《嫌疑人X的献身》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转化为一部电影蓝本在中日韩三个国家
之间进行传播,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

人类学家霍尔认为文化不是由一些基
050 艺苑[亚洲新电影研究]
夫的尸体和伪造不在场证明。

警方在河边发现被害人富樫慎二的尸体,面目指纹被毁,认为最大的嫌疑人是他的前妻靖子,但是她却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汤川受到女警官内海薰的委托介入调查,发现住在靖子隔壁的是大学同学石神。

在与老友的叙旧中,汤川发现了端倪并且调查下去。

当警方放弃对靖子的调查时,汤川指出石神是关键人物。

后来汤川与石神一起登山承认了事实,石神伪造恐吓追求靖子的工藤邦明的假象,被警察抓住自首。

石神想承担下全部罪责,汤川告诉靖子真相,靖子表示要一起接受惩罚,石神痛哭流涕。

电影在汤川和女警官的谈话中结束。

韩国版的剧情有较大的改编,原电影中的母女变成了小姨白花善和外甥女允儿。

石神哲哉的名字改为金石固,大学教授与警察的身份合并为郑警官。

命案发生与推理过程大体类似,最终结局是白花善接受了金石固的爱向他道歉,没有自首,边哭边目送载着金石固的警车。

中国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对日本版电影还原度较高,除了部分场景不同、人物名称中国化之外,基本剧情类似。

中国版的是大学教授唐川与天才数学家石泓的智商对决,单亲妈妈陈婧带着女儿陈晓欣。

不同于日本电影中的女警官内海薰,这部电影改为了男警官罗淼。

电影开头唐川是在做演讲,后来石泓不是威胁恐吓追求陈婧的滕坤,而是偷盗唐川的定向声波发生器袭击唐川。

其他剧情大体类似。

三部影片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一以贯之的剧情主线中,都讲述了一个为爱情犯罪的故事,并且犯罪过程相同,推理过程也基本相同。

在情节设置的细节中,三部电影有着不同的呈现,如日韩版的两部电影的剧情基本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发展,对观众并没有隐瞒的镜头,所以观众开始就知道命案的发生过程。

而中国版的电影则是符合悬疑推理的剧情情节,先在河边发现尸体,发现命案,但观众并不知道命案是如何发生的。

(二)主题
日本版的电影主题呈现与原著一致:关于“牺牲与爱”、关于“情与义”。

[7]
前者的主题呈现在石神与靖子之间,石
神为了爱情而去杀害一个无辜的流浪汉,
牺牲自己承担所有的罪责。

后者的主题
呈现在石神与汤川之间,他们是对手也
是知己。

日本版的电影体现出了极大的
矛盾与张力,石神在爱情与牺牲之间矛
盾,汤川在情与义之间矛盾。

汤川并不
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大学教授,影片开
头他便说爱情是一种不可理喻的事物,
到结尾部分他告诉靖子真相,后来在与
石神的谈话之后理解了爱情。

影片的结
局是在这场对弈中,汤川与石神都输了,
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得到幸福,而汤川在
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成长。

日本版的电影
主题就在人物的矛盾与冲突中呈现。

韩国版的主题则比较单一,倾向于
“牺牲与爱”的爱情主题。

电影直接删
除大学教授的角色,将大学教授与警官
合并成同一个角色,并且是一个结婚又
离婚而思索爱情的形象;加了许多白花
善和金石固互动的细节,加上许多两人
的慢镜头拍摄,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气氛;
增加了许多浪漫元素,如盆栽、便签等,
强化了感情的部分,弱化了推理的过程,
使得整部影片的呈现非常自然。

影片结
局是白花善向金石固道歉并且接受了他
的爱,没有去自首,而是目送金石固痛
哭流涕,金石固也是在车上痛哭流涕。

整部影片淡化了逻辑推理而成为了一部
完全的感情戏,对感情戏的强化弥补了
逻辑推理上的漏洞。

中国版的电影主题似乎是想还原原
著但是又要服从中国国内的主流话语。

对于“牺牲与爱”和“情与义”的两个
主题似乎并没有很好的呈现,特别是后
者。

石泓杀害流浪汉并承担所有的罪责
是因为对陈婧的爱,这种爱仅仅是因为
陈婧在他想自杀的时候给了他活下去的
希望。

影片中石泓给陈婧的信是读了两
次,但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互动镜头却
非常少。

“情与义”是石泓与唐川之间
的情感,两个人在影片对话的过程中并
没有呈现出惺惺相惜的知己之情。

影片
最后的“汽车追逐”和“一分钟营救”
将两个人置于正邪两方。

影片结尾,石
泓在法庭电梯口看着唐川手里的四色问
题的书与唐川对话:“难吗?”唐川微
笑着回答说:“难。

”这样的设计不仅是
对此前叙事中多次出现于他们两人之
间“问难”戏码的呼应,也是想在这样
的贯通中赋予其人物在经历“大事”之
后收获对人生、人性更深理解的可能,
即,把它喻为人物经受磨砺后的人格升
华。

[7]影片以唐川走向充满阳光的门外
作结。

这十分符合中国化的书写伦理:
积极、向上。

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电影的主
题,不同的电影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可
以呈现相同或者类似的主题。

以上三部
影片对于主题的呈现虽有不同倾向,但
主题内容却一以贯之。

因此这三部影片
的主题也体现了互文性。

(三)人物的比较
日本版的人物形象是最为经典与深
刻的。

石神是一个天才数学家,他冷静、
深沉、睿智,虽然他有天才般的数学天
赋,但是情商过低,毕业只能在一所普
通的中学做数学老师。

他表情麻木,巨
大的眼袋和眯缝着的眼睛充满疲惫,穿
着灰旧且不合体的臃肿外套,围着围巾,
半张脸都埋在围巾里,缩着脖子沉重缓
慢地走在路上。

[8]面对自己的暗恋对象
靖子时,他也会表现出自卑、怯懦,到
靖子的便当店买盒饭的时候,不敢与靖
子对视,眼神多次闪躲。

可以说,日版
的石神在细节处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

日版的汤川冷静而自傲,他认为爱情是
最不可理喻的事情,他想要追究真相,
同石神对弈,却在影片的结尾处,自己
坐在椅子上流泪。

他意识到自己虽然看
似赢了,结果却是谁都没有得到幸福。

日版的汤川看起来十分冷静、没有人情
味,但却是最懂得石神的人。

石神不希
望靖子自首,靖子没有懂得他的努力付
出,汤川却懂了。

汤川的人物形象在与
石神的一次次对弈中表现得生动形象。

韩国版的金石固相对来说少了冷静
与深沉,却多了可爱。

金石固在上学时
被称为“蹦跶哥拉斯”,在上课的过程中,
学生并不听他讲数学,而是在下面玩吉
他,他便和学生互动,问学生和弦是如
何来的。

金石固还帮助允儿拯救她们的
盆栽,帮助她们修水管……这样的金石
固,多了很多人情味。

影片最后,金石
[亚洲新电影研究]艺苑 051
固哭了,应该是因为自己的爱有了回应而哭。

韩国版电影直接删去了汤川的角色,而是将其赋予郑警官的身上。

郑警官从始至终便不是一个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感性的一直思索爱情的人。

他向金石固倾诉自己结婚快三年也离婚快一年,说自己不懂爱情是什么,却在结尾处懂得了金石固对白花善的爱,并且没有向警方说出事情的真相。

他会和金石固开玩笑,说上学时的“丁香花”,说金石固的外号“蹦跶哥拉斯”。

虽然郑警官负责了整个电影的推理,但是在他的身上投射的却是一位充满“情与义”的警官形象。

中国版的石泓是一位木讷、睿智、冷静的数学老师形象,面对爱情,又会表现出深刻的自卑。

石泓更像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数学家:凌乱的头发、下垂的眼袋、粗糙的皮肤、不修边幅的衣着。

可以说,中国版的石泓对石神还原度很高,但是又略显单薄:他身材修长,穿着宽大的外套,走进陈婧(日版的花冈靖子)开的“欣欣小吃”店,点了招牌套餐。

他进店、点餐、取餐直到离开的过程非常短暂,只有23秒。

在这23秒里,石泓下垂的目光抬过一次,等陈婧转身递给他早餐之后,他便低头转身离去了。

[8]中国版的唐川的形象也有所不同,他年轻、帅气、正派,穿着西装,整洁而又潇洒,并不十分符合一个大学教授专注科研的形象。

在影片开头是一个研讨会,但是在他的演绎下却更像一个演讲、一个发布会。

影片结尾是唐川走向充满阳关的门外,那一刻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传递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

这与日版的充满悲伤的汤川形象有所不同。

中日版的女性角色也有所不同,在性格形象内核上大体类似。

在人物形象上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内核上,三个版本的“石神”都是冷静而深沉,自卑而怯懦;“汤川”都是聪明睿智又带有一些自傲的;
“靖子”都是温柔、执着、富有女性魅力的。

(四)文化植入
日本版的电影主要传递出了一种悲剧的崇高感。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阐释:“75年前,自从日本紧闭的大
门被打开后,对日本的描述总是出现在
一系列最匪夷所思的作品中,那些作品
总是运用‘但又’这一固定句型,这在
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是没有过的。

”[9]
因此日本版的电影中深刻地体现了矛盾
与悖论:汤川在认识到石神的犯罪后又
为他感到惋惜,希望自己的推理不是事
实就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

同时,日本
人在心理结构上崇尚悲剧情节。

[10]因此,
在汤川说出真相之后,靖子自首,石神
想要揽下全部罪责的想法破灭。

靖子、
石神、美里……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幸
福,他们想掩盖的最终都被暴露,而汤
川也陷于说出真相的后悔中,体现了一
种深刻的悲剧性。

韩国版的电影体现了韩国家族观念
至上的文化。

韩国版电影改编最大的就
是白花善和允儿的关系,她们由原本的
母女关系变成了小姨和外甥女的关系。

实际上,这种母女关系的改变在一定程
度上突显了韩国“家族至上”的观念。

这种改动在“重血缘”的韩国人看来,
不仅在人物关系上与母女相差不大,而
且更能够体现出靖子的善良。

她为了保
护姐姐的孩子不惜杀人,本想自首却因
为担心牵连孩子而听从石神的话[11],体
现了韩国的重“血缘”、重“家门”的传
统文化。

除此之外,韩版的电影还体现
了浪漫的元素。

“韩剧”凭借其丰富的浪
漫元素获得较大的影响力,韩国版的影
片中便植入了这种元素,使得原本的悬
疑推理变成了完全的爱情片。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偏好喜剧,追求
希望与正义,追求大团圆和改邪归正的
结局。

中国版的影片结局去掉了原本故
事中的哀伤情绪,而是“陈婧开始给她
女儿和石泓写信了”这样一种服从规训
改邪归正的结局,并且影片最后,唐川
不是愧疚迷茫哀伤的,而是积极向上乐
观的。

当影片最后镜头中的唐川推开法
庭封闭的大门、由内而外地走向充满阳
光的广阔空间时,他向我们展现的正是
一种热情拥抱生活的姿态,亮丽、自信
而又坚定,一洗此前叙事灰色、阴郁和
压抑的基调。

[11]因此,这部影片的结
局也起到一种宣传正义的教化作用,这
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三、结论
“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
许的,是来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
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
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

”[12]1通
过同一部电影蓝本《嫌疑人X的献身》,
可以发现中日韩三个国家不同的文化、
政治环境。

在跨文化的交流与实践中,
相同的电影蓝本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
的体现方式,这与翻拍国家之间的政治
文化环境相关,并且在不同国家的跨文
化交流中,同化与存异的现象是共同存
在的。

在同一个电影蓝本中,中日韩三
个国家分别植入了带有本国特色的文
化,并且也吸收了原著中的一些文化现
象。

作者简介:陈少筠,南京大学文学院现
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金那映.从《英雄本色》到《无籍者》——
电影翻拍作为一种跨文化文本互文实践[D].
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1.
[2]柯尔特.翻拍——好莱坞的一条腿[J].
中国银幕,2006(11).
[3]李海军.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传播思
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论文,2006.
[4]EdwardT Hall.TheSilentLangue[M].
NewYork: AnchorBooksEditions,1973.
[5]高芳.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浙
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6]付科峰.从互文性角度看影片《阿甘正传》
[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0(3).
[7]于忠民.跨国引介与本土化重构——国
产版《嫌疑人X的献身》电影改编策略分析
[J].当代电影,2017(5).
[8]吴梦娇.中日电影改编解读——以《嫌
疑人X的献身》为例[J].信息记录材
料,2017(11).
[9](日)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
北塔,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10]郭馨宁.嫌疑人与献身之争——《嫌
疑人X的献身》中日文本改编[J].文化学
刊,2017(7).
[11]武松静.电影视角下的文化比较——以
《嫌疑人X的献身》为蓝本[J].北方文学:
下,2017(2).
[12](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
[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