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三鹿奶粉危机事件浅谈企业管理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三鹿奶粉危机事件浅谈企业管理质量
日前,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随后查出的一些乳制品行业质量问题,正在牵动着社会的神经。
当前,国家正在对乳制品行业进行全面整顿,国家质检总局已撤销蒙牛、伊利、光明三家企业液态奶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三鹿集团目前也已停产整顿,当事人被追究法律责任。
令人心痛的受害者,令人痛心的民族品牌,人们不禁在问,这些企业的质量管理安在?
三鹿集团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航天乳饮料及乳粉”惟一合作伙伴、全国惟一“航天乳饮料”专业生产企业。
三鹿奶粉是国内第一批获得“免检”的奶粉,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免检产品。
然而正是有着如此耀眼光环的企业和产品,在神州大地上制造出了让一千多个家庭流泪的悲剧。
700吨毒奶粉,一座山一样,压向中国老百姓。
压出了我国在食品生产方面存在的危机,也压出了我国企业在社会、安全、法律等各方面所存在的严重的责任问题。
在此,我仅就企业的质量管理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都认为,产品质量只是与生产有关,与其他环节毫无关系,这种孤立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非常有害的。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造成产品质量问题。
产品质量不是某个人,某个车间、也不是某家企业的事情,而是与行业之中的每家企业,与企业里的每一位员工,甚至和企业上、下游的客户都有关,从原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到仓库储存、市场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上的每一个岗位对产品质量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经过你的岗位生产的产品代表的是企业的质量,
它不仅代表着你所在企业的形象,它还代表企业一系列产品的质量。
行业内或许都存在某些潜规则,但这些潜规则不足以成为行业的保护伞,即使是行业共性的事情,如果违反社会道德,也不要跟随行业“一哄而上”。
当年的“冠生园”、“三株”事件,已经向我们证明,无论一个企业多大,多强,如果丧失社会良知终究会被市场淘汰掉。
而且三鹿奶粉事件也已经向我们提出警示,一家企业的倒下,可能会造成整个行业的集体崩盘。
事实上,如果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是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
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
这是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过程中。
因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架构应从过程控制的战略角度来思考。
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从源头抓起,从供应链建设的战略上来思考;只有消除了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博弈,才会使各环节都将自身融入整个价值链之中,从而不再有各环节之间的“猫抓老鼠”游戏;如此,上游供应商提供伪劣原料和产品的情况就会不复存在。
在三鹿奶粉事件带来的教训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工作不应该因生产部门削减成本而受到影响,也不应该因生产部门为达到某项指标而放松。
究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企业管理当局才能够迅速捕捉到质量危机信号,从而将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呢?也许,一个运行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对此提供帮助。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他所面对敌人不是强大的对手,而往往是企业自身。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一些品牌转瞬即失;而有的企业或品牌却能历经百年,长盛不衰。
但这并不能说明所有优秀的企业的决策都是正确的,所有“流星”企业的决策都是错误的。
企业和人一样,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之所以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关键是企业对自身是如何认识的。
对于企业的管理不善、同行竞争甚至遭遇恶意破坏或者是外界特殊事件的影响,而给企业或品牌带来危机,企业应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救行动,包括消除影响、恢复形象,施行危机公关。
企业应当居安思危,建立一系列预警和紧急应对措施,以备不时之需。
对危机事件最重要是企业须快速反应;错误既然已经发生,关键在于企业的态度;当企业遇到危机时,高明企业不是选择回避,而是要重新寻求真正与媒体合作的共赢之路。
处理危机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处置得当能增强团队责任感和凝聚力,甚至把危机变成契机。
我们应该从三鹿奶粉事件中得以警醒,但我们不必因三鹿奶粉事件而悲观,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中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
回顾欧美发达国家的“兴家”史,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们所经历的正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
他们已经走过去了,中国也会走过去,中国企业也会从“淘金阶段”逐步走到“品牌铸造”的阶段。
财会0701 王雪雪 200711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