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剖析——剧作原理及技巧(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在线 Masters online
上述《温莎的风流娘们》一剧中,福德太太、培琪太太为一方,福斯塔夫为另一方,福德为第三方,这些人互施诡计与欺骗而生成系列喜剧性场面,三方人物的戏剧动作是这样的:
福斯塔夫写出批发式的情书给福德太太和培琪太太,想勾引她们,骗取她们的钱财。

福德太太与培琪太太识破此种伎俩,由福德太太假装答应在自己家里与福斯塔夫幽会。

其间由培琪太太突然闯入,并带来假消息,说福德的丈夫知道了此事,正带着许多人前来捉奸。

于是她们让惊惶失措的福斯塔夫躲入装脏衣的篓中,并让仆人抬出,倒入污水河中。

此前,福德怀疑自己的妻子不守妇道,为了证实这一点,他假称白罗克,要福斯塔夫去勾引福德太太(他想以此看看妻子到底会怎么样)。

谁知福斯塔夫得意地告诉他,福德太太已约好自己十点到十一点去她家幽会。

福德怒火中烧,带同许多人来捉自己老婆的奸。

他到达自已家门时,正好仆人把装
剧 本 剖 析
剧作原理及技巧(续)
有福斯塔夫的污衣篓子抬出去。

因此他捉奸扑空,只好承认自己不是。

这样一系列极具喜剧性的场面,绵延分散在好几场戏当中。

其戏剧行动的顶点是三幕第三场, 此场分为这样几个场面:一、福德太太与培琪太太安排好两个仆人抬来装脏衣的大筐。

二、福斯塔夫的侍童罗宾来告诉两位太太,福斯塔夫已从后门溜进来了。

三、培琪太太下,暗藏起来。

四、福斯塔夫上,用他那华丽而夸张的诗一样的情话,向福德大娘示爱,福德大娘以小地方没多少文化的人的粗鄙话语回应。

五、培琪太太突然与仆童上,假称福德带同半个温莎城的人们前来捉奸,吓得福斯塔夫躲进脏衣篓里被抬出去。

六、不想此时福德还真的带同一些人捉奸来了。

他对正被抬走的大篓有一点点怀疑,被福德太太一通叱责,于是便放任这大篓被抬走。

接下来他让人们在自己家里各房间大肆搜查。

七、留场的福德太太与培琪太太庆幸没被逮到。

福德太太心中有一点点悲凉,说:“我不知道愚弄我的丈夫和愚弄福
编者按:剧本创作在整个戏剧艺术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繁荣剧本创作是推动戏剧艺术发展繁荣的首要环节,而剧本质量的高低则直接决定于编剧的能力和水平。

2010年,在戏剧编剧队伍日渐萎缩,戏剧剧本创作存在诸多困境的戏剧文化生态下,本刊邀请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黄维若先生,希望他能有个长期计划,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就如何写好剧本,全面、系统、专业地进行系列讲述。

黄维若先生经过慎重考虑,欣然应允,拟从剧本剖析入手,全面深入地总结戏剧创作的基本理论和编剧技巧,在戏剧人物、戏剧场面和戏剧的语言策略三个方面,帮助戏剧编剧厘清概念思路,掌握方式方法,有针对性、操作性地提高创作能力。

本刊从2010年第5期开始刊发《剧本剖析――剧作原理及技巧》,在戏剧界引起良好反响。

连载七年来,众多编剧和戏剧人受益匪浅,特别是一些中青年编剧,通过认真学习,创作出了许多较有质量的剧本。

在本期,“戏剧人物”部分全部刊载完,《剧本剖析――剧作原理及技巧》也将告一段落。

我们特别感谢黄维若先生,并和广大读者一样,期待他经过调整和沉淀,早日刊发另两个方面的内容。

斯塔夫,比较起来哪一件事更使我高兴?”
八、福德率人搜遍自家各房间,什么也没找到。

被众人指责嘲讽,只好自承过错。

此八个场面环环相扣,将许多诡计与意料之外的惊险结合在一起。

观众看到福斯塔夫一步步被引上两太太的圈套,其可笑与滑稽令人捧腹。

而福德率人闯进自家,并盘诘那篓脏衣里边是什么东西,要抬往哪里?此时观众与两位太太一样心惊肉跳,不知道这把戏会不会由此揭穿。

如果揭穿了,那么福德太太将百口莫辩。

从此她不守妇道之名将伴随其一生。

幸而福德太太对丈夫一通数落,而福德也未坚持要检查大筐。

其实这也能看出平日里夫妻关系的一点端倪,也许福德太太是个厉害角色,福德大爷虽自命不凡,在妻子面前也还要退避三舍。

之后便是福斯塔夫被戏弄报复,福德被众人指责,而两位太太终于赢了这场较量。

福斯塔夫与福德大爷在行当归类上都是小丑。

此场戏是《温》剧前半段的高潮及最重要节点。

其后第四幕第二场,两位太太设置圈套让福斯塔夫再次来幽会,福斯塔夫再次上当,两位太太再次将其戏弄,而福德再次来捉奸而失败,这是全剧的高潮。

其情节模式与三幕三相同,细节略有变化而已。

比如福德大爷这次注意到了那个装脏衣的大篓子,彻底检查了它,里边并没有奸夫。

因为这一次两位太太让福斯塔夫假扮成一个丑而老的女人,诡称是佣人的姑妈,由此混出去了。

不过出去之前,被怒气冲冲的福德盘诘并狠揍了一顿。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判定:第三幕第三场的一系列喜剧场面,是本剧最精彩的核心场面。

后来的四幕二场作为全剧高潮,只不过是三幕三在情节、人物关系、舞台行动、事件结局上的重复和延续。

相同喜剧场面的重复,并非剧作家想不出别的办法,而是喜剧经常用到的一种结构形式。

如此重要的第三幕三场,是由丑角福斯塔夫的两个误会牵引而来的。

首先这位胖丑角误认为,他的情书打动了福德太太,她已上勾,于是欣然赴约幽会。

这种愚蠢的自信,在福斯塔夫心中坚如磐石,以至于他第二次同样上当。

其次他误以为“白罗克”真是因错爱而生恨,要败坏福德太太名声的失意者,所以把自己幽会的时间地点都告诉了他。

导致了“白罗克”即福德大爷带同许多人回自己家里捉奸。

使得喜剧场面再生波澜。

三幕三这一系列喜剧性场面的结局,是福斯塔夫被倒入污水河中,而妒忌心极重而自以为是的丈夫福德,带同许多人大张旗鼓捉自己老婆的奸,结果什么也没捉到。

也就是说,他自己出了丑。

而福德太太与培琪太太不仅消了心头之气,福德太太还逃过了被捉奸的厄运。

这一场戏的成功,使得作者将其情节模式,在高潮段落又重复了一次。

这是一种诡计与误会相结合而造成喜剧性场面的例子。

其中的初始发动者和作为动作的重要一方,均为小丑。

在传统喜剧中,除了阴谋诡计与误会相结合,生成喜剧性场面之外,人们也经常用一些其他的手段与误会相结合,来达成喜剧性场面。

比如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第二幕第五场,托培、费边、玛莉霞等一众男女小丑,就是通过假拟小姐奥丽薇霞遗落的情书,并故意让管家马伏里奥捡到它,从而使他误以为小姐爱上了自己,于是其道貌岸然一变而为赤裸裸疯癫癫向小姐求爱。

这是典型的以恶作剧造成喜剧性误会的例子。

同剧第四幕第二场,托培爵士等捉弄马伏里奥的事情闹大了,下不了台,于是让弄人斐斯脱假装牧师,与众小丑一起用一种双簧式的表演,让关在黑房子里的马伏里奥认识到,小姐不可能爱他。

并让他写信给小姐,说明自己的情形,从而让人将他放了出来。

马基雅维利的《曼陀罗》则是风流浪子卡利马科在食客李古潦的策划下,先是假扮医生,使尼洽老爷听信其言:让自己的妻子喝下曼陀罗汁,以便能生育。

然后再让一个流浪汉来与妻同眠,以吸走其体内的毒。

此后仍然是卡利马科再扮流浪汉,被尼洽老爷抓去与自己妻子睡觉。

这是乔装假冒使对方产生身份误会的例子。

普劳图斯的《凶宅》则是丑角家奴特拉尼奥,因为少主人在家中胡作非为,不料老主人塞奥普辟德斯突然归来,于是他
名家在线Masters online
谎话连篇,总之是要让老主人相信自己的家已成了凶宅而过家门不入。

这是用谎言造成误会的例子。

总之,在传统喜剧中,误会是一种核心手段。

绝大部分喜剧情节、喜剧场面、喜剧动作、喜剧情境都是由误会造成的。

误会又分为若干种,有对对方的身份误会、目的误会、关系误会、性别误会、语境误会、互相误会等等。

造成戏剧对手们的误会,有上边所说的说谎、乔装假冒、双簧式表演、阴谋诡计、恶作剧等等手段。

所有这一切误会和造成误会的手段施行,都由小丑或弄人主导,或者由他们参与其中,成为重要的一方行动者。

传统喜剧在莎士比亚及稍后的莫里哀手上达到高峰。

传统参与喜剧创作的剧作家还有博马舍、哥尔多尼、霍尔堡等人,各有成就。

喜剧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比如:浪漫喜剧、幽默喜剧、启蒙喜剧、风俗喜剧、讽刺喜剧、怪诞喜剧(麻文琦《欧洲喜剧类型研究》)、高级喜剧、低级喜剧、抽屉喜剧、芭蕾喜剧、滑稽喜剧、性格喜剧、沙龙喜剧、情境喜剧、气质喜剧、思想喜剧、情节喜剧、英雄喜剧、流泪喜剧、黑色喜剧、田园喜剧(帕特里斯·帕维斯《戏剧艺术辞典》)、爱情喜剧、闹剧、高雅喜剧、即兴喜剧(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辞典》)等等。

这些喜剧名称后面各有自己的定义,这些定义之下归类的作品,有时候是重复的。

从某种程度上看,喜剧分类是一笔混乱的账目。

但是总体上看,这些喜剧中的传统喜剧,都大量使用相对定型化的小丑,其喜剧情节样式有某种套路化的特点。

而其中小丑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他们扮演的人物,其实是些笨而傻的人,比普通观众的智商要低。

一般观众看传统喜剧,多多少少有一点俯视的意味。

这些小丑实际上离我们真实生活有距离,是一种从外形到内心都高度可笑的人物。

实际生活中不可能看到与他们类似的真人。

如果看到,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种街头表演。

情况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前期有了变化。

这时候,传统喜剧仍然大量出现,而且直到现在仍然有数量不少的此类创作。

与此同时开始出现了一些带有新的特点的喜剧。

这些新的喜剧主要是丑角方面有了重要的变化。

这些新喜剧中小丑比较少见,弄人几乎绝迹。

其喜剧人物主要由类丑角担任。

类丑角我们在前文曾有过定义:我们曾指出:在戏剧当中,有一些人物,并不插科打浑,也不进行夸张的滑稽表演。

外形上也没有小丑或弄人的特殊装扮。

但是他们从性格与精神层面来讲,仍然符合丑角定义,即:戏剧中的丑角,是人对于自己的异化。

由丑角扮演的角色,通过扭曲的心理动机、性格方式与自觉意志等等,遵循与我们常人有相当距离的行为逻辑,用滑稽、怪诞、粗俗、愚蠢、机敏、聪明、幽默、可笑、疯狂、诡诈、肆无忌惮等等行为方式,推进情节、制造危机、完成动作、造就体裁风格。

让观众在震撼与好笑的后面,去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最成功的丑扮人物,总是让很多人在内心的某个角落,发现自己与他(她)们的某种相似。

丑角的运用,是对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是一种超常的戏剧人物塑造方法。

而类丑角虽然没有外在的小丑或弄人的表现形态,但从心理和性格上来说,仍然可以纳入到丑角的范围。

我们曾经说到,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贵族女子奥丽薇霞有一个管家叫做马伏里奥。

这个人,剧本里并未标明他是丑角。

而且确实,他的外形并不夸张,没有小丑服装。

他的言行也不夸张,不是那种打趣逗乐胡说八道、装疯卖傻、极尽滑稽表演之能事的人物。

但是这个人物的内心动作极其夸张滑稽可笑。

戏中的有关情节是这样的:这位马伏里奥,非常严肃,讲究道德。

而奥丽薇霞家里还有一群放荡形骸的好事之徒。

包括奥丽薇霞的叔叔托培爵士,还有她的仆人费边和斐斯脱,还有她的侍女玛莉霞。

这些人不是小丑就是弄人。

而马伏里奥对这群酗饮疯闹的人死看不上眼,总要干涉和斥责他们。

于是这群好事之徒无论老少男女,全加入到一起阴谋之中,他们合作分工伪造了一封奥丽薇霞看上了马伏里奥而写的求爱信,信中爱
意绵绵,还请求马伏里奥穿上黄袜子,扎上十字交叉的袜带去见她,并请求他一定要保持永远的微笑,因为他的微笑是世界上最好看的。

当将这封信偶然而又恰好地弄到了马伏里奥手中,马伏里奥一看之下,心旌摇摇,神魂飘荡,其道德与严肃抛到九霄云外。

从此他想的都是好事,说的都是自我陶醉的爱情话语。

而且穿黄袜子,打十字交叉袜带,带着凝固不变的笑容出现在小姐面前。

还情意绵绵地说话。

所有的人都吓得要死。

奥丽薇霞认为这管家一定是疯了,令人把他捆起来,丢到一间黑房子里。

那些个恶作剧的小丑主谋们乐得要死。

马伏里奥的严肃与道德教化,都是真实的。

他不是伪君子。

他接到那封“示爱信”后,内心狂喜,灵魂飞到半空里,手舞足蹈,走路都要跳起来,话语旖旎,酸得人牙都要倒。

还真穿成信里要求的那样,努力地笑着。

这一切,也都是真实的。

一点都不夸张,所有处于恋爱中的人之言行都是如此。

他这个人物引起讽剌与滑稽之感,来自他前后判若两人的突然变化。

道德先生与狂热的情种,这两者比对起来,就让人产生强烈的不协调不和谐之感。

滑稽就来自于此。

再往深一层,我们会问,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评估自己?马伏里奥的自我评估不准确,不在于小姐不能爱上管家。

而在于万一出现这种爱,因其非同寻常,此前一定会有许多明示暗示,有许多心灵的矛盾与纠葛。

偶然捡到一封信,就由此相信了这个事。

一方面说明马伏里奥此人不复杂,另一方面说明平日里他严肃道德的表象后面,其实心里对小姐是有想法的。

或者又因为跟每个人一样,内心深处有着肉欲与爱恋需求的潜意识。

没准因为道德的不自觉压抑作用,马伏里奥内心的情欲反弹出来时,其能量与冲动,是很吓人的。

也就是说,马伏里奥这样的人物,尽管与一般的小丑外形与外部动作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内心动作十分夸张。

从内心本质上讲,他完全符合本文前边所提到的丑角的定义。

我们称之为类丑角。

喜剧中的三类丑角,即小丑、弄人和类丑角,其中弄人都是一些十分聪明而机警的人,他们的智商在一般人之上,都有一点哲人的意味。

但是他们的自觉意志并不强烈。

他们在精神上非常自由,而在人身关系上,他们只是君王或贵族豢养的奴仆。

他们的生活行为与生活目标,是随主人而定的。

而小丑则是喜剧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类丑角。

他们是一些傻瓜与愚蠢的人物。

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自觉意志非常强烈。

关于戏剧人物的自觉意志,在本文最开始时也有过表述。

大体上说来,就是指戏剧中人物,在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及某种心理动机支配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变革某一客观过程,并在克服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

戏剧人物的自觉意志与人物性格无关。

比如曹禺《北京人》中的曾文清,他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态度,就是一无所用,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不能做。

这是他的心理状况、文化环境、家庭情境所决定了的。

他被动地接受了这些东西,渐渐成了他的自觉意志。

没有任何东西能改变他。

窘迫的环境、他人的挤压、新生活的召唤、素方的爱情,甚至死亡,这一切都不能改变他。

曾文清性格极其软弱,自觉意志极其强烈。

而从喜剧的角度看来,戏剧人物的自觉意志与人物智商也无关。

喜剧中的小丑都是智商远低于常人,而自觉意志极其强烈。

所以《温莎的风流娘们》中,福斯塔夫被福德大娘与培琪大娘戏弄了一回,第二回仍然会送上门去,落入她们重复设置的圈套。

《曼陀罗》中那个尼洽老爷,居然会相信一个素未谋面的“医生”,让自己年轻漂亮的老婆服下什么曼陀罗汁,然后再与流浪汉发生男女关系,最后就可以与他尼洽老爷生儿育女了。

这都是只能发生在喜剧中的情节。

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小丑塑造的角色比一般人的智商要低,而其自觉意志又都非常强烈。

想要老婆生孩子的,会不顾一切去追求这一点。

想要勾搭别人老婆以骗钱使用,也会不顾一切直奔目标而去。

小丑所扮演的人物们有着强烈的自觉意
名家在线Masters online
志,与此同时智商又如此之低,使得他们在戏剧中的行为夸张而怪异,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小丑们主导形成的戏剧情节可笑而古怪,是因为他们高强度的自觉意志与很低的智商所先天决定了的。

他们其实是一些生活中不大可能存在的人。

如果生活中出现小丑那样的人物,做出这样一些事情,哪怕他们没有小丑的奇怪装扮,他们被送入疯人院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小丑只存在于舞台上,或者是街头表演。

喜剧中的类丑角,除了外表上不再丑扮之外,其另一个特点是其智商与我们普通人接近。

如果他们中的一些角色稍有点笨,或者比较聪明,那都是我们的生活经验可以想象可以体验的人物。

类丑角行事做人方面比较接近我们正常的生活,或者说得更明白一些,他们接近我们生活中不多见的古怪而另类的人物。

类丑角也是自觉意志特别强烈的人。

与此同时,上述《第十二夜》中的马伏里奥说明,类丑角并不是18世纪以后才出现在戏剧中的。

但是其比较多的使用,则是在18世纪后半期以后。

我们或者可用哥尔斯密的《屈身求爱》来作为例证。

哥尔斯密,一译哥德斯密。

英国剧作家。

其《屈身求爱》创作于1773年。

该剧是对当时英国流行的感伤喜剧的一种反拨。

感伤喜剧又被译作滥情剧,哥尔斯密认为,感伤喜剧“在戏台上展现私德,而非暴露邪恶;引发我们注意的是人们的不幸,而不是人的缺失。

这些喜剧其所以最近大获成功,或许是因为它们给人以新奇感,或许也是因为它们阿谀了人们沾沾自喜的弱点。

反正在这些戏里面,人物几乎都很善良,也十分慷慨。

他们在戏台上一掷千金;纵然不够幽默,情感却特别丰富。

万一行为上有些缺失弱点,观众反而会因为他们心地善良而加以宽谅,并给予掌声鼓励。

如此一来,愚蠢非但不曾受到耻笑,反倒赢得赞赏”。

他说此种感伤喜剧其实算不上喜剧,而是一种“杂种悲剧”。

(见《《屈身求爱与造谣学校》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P191)
感伤喜剧在内涵及舞台呈现上究竟怎么样?能见到的文献提到时都比较粗略。

比如有专家介绍说:(1750年以后)“随着本国(指英国)悲剧不再受欢迎,感伤喜剧开始流行。

这也许反映了观众更愿意看到剧中人物从厄运中被拯救,而不愿意看到他们因为过失而受到处罚的心理。

……这类感伤剧所突出的都是通过诗学的正义达到道德教化的目标,在十九世纪这类体裁演变成了情节剧。

”(见奥斯卡·G·布罗凯特等著《世界戏剧史》,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272页)然后上书作者提到当时感伤喜剧的几部代表作,比如休伊·凯利所写的《虚假的体贴》,描写的是三对不般配的情人好聚好散的故事。

理查·坎伯兰的《西印度人》,讲的是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

他在被婚姻引向正道后,发现妻子竟是个女继承人。

这也是对他弃恶从善的奖赏。

上书继续提到:(1760年后,一些作者开始反对感伤主义)“(其中)重要的后期剧作家当属哥德斯密和谢立丹……(他们)为复兴英国戏剧的光荣做出了很多贡献,而且除了莎士比亚之外,他们在舞台上占据的稳固地位远远超出了别的英国剧作家。

”(见奥斯卡·G·布罗凯特等著《世界戏剧史》,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272页)也就是说,哥尔斯密与谢立丹的戏剧创作,是一场反对感伤喜剧的戏剧运动的产物。

而且他们的快乐喜剧在舞台上非常受欢迎。

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介绍这样一个应该由戏剧史家来解决的问题?那是因为,哥尔斯密和谢立丹这样一种诙谐而讽刺的快乐喜剧,与我们看到的传统喜剧有很大的不同。

是喜剧史上的里程碑。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屈身求爱》剧本。

这个戏的大致情节是:郝嘉思先生的继子托尼,被其母郝太太惯纵得肆意胡行。

这天在三鸽酒店纵酒狂欢。

正好郝先生朋友之子马洛,奉其父命下乡拜访郝先生,并向其女郝嘉思小姐求婚。

马洛带同朋友韩士廷同行。

两人夜里迷了路,走到三鸽酒店,向托尼等问路。

因其间马洛偶然提到他要去的郝家,听说其公子,是在母亲的“围裙带上养
大、宠坏的”,托尼便恶作剧地指路让他们去自己家,并告诉他们那是本郡最好的一家客栈。

这位马洛有个毛病,就是每遇名门闺秀,便拘束紧张,连句像样的话都说不出来。

但与侍女婢女之类倒有说有笑,十分自在。

到达郝家,马洛自报身份,并认定这是客栈,居高临下,颐指气使。

郝先生先是惊谔,继之不满而隐忍。

而恰好韩士廷与郝太太的侄女奈维尔小姐相恋,郝太太作为奈维尔小姐的监护人,觊觎侄女的珠宝,一直想让儿子托尼与奈维尔成亲。

但这一对男女互无好感。

是夜,韩士廷在郝宅见到奈维尔小姐,方知此为郝宅而不是客栈。

可是为了与奈维尔相聚,没有将真象告诉马洛。

而马洛见到“客栈”主人之女郝嘉思小姐时,因为紧张,头也不敢抬,说话颠三倒四。

之后,郝先生告诉自己的女儿,说老友儿子马洛,也就是那个求婚者,没有修养,态度高傲,全无礼貌。

郝小姐很惊讶,说那一个是很羞涩的青年。

之后,郝小姐再与之相遇,这一回,因衣着不同,马洛前一回又没抬头看过她,所以误以为她是客栈里的侍女,与之调笑戏谑,言语机敏,并赞美她长得美丽。

郝先生对这个青年很不满意。

郝小姐对父亲没有说什么,心里觉得马洛身上有些东西很吸引她。

后来,韩士廷与奈维尔决定连夜私奔。

此时托尼已回家,与韩倒也谈得来。

托尼透露说母亲让他娶奈维尔,他讨厌死了。

韩听了大喜,说他要与奈维尔私奔。

托尼很高兴,今后再不用担忧母亲强迫他娶奈维尔了。

于是将珠宝什么的偷了出来,交给韩士廷。

韩士廷又请马洛暂时保管,等他弄到车辆与快马要私奔时,再交回来。

不想,马洛没地方放置这些,于是交托给“客栈老板娘”临时保管。

而这“老板娘”正是郝太太。

正在此时,韩士廷给托尼的信又鬼使神差地落入郝太太手中,于是一切暴露。

郝太决定马上带着奈维尔,到三十英里外奈维尔另一个姑妈家去,将她禁闭起来。

而此时郝先生再也不能忍受马洛,让他们立即走人。

马洛这才知道,这里不是什么客栈,而是他要求婚的郝家。

顿时羞赧欲死。

后来,马洛的父亲查理士爵士到这里来了,郝先生也原谅了马洛的误会。

但是马洛跟父亲说过了,他不喜欢郝家的小姐。

然而郝小姐却喜欢上了马洛,声称马洛已对她示爱。

于是郝先生与查理士躲在帷幕后边,马洛再次与郝小姐相遇,马洛仍然以为这姑娘是侍女,便真心实意地向她求爱,而且语言表达特别丰富,于是两位父亲皆大欢喜。

另一方面,托尼为了让韩士廷与表妹能成其好事,自己好去追求喜欢的女子,于是骑马带路,带着自己母亲的马车,在乡间最烂最荒凉最崎岖的野地里转了四十英里,而且还翻了车,最后让自己泥水淋淋的母亲又回到了家里,士廷与奈维尔也终成眷属。

这个戏格局不大。

与此同时,它也通过误会与恶作剧还有阴谋等等手段,制造了许多喜剧性场面。

它不同于传统喜剧的地方,在于它不再使用小丑,当然更没有弄人,而是大量使用类丑角。

这出戏可以被认定的核心喜剧性人物有三个,一个是托尼,一个是马洛,一个是郝太太。

但这三人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丑。

他们有点像我们偶尔在生活中可以见到的怪异而另类的人,或者说是我们通过自己生活经验可以想象的人。

他们与生活的不同,在于他们在戏中参与制造的情节,是那样曲折、离奇、偶然而且完整,从而导致了强烈的戏剧性。

生活中的喜剧现象是存在的,而且有些时候与舞台上的喜剧同构。

生活中的喜剧现象与舞台上的喜剧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戏剧中的喜剧情境和喜剧情节高度集中,充满假定性且曲折完整。

上述三个人物的舞台形象,都不再是小丑的奇特装扮,但他们内在的精神面貌,仍然与丑角的定义相近,所以他们都是类丑角。

比如郝太太,她明明五十七岁,却要把自己说成四十来岁。

她从小将儿子托尼娇生惯养,结果托尼成了一个“烧了男仆的鞋子、吓唬女仆、欺弄小猫儿”的顽皮青年。

其继父控诉道:“就在昨天,他把我的假发绑在椅背上,害得我起身鞠躬的时候,秃头砰地一声撞在富利诺太太的脸上。

”郝太太对此的说法是:“本性,亲爱的只是本性嘛,唉唉,郝先生,你总得让孩子有点脾气吧。

”(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