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PPT文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多数缺乏典型急性血管内溶血的表现,如 寒战、发热,腰痛和黄疸等,主要表现为 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少尿甚至无尿
2.可出现进行性贫血,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不 成比例
3.在血片中可见大量红细胞碎片和破碎红细 胞,以呈三角形,盔形、棘状等异形红细 胞。
四、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Laboratory and auxiliary examination)
PT(s)
SF/FDPs
FBG(g/L) 4. 计算分值
状态
有 无
> 100 < 100 < 50 延长< 3 延长3~6 延长>6 不升高 中度升高 显著升高 > 1.0 < 1.0
分值
进入下述程序 不进入下述程序
0 1 2 0 1 2 0 2 3 0 1
5. 判断标准 如果分值≥ 5 分,判为典型DIC;每天计算一次积分值 如果分值< 5 分,提示非典型DIC(不确定);1~2天内重复计算积分值
1 .原 发 病 2 .肝 素 3 .补 充 P LT 和
凝血因子
3 .纤 溶 亢 进 期
( + ) ( -)
FBG
PLT P T /A P T T ELT F D P /D -D 、 3 P + /-
1 .原 发 病
2 .补 充 P LT 和 凝血因子
3 .纤 溶 抑 制 剂
• 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见于DIC的早 期。假阳性率高,局部血管内凝血亦可阳 性,DIC晚期为阴性。
结合:
五、DIC的诊断
(Diagnosis)
基础疾病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DIC的诊断不难作出。
2001年,国际血栓止血学会DIC分会的DIC诊断积分系 统如下
指标 1. 风险评估 原发疾病 2. 凝血参数检测 3. 积分凝血检测结果 PLT(×109/L)
(五)医源性疾病:4%-8% 1.药物:多种解热镇痛药,某些生物及酶制剂(如 凝血酶原复合物)、纤溶抑制剂、皮质激素和少 数抗生素等 2.大型手术及其他医疗操作 3.肿瘤治疗 4.医疗过程中的意外,如溶血性输血反应;革兰 阴性菌等污染性输入;某些中药及在大量非等渗 性液体输注所致的严重溶血反应等。
(四)纤溶抑制药物:一般宜与抗凝药同时应用。
适用于: 1.DIC的基础病因及诱发因素已经去除或控制, 并有明显纤溶亢进的临床及实验室证据; 2.DIC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已成为迟发性出血的主 要原因
(五)溶栓疗法
临床分期
DIC分期、实验室、治疗总结
出血 栓塞 实验室
1 .高 凝 期
( -) ( + ) F B G .-/
(六)全身各系统疾病:
几乎涉及各系统,如恶性高血压/肺心病 /ARDS/坏死性胰腺炎/重症肝炎/急进性肾炎/酮症 酸中毒/SLE/溶贫/GVHD等。
二、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一)血管内皮损伤 激活内或外源凝血途径
(二)组织损伤 组织因子入血流激活外凝途径
(三)血小板损伤 激活凝血系统
2.其他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 ①复方丹参注射液 ②右旋糖酐 ③抗凝血酶(AT) ④噻氯匹定 ⑤双嘧达莫
(三)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适用于有明显血小 板或凝血因子减少证据和已进行病因及抗凝治疗, DIC未能得到良好控制者。 1.新鲜全血(已少用) 2.新鲜血浆 3.新鲜冰冻血浆 4.血小板悬液 5.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物 6.FVIII 及凝血酶原复合物
①可较长时间给药 ②不需实验室监测 ③可防止输液过多和出血的副作用
▲常用肝素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两种。在 DIC治疗时,普通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应用 选择的问题,一般认为:
① 预防DIC和治疗慢性或代偿性DIC时低分子 肝素优于普通肝素;75-150IUAXa/(kg.d)。
② DIC在短期内发生,已有大量凝血酶形成的 急性或暴发性DIC,普通肝素应用较好。
(二) 微循环障碍,特点有:
1.微循环障碍程度与失血量常不成比例 2.轻者表现为一过性血压下降,重者出现休
克
(三)血栓栓塞,可局限或广泛
1.浅层:皮肤、粘膜,如指趾末端坏疽 2.深层:多见于肾、肺、脑。肾微血栓表现 为肾衰;肺微血栓表现呼吸窘迫;脑组织 受累表现为神志模糊、嗜睡与昏迷等。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特点是:
▲肝素血液学监护最常用APTT, 肝素治疗使 其延长60%~100为最佳剂量。但观察受疾 病本身影响
用法 微剂量 小剂量 中剂量 大剂量 超剂量
肝素用法与用量
用量
10~25mg/d 50~120mg/d 121~300mg/d
> 300mg/d >500mg/d
▲小剂量肝素应用:可间歇静脉给药或静点。其优点:
一、病因(etiology)
(一)感染性疾病:占DIC发病数的31%-43%, 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螺旋体/真 菌等
(二)恶性肿瘤:占24%-34%,如白血病/淋 巴瘤/恶组/癌播散等
(三)病理产科:占4%-12%,如羊水栓塞/感 染性流产/死胎滞留/妊娠高血压/子宫破裂 /胎盘早剥等
(四)手术及创伤:占1%-5%,大手术/体外 循环/骨折/烧伤/蛇咬伤/某些药物中毒等
六、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一) 重症肝病 (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三)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
七、治疗(Treatment)
(一)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抗凝治疗:一般认为应在处理基础疾病的
前提下,与凝血因子的补充同时进行。 1.肝素治疗 ▲使用指征: ①高凝期; ②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呈进行性下降、微血管栓塞表 现明显者; ③消耗性低凝期但病因短期内不能去除者,在补充 凝血因子情况下使用。
出血倾向:发生率为84%~95% 微循环障碍:发生率为30%~80% 血栓栓塞:发生率为40%~70% 微血管病性溶血:发生率约为10%~20%
(一)出血倾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特点有:
1.出血多自发性,常不易用原发病或原发病 当时的病状来解释,且过去多无出血史。 2.呈多发性,往往有2个以上的部位出血。 3.多见于皮肤、粘膜、伤口和穿刺部位,其 次为某些内脏出血。
P LT-/
P T /A P T T
E LT (-)
F D P /D -D -/ 、 3 P (+ + )
2 .消 耗 性 低 凝 期 ( + ) ( ) F B G
PLT
P T /A P T T E LT -/ F D P /D -D 、 3 P (+ )
治疗 1 .原 发 病 2 .肝 素
诱发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
(四)纤溶系统激活:
刺激因素(败血症、病理产科、恶性肿瘤等) 组织因子释放 /合成
凝 血小板激活 血管内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消耗
出血
血栓形成 组织坏死
出血
三、病理及病理生理
(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一)微血栓形成 (二)凝血功能异常:
1.初发高凝期 2.消耗性低凝期:此期持续时间较长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三)微循环障碍
Schistocytes
Intravascular Fibrin
四、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
临床表现因原发病、DIC类型和分期不同而有差异 除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外还包括四个主要临床征象:
(一)血液学检查 1.血常规
包括血涂片 2.生化
LDH, 结合珠蛋白
(二)凝血和纤溶机制检查 • FBG • PT • APTT • TT • 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 • 3P试验
3P试验
• DIC时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的纤维蛋白单体与 继发性纤溶形成的FDP结合形成一种可溶 性复合物,当遇到鱼精蛋白或乙醇时,复 合物分离,纤维蛋白单体又自行聚合成絮 状物或胶状物,这种不经凝血酶作用而引 起的凝聚现象称副凝。
▲慎用或禁用指征:
①手术后或损伤创面未经良好止血者; ②近期大咯血的结核病或有大量出血的活动性消化
性溃疡; ③蛇毒所致的DIC; ④DIC晚期,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及明显纤溶亢进。
既往有严重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等
▲肝素用法与用量 急性DIC: 50U/kg,静脉滴注,6h一次; 也可皮下注射,根据病情可连用3~5d
2.可出现进行性贫血,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不 成比例
3.在血片中可见大量红细胞碎片和破碎红细 胞,以呈三角形,盔形、棘状等异形红细 胞。
四、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Laboratory and auxiliary examination)
PT(s)
SF/FDPs
FBG(g/L) 4. 计算分值
状态
有 无
> 100 < 100 < 50 延长< 3 延长3~6 延长>6 不升高 中度升高 显著升高 > 1.0 < 1.0
分值
进入下述程序 不进入下述程序
0 1 2 0 1 2 0 2 3 0 1
5. 判断标准 如果分值≥ 5 分,判为典型DIC;每天计算一次积分值 如果分值< 5 分,提示非典型DIC(不确定);1~2天内重复计算积分值
1 .原 发 病 2 .肝 素 3 .补 充 P LT 和
凝血因子
3 .纤 溶 亢 进 期
( + ) ( -)
FBG
PLT P T /A P T T ELT F D P /D -D 、 3 P + /-
1 .原 发 病
2 .补 充 P LT 和 凝血因子
3 .纤 溶 抑 制 剂
• 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见于DIC的早 期。假阳性率高,局部血管内凝血亦可阳 性,DIC晚期为阴性。
结合:
五、DIC的诊断
(Diagnosis)
基础疾病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DIC的诊断不难作出。
2001年,国际血栓止血学会DIC分会的DIC诊断积分系 统如下
指标 1. 风险评估 原发疾病 2. 凝血参数检测 3. 积分凝血检测结果 PLT(×109/L)
(五)医源性疾病:4%-8% 1.药物:多种解热镇痛药,某些生物及酶制剂(如 凝血酶原复合物)、纤溶抑制剂、皮质激素和少 数抗生素等 2.大型手术及其他医疗操作 3.肿瘤治疗 4.医疗过程中的意外,如溶血性输血反应;革兰 阴性菌等污染性输入;某些中药及在大量非等渗 性液体输注所致的严重溶血反应等。
(四)纤溶抑制药物:一般宜与抗凝药同时应用。
适用于: 1.DIC的基础病因及诱发因素已经去除或控制, 并有明显纤溶亢进的临床及实验室证据; 2.DIC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已成为迟发性出血的主 要原因
(五)溶栓疗法
临床分期
DIC分期、实验室、治疗总结
出血 栓塞 实验室
1 .高 凝 期
( -) ( + ) F B G .-/
(六)全身各系统疾病:
几乎涉及各系统,如恶性高血压/肺心病 /ARDS/坏死性胰腺炎/重症肝炎/急进性肾炎/酮症 酸中毒/SLE/溶贫/GVHD等。
二、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一)血管内皮损伤 激活内或外源凝血途径
(二)组织损伤 组织因子入血流激活外凝途径
(三)血小板损伤 激活凝血系统
2.其他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 ①复方丹参注射液 ②右旋糖酐 ③抗凝血酶(AT) ④噻氯匹定 ⑤双嘧达莫
(三)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适用于有明显血小 板或凝血因子减少证据和已进行病因及抗凝治疗, DIC未能得到良好控制者。 1.新鲜全血(已少用) 2.新鲜血浆 3.新鲜冰冻血浆 4.血小板悬液 5.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物 6.FVIII 及凝血酶原复合物
①可较长时间给药 ②不需实验室监测 ③可防止输液过多和出血的副作用
▲常用肝素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两种。在 DIC治疗时,普通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应用 选择的问题,一般认为:
① 预防DIC和治疗慢性或代偿性DIC时低分子 肝素优于普通肝素;75-150IUAXa/(kg.d)。
② DIC在短期内发生,已有大量凝血酶形成的 急性或暴发性DIC,普通肝素应用较好。
(二) 微循环障碍,特点有:
1.微循环障碍程度与失血量常不成比例 2.轻者表现为一过性血压下降,重者出现休
克
(三)血栓栓塞,可局限或广泛
1.浅层:皮肤、粘膜,如指趾末端坏疽 2.深层:多见于肾、肺、脑。肾微血栓表现 为肾衰;肺微血栓表现呼吸窘迫;脑组织 受累表现为神志模糊、嗜睡与昏迷等。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特点是:
▲肝素血液学监护最常用APTT, 肝素治疗使 其延长60%~100为最佳剂量。但观察受疾 病本身影响
用法 微剂量 小剂量 中剂量 大剂量 超剂量
肝素用法与用量
用量
10~25mg/d 50~120mg/d 121~300mg/d
> 300mg/d >500mg/d
▲小剂量肝素应用:可间歇静脉给药或静点。其优点:
一、病因(etiology)
(一)感染性疾病:占DIC发病数的31%-43%, 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螺旋体/真 菌等
(二)恶性肿瘤:占24%-34%,如白血病/淋 巴瘤/恶组/癌播散等
(三)病理产科:占4%-12%,如羊水栓塞/感 染性流产/死胎滞留/妊娠高血压/子宫破裂 /胎盘早剥等
(四)手术及创伤:占1%-5%,大手术/体外 循环/骨折/烧伤/蛇咬伤/某些药物中毒等
六、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一) 重症肝病 (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三)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
七、治疗(Treatment)
(一)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抗凝治疗:一般认为应在处理基础疾病的
前提下,与凝血因子的补充同时进行。 1.肝素治疗 ▲使用指征: ①高凝期; ②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呈进行性下降、微血管栓塞表 现明显者; ③消耗性低凝期但病因短期内不能去除者,在补充 凝血因子情况下使用。
出血倾向:发生率为84%~95% 微循环障碍:发生率为30%~80% 血栓栓塞:发生率为40%~70% 微血管病性溶血:发生率约为10%~20%
(一)出血倾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特点有:
1.出血多自发性,常不易用原发病或原发病 当时的病状来解释,且过去多无出血史。 2.呈多发性,往往有2个以上的部位出血。 3.多见于皮肤、粘膜、伤口和穿刺部位,其 次为某些内脏出血。
P LT-/
P T /A P T T
E LT (-)
F D P /D -D -/ 、 3 P (+ + )
2 .消 耗 性 低 凝 期 ( + ) ( ) F B G
PLT
P T /A P T T E LT -/ F D P /D -D 、 3 P (+ )
治疗 1 .原 发 病 2 .肝 素
诱发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
(四)纤溶系统激活:
刺激因素(败血症、病理产科、恶性肿瘤等) 组织因子释放 /合成
凝 血小板激活 血管内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消耗
出血
血栓形成 组织坏死
出血
三、病理及病理生理
(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一)微血栓形成 (二)凝血功能异常:
1.初发高凝期 2.消耗性低凝期:此期持续时间较长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三)微循环障碍
Schistocytes
Intravascular Fibrin
四、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
临床表现因原发病、DIC类型和分期不同而有差异 除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外还包括四个主要临床征象:
(一)血液学检查 1.血常规
包括血涂片 2.生化
LDH, 结合珠蛋白
(二)凝血和纤溶机制检查 • FBG • PT • APTT • TT • 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 • 3P试验
3P试验
• DIC时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的纤维蛋白单体与 继发性纤溶形成的FDP结合形成一种可溶 性复合物,当遇到鱼精蛋白或乙醇时,复 合物分离,纤维蛋白单体又自行聚合成絮 状物或胶状物,这种不经凝血酶作用而引 起的凝聚现象称副凝。
▲慎用或禁用指征:
①手术后或损伤创面未经良好止血者; ②近期大咯血的结核病或有大量出血的活动性消化
性溃疡; ③蛇毒所致的DIC; ④DIC晚期,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及明显纤溶亢进。
既往有严重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等
▲肝素用法与用量 急性DIC: 50U/kg,静脉滴注,6h一次; 也可皮下注射,根据病情可连用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