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原文(汇总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桑子原文(汇总5篇)
1.采桑子原文第1篇
原文:
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

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

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译文
夜深,把油灯拨亮,在红笺上写满思念,却依然感到空虚无聊。

长夜雨雨,时钟滴答作响,即使在梦中与爱人相会也总有所阻隔。

三更了,窗外的雨打在修竹上,一片风雨之声。

将我的`思念交付给秋潮,千万不要误了双鱼到谢桥之期。

注释
采桑子:词红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另有四十八上下片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五十四字上片五句四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的变体。

红笺(jiān):一种制做精美的小幅红纸,常作为题写诗词、请柬等用。

玉漏:玉制的计时器,即漏壶。

苏味道《王月十五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寒花:寒冷时节所开的花,一般多指菊花。

分付秋潮:谓将这孤独寂寞的苦情都付与此时的秋声秋雨中。

双鱼:代指书信。

谢桥:谢娘桥,借指情人所居之处。

赏析:
该词的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这首词到底是写给谁的已难以确知。

从词意看,像是对某一恋人而发。

2.采桑子原文第2篇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

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

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萧。

注释
①土花二句:谓斑痕累累的湘妃竹,青青如黛,竹身长满了苔藓。

土花,苔藓。

铅泪,指晶莹之泪。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 ②清韵二句:谓清韵声声,那不是谁敲击乐器,而是她的凤翘触动了青竹的清雅和谐的响声。

清韵,清雅和谐的声响,指竹林晃。

动发出的声响。

白居易《官舍小亭闲望》:“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

”犀椎,古代打击乐器方响中的犀角制的小槌。

凤翘,古代女子的首饰,形如凤,故称。

此处代指所恋之女子。

③只应二句:意谓应将这秋色秋意写作诗篇。

端溪紫,指紫色的端溪砚,此处代指笔墨书写之事。

秋潮,指秋天之景色、情怀等。

④鹦鹉二句:方响,打击乐器。

由十六枚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长方形铁片组成,分两排悬于架上,以小槌击之。

玉箫,此处指所恋之女子。

唐范掳《云溪友议》卷三载,韦皋未仕时,寓江夏姜使君门馆,与侍蟀玉箫有情,约为夫妇。

韦归省,愈期不至,箫绝食而卒。

后玉箫转世,终为韦妾。

参见《采桑子》(拨灯书尽红笺也)注③。

此二句意思是将相思之语偷偷教给了鹅鹉,而与她相逢又难以相亲时,鹦鹉或可传递心声了。

赏析
这首词是写一段深隐的恋情的。

上片说与那可爱的人偷偷幽会的情景。

下片说他们本应该成为相伴相守的伴侣,但却分离了。

结二句用偷教鹦鹉学舌的痴情之举,表达了对她的刻骨相思。

词很含蓄,很婉曲,但真情灼人,动人心魄。

3.采桑子原文第3篇
原文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é)皱,回首边头。

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译文
深秋时节,梧桐树下,辘轳金井旁,落叶满地。

树木入秋而变,人见秋色而愁。

手扶百尺垂帘,眼望窗外细雨,旧愁之上又添新愁。

闺中的思妇独守着琼窗,想到韶华渐逝,心愿难成,怎不双眉紧皱,愁在心头。

回首边地,征人久无音讯。

想要寄书信,可是黄河寒波滔滔,溯流难上,思妇只能在孤独寂寞中苦苦守望。

注释
此词调名于《草堂诗余》、《花间集补》中作《丑奴儿令》,《类编草堂诗余》中注曰:“一名《罗敷令》,一名《采桑子》。

”《类编草堂诗余》、《花草粹编》、《啸余谱》中均有题作“秋怨”。

从词意看,当属李煜中期的作品。

辘轳(lùlú):一种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水用的滑车。

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这里指宫廷园林中的井。

梧桐:一种落叶乔木,叶柄长,叶大,质地轻而韧。

古代诗人常用梧桐金井说明时已至晚秋。

几树:多少的树。

树,这里指梧桐树。

惊秋,有二种理解,一说吃惊秋天的到来,二说秋风惊动了梧桐树。

两种理解尽管语意角度不同,但均可通。

昼雨:指白天下的雨。

昼,白天。

新愁:指悲秋之愁。

百尺:这里为约指,极言其长。

虾须:因帘子的表状像虾的触须,所以用“虾须”作为帘子的别称。

《类编草堂诗余》注中云:“虾须,帘也。

”唐代陆畅《帘》诗中有句“劳将素手卷虾须,琼室流光更缀珠。

”用法同。

玉钩:玉制的钩子。

这句话是说长长的帘子挂在玉钩上。

琼窗:雕饰精美而华丽的窗。

春断:这里指情意断绝,即男女相爱之情断绝。

春,指男女相爱之情。

双蛾:《花草粹编》、《花间集补》等本中均作“双娥”。

即指美女的两眉。

蛾,蛾眉,指妇女长而美的眉。

皱:起皱纹,指皱眉。

回首:回望。

边头:指偏僻而遥远的地方。

欲:想要。

寄:寄托。

鳞游:游鱼,这里借指书信。

九曲:萧本二主词中“曲”作“月”。

九曲,形容黄河河道的迂回曲折,这里代指黄河。

九,泛指多数。

遂以九曲代指黄河。

泝(sù)流:倒流。

泝,同“溯”,逆流而上。

赏析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

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上片写景,先点出“辘轳”、“金井”、“梧桐”三物,不单是写实,也都有寓意。

辘轳是井上汲水的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边常常是女子的怀人之所。

辘轳的循环滚动又与思念的辗转反复相通,摇着辘轳,情思缠绵,往往是诗词之中女子思情的象征。

古代的井边多种梧桐,“一叶知秋”,秋来梧桐叶儿黄,故梧桐是常见的悲秋意象。

这三者位置相关,意义相通,常常被联系到一起来写女子的秋思,如吴均的“玉栏金井牵辘轳”,王昌龄的“金井梧桐秋叶黄”,与这里的“辘轳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个意思。

不过,李煜的表达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强调了一个“晚”字。

“晚”可以指黄昏,暗示了从早到晚的期盼,有“黄昏望绝”之意。

“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叶黄陨落的形象,令人联想岁华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哀。

故接下来的“几树惊秋”,本来是写人在惊秋,却道以“树惊秋”;写情就更婉转,更深沉,并使萧瑟的秋景与女子的伤情融合到了一起。

“昼雨如愁”引出人物。

说是“昼雨”,可见是下了一天还没有停的雨。

而这雨是小雨,丝雨,纷纷扬扬,飞飞洒洒,就如同弥漫在人心中的忧愁一样,无边无际,无休无止。

“百尺虾须在玉钩”,是说精美的竹帘挂在钩上,暗指人的遥望,下启“回首边头”,景物描写也就由室外转入了室内。

下片抒情,以“琼窗”承接上片的“百尺虾须”,过渡十分自然。

这里的“春断”,要分作两层意思来理解。

一是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岁华渐老,青春不再复返,故日“断”。

一是说远人无消息,任凭思念,深情不得传达,“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春断”也就是“情断”。

这两层意思相辅相映,都在表现思念之深,于是而有“双蛾”之皱,有“回首”之举,有“欲寄”之事,更用一连串的动作写出思念之切。

由皱眉,到遥望,到“欲寄鳞游”,思念的感情渐进深化,写出女子终于决定要以主动的诉说去打动对方的心,以唤回心爱的人。

可是,“九曲寒波不湃流”。

山高水寒路曲折,纵使信写出,何人可传寄?何处可投递?无奈之极。

可越是无奈,越见情深。

全词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机地融成一幅饱含秋意、秋思的风景画,画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内有思,秋风秋雨关秋思,离情别恨联秋怨,写得婉约蕴藉,回味悠长。

后人马致远之《天净沙·秋思》颇得其婉约韵致。

4.采桑子原文第4篇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译文
是谁在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

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

注释
翻乐府:指填词。

翻,按曲调作歌词。

“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

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

瘦尽句: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

萦怀抱:萦绕在心。

赏析
纳兰的词中有一部分爱情词很朦胧,又无本事可寻,所以很难确定其所指。

这首词便是这样。

从词里所描写的情景来看,很像是对一位情人的深深怀念。

通篇表达了一种百无聊赖的意绪。

此阕《采桑子》无一字绮词艳语,而当中哀艳凄婉处又动人心魄,明说是“瘦尽灯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何止是灯花而已?不是不知何事萦怀抱,而是知道也无能为力。

解得开的就不叫心结,放得下的又怎会今生今世意难平?纳兰容若这样深情的男子,哀伤如雪花,漫天飞舞不加节制,悼亡之作苏子之后有纳兰,可是容若之后谁还能做悼亡的凄凉曲?嫁了这样的男人不要想着白头到老,因为情深天也妒,注定要及早谢幕留爱情佳话来让人怀念。

上阕侧重写景,刻画了萧萧雨夜,孤灯无眠,耳听着风声、雨声和着凄凉乐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
下阕侧重写不眠之夜,孤苦无聊的苦情。

词情凄惋徘恻,哀怨动人。

下阕紧承上片“瘦尽灯花又一宵”,扣住彻夜未眠,进一步诉说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

”不知道何事萦绕心怀?清醒时意兴阑珊;沉醉也难掩愁情。

无论是清醒或是沉醉,那个人始终忘不掉。

晏小山《鹧鸪天》词有“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句,不知是何因缘,连一贯严谨的理学家程颐都拜倒其冶艳之下,极之赞许。

容若此处更翻小山语意:“梦也何曾到谢桥?”纵能入梦,就真能如愿到访谢桥,与伊人重聚吗?相较于小山的梦魂自由不羁能踏杨花与伊人欢会的洒然,容若的孤苦凄凉斑然若现,以此句结全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整首词以清婉笔调写相思,相思也仿佛临风而动,萦人怀抱。

风也萧萧,雨过天晴也萧萧,醒也无聊,醉也无聊,又是凄凉又是缠绵,并非雕琢之语。

灯光瘦尽亦是人神伤消瘦,一字镂尽风神,尽得其妙。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5.采桑子原文第5篇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逶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

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逶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

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阜阳市。

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

笙逶:指逶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赏析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逶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

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逶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逶声。

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强的吸引力。

创作背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

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