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同步章末复习测试ppt正式完整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注意事项 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①种群密被度是调种查群最个基本体的特在征。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预甲测和种 丙群既;数有量竞标未争记来关变系物化又的有不主捕要食能依关据系过是,最b于终仅醒剩目下甲;种群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 ②若两种标生物记数物量相不当,易则从脱变化落趋势,看,能先维到达持波峰一的为定被捕时食者间,。后到因达波为峰的动为捕物食者被。捕获并标记一次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 K/2值处,若达K/2值处,则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典型例题】
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 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 (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 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①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 ②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
1.样方法 二、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 的调查。 (2)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 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3)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4)注意事项
①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 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 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如下。在A、B、C、D、E点进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下列有关行叙述了正农确的药是( 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 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 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高二生物必修同步课件章末复习测试PPTPPT
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 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 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 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 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的。
【典型例题】
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C )
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 际密度偏大。
【典型例题】
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 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 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 查种群密度
【方法点拨】
活动范围小的跳蝻、蚜虫和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一般可用样 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 重捕法进行调查
三、“S”型增长曲线的解读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 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 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 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 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 物(叶脉一般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因为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密度偏大。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值处,若达K/2值处,则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下列有关(叙述2正)确的密是(度估) 算公式
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典型例题】
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 )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 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 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 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 量
四、“S”型曲线K值和K/2值的应用
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
确的是( B ) 三、“S”型增长曲线的解读
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 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 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 (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 、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K/2值增长速率最大, 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 群数量在K/2值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 不变
【方法点拨】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J”型增长的种群中依然有死亡率
3.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①种群密被度是调种查群最个基本体的特在征。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预甲测和种 丙群既;数有量竞标未争记来关变系物化又的有不主捕要食能依关据系过是,最b于终仅醒剩目下甲;种群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 ②若两种标生物记数物量相不当,易则从脱变化落趋势,看,能先维到达持波峰一的为定被捕时食者间,。后到因达波为峰的动为捕物食者被。捕获并标记一次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 K/2值处,若达K/2值处,则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典型例题】
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 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 (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 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①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 ②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
1.样方法 二、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 的调查。 (2)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 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3)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4)注意事项
①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 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 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如下。在A、B、C、D、E点进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下列有关行叙述了正农确的药是( 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 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 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高二生物必修同步课件章末复习测试PPTPPT
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 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 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 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 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的。
【典型例题】
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C )
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 际密度偏大。
【典型例题】
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 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 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 查种群密度
【方法点拨】
活动范围小的跳蝻、蚜虫和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一般可用样 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 重捕法进行调查
三、“S”型增长曲线的解读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 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 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 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 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 物(叶脉一般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因为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密度偏大。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值处,若达K/2值处,则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下列有关(叙述2正)确的密是(度估) 算公式
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典型例题】
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 )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 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 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 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 量
四、“S”型曲线K值和K/2值的应用
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
确的是( B ) 三、“S”型增长曲线的解读
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 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 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 (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 、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K/2值增长速率最大, 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 群数量在K/2值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 不变
【方法点拨】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J”型增长的种群中依然有死亡率
3.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