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人民版选修1(new)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人
民版选修
1
一、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不同点中心内容整顿吏治理财
改革程度局部改革全面改革影响
庆历新政对缓和社会矛盾起
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太
短,作用不大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
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相同点背景
都面临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
生;“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困难;来自辽和
西夏的威胁
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巩固统治
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结果都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1.性质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以发展生产.
2.进步性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国力由弱转强,一度扭转了统治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有利于社会进步。
(1)经济上: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军事上: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解决了冗兵的问题.
(3)文化上: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有利于思想解放和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
3.局限性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当政派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王安石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三、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4)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四、对封建主义性质改革的总结
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
(1)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
(2)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上所作出的调整。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时期。
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影响是()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 D 注意题目关键信息“过分集权”.解答本题要考虑到北宋集权所涉及的行政、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将每个方面的结果相应找出即可。
2.宋太祖“更戍法”,使“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武将专权 B.重用功臣宿将
C.实行兵农合一 D.确立文官制度
解析:选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本史实的能力。
“更戍法"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权。
3.21世纪提及王安石,我们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过。
”这段材料说的是( )
A.农田水利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青苗法
解析:选 D 依据材料中“王安石”“金融管制的办法”等有效信息可以判断出应选D 项,因为青苗法是指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这体现了
“金融管制”。
4.1043年,范仲淹应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择官长、厚农桑、修武备"等十项改革措施,这封奏折拉开了一次改革的序幕。
请问这次改革的中心是()A.整顿吏治 B.整顿军队
C.完善监察制度 D.发展农业
解析:选 A 由材料中的“1043年”“范仲淹”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出,这次改革是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是整顿吏治.
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解析:选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6.右图所示是宋朝的神臂弓,王安石变法中负责生产和管理这一兵器的是( )
A.户部
B.盐铁部
C.军器监
D.度支部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为了改变北宋武器生产和管理的混乱状态,政府下令设置军器监,监管制造兵器,提高了武器质量。
7.面对新法,光州司法参军郑侠在献上《流民图》的同时,又上书言:“天旱由王安石所致,若罢安石,天必雨。
”司马光也认为废除新法,“雨必沾洽”。
这说明新法在实施过程中()
A.出现用人不当现象
B.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
C.群众强烈不满新法的推行
D.新法违背了自然规律
解析:选 B 由于新法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一些大官僚、大地主对王安石变法持抵制态度,编造各种理由反对新法。
8.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
这说明( )
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
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
D.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
解析:选A 从材料看,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有溢美之词,充满了肯定,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原因和启示》材料二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成了大宋政界围绕新法是“利民"还是“害民”展开争论而形成的最大的一场政治角力,政见不同的臣僚纷纷发表看法,难以骑墙.原来的中书和台谏班子,多数是变法的反对派,所以,王安石主持中央政局之后,对这些部门进行了大清洗……基本封杀了反对的声音……南宋章如愚在《山堂考索续集》中谴责说:“安石作俑,始于钳天下之口。
"
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到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翻了个大跟头.“虽兼并之家乘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重”,弄得连“中户以下大抵乏食”……于是“妇子皇皇,如在汤火之中,号泣呼天,无复生望”……这在整个变法过程中决非个案.
--《百家: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1)结合材料一及具体内容,举两例说明,变法是如何体现“损下益上”这一特点的?(7分)
(2)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第(1)问,“损下益上”即是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免役法都是体现这一思想,结合两个法的主要内容回答即可。
第(2)问,评价历史事件的成败往往要辩证看待,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成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阻力,是其变法失败的原因,但我们也应看到其深层原因,也就是对下层百姓的盘剥使变法失去民心,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答案:(1)说明: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农民,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限制了高利贷者收入;免役法,民户以钱代役,富户须多负担免役钱,政府收入增加。
(其它言之成理即可)
(2)看法:变法损害了地主、官僚的利益(以富国而非富民为目标),必然遭到广泛的反对,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拒绝听取不同意见,对反对者进行打击;在变法实施中,普遍存在盘剥百姓的现象,导致变法成为“害民”之举,也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
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得不顾别人的反对。
他有一个幻象,而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实现这个光辉灿烂的幻象为依归……但是在后世的历史家的沉思默想之中,他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
梦境增张扩大,然后就像泡影般破灭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1)王安石的“美梦”是什么?其实现梦想的条件有哪些? (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梦境"为何“像泡影般破灭了”?(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这句话,再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分析其“美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变法条件。
第(2)问,根据材料中“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从其个人性格特点分析,再结合变法失败的原因作答即可.
答案:(1)美梦:富国强兵。
条件:宋神宗的支持;个人勇于变法,一心为公(或:“三不足"精神)。
(2)分析:王安石刚愎自用;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或: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其反对。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
凡籴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王安石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各地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规定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年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
王安石于熙宁四年(1071年)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工料由当地居民分派。
王安石于熙宁五年(1072年)下令各地清量土地,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以此为依据收税。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王安石,两次任宰相,两次被罢免,历来颇具争议,褒贬不一.宋高宗赵构“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
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
”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他的改革高度赞同。
1944年,美国华莱士说青苗法对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扭转有参考价值。
——百家讲坛资源网: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
(6分)
(2)请从材料二历史人物对王安石的评价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综合上述材料给予王安石身份评价,你认为恰当的说法应是哪一种?(9分)
解析:第(1)问,其措施,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即可;其指导思想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之入手分析.第(2)问,对于历史改革的评价必须要回到当时历史背景之下客观公正的去分析,且不可过多苛责前人,阐述时注意要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在北宋积贫积弱的背景之下毅然决然推行社会改革必然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故王安石是中国历史有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答案:(1)措施: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思想:积极开源,增加政府收入。
(2)评价:①赵构的说法错误。
理由:宋亡是历代政策导致积贫积弱的结果。
王安石变法虽实行了十几年,在富国强兵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与宋亡没有关系,宋高宗的说法罔顾事实,是安于现状不思改革的托辞。
②列宁评价正确。
北宋政策不当出现三冗危机,内忧外患,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进行变法.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③华莱士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解决危机的方法之一是需要利用政府的力量干预经济,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
王安石变法就是利用政府力量,解决当时北宋面临的危机,对当时美国解决危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身份:王安石是改革家、政治家。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煕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煕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
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8分)
解析:本题围绕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选取材料。
要求概括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体现了关注社会热点的命题趋势。
第(1)问第一小问可分析出材料一粮食价格过低;第二小问则要从商鞅重农抑商,王安石实行募役法减轻农民负担来解答。
第(2)问结合秦、宋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答案:(1)原因:粮食价格过低。
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2)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
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巩固封建制度。
王安石:主张采用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原因: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
中国古代三大改革综合检测错误!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新的经济基础的确立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推行二十级爵制
C.实行连坐法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解析:选A 在四个选项中,涉及经济基础变革的只有A项。
2.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重农抑商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要求“最主要的目的”。
该政策的推行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胜,据此可知符合要求的是D项.
3.“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
)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秦人素来剽悍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
解析:选D 秦国本是弱国,经商鞅变法后,增强了军事力量。
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 )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
解析:选 C 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种得再多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5.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解析:选 D 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6.北魏孝文帝初期“京师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为此孝文帝实行了()
A.宗主督护制 B.俸禄制度
C.均田制 D.汉化政策
解析:选C 宗主督护制是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地方制度,后来改革用三长制取代,故A项错误;俸禄制度是孝文帝改革中整顿吏治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故C项正确;汉化政策是指在改革后期实行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等措施促进民族融合,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7.王安石一派新官僚,如吕惠卿、章悖、蔡确都因推行新政得到高位。
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文官的选用
B.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
C.宋神宗支持新政
D.老百姓拥护变法
解析:选C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才会任用新政人士,故C项正确。
8.关于王安石变法对农民的影响,今天史学界仍然存在极大的分歧,有的史学家认为变法起到了保护小农经济,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的史学家认为很多措施实际上是扰民.对此,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应持怎样的立场( )
A.封建大官僚大地主阶级
B.封建小农阶级
C.客观立场,综合看待
D.封建中小地主阶级
解析:选C 王安石变法综合调节了封建国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关系,对各阶级的影响各有不同。
而研究者对王安石变法评价不一,主要是受其研究角度、阶级立场等的影响.对此,我们应持客观的立场,综合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它。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
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惰怠)也。
——《商君书》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
(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变法的影响。
据上述材料,分析其取得成效的原因。
(10分)
解析:第(1)问,从重农抑商、军功授爵、“废井田,制阡陌”等方面归纳其措施。
第(2)问,联系所学商鞅变法的影响回答即可;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归纳其“原因”.
答案:(1)措施:重农抑商;优惠招揽移民农垦;废井田,开阡陌。
(2)影响:推进秦国的社会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
原因:军功授爵(或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重农抑商,扩大农耕面积,促进农业发展;协调农战的策略正确。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拓跋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围绕在他身边的大臣是一批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汉族士大夫。
《魏书·高祖纪》说他“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冯太后还亲自将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等道德思想传授给拓跋宏。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民族在隋唐时期以青春焕发的面貌和绚丽多彩的文明行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打下了基础。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概括指出这一现象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6分)
(2)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说明材料二的论断。
(9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拓跋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汉族士大夫”的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围绕“汉化政策”总结其影响。
第(2)问,依据所学从孝文帝改革内容以及影响等角度说明.
答案:(1)现象:北魏最高统治集团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影响:使汉化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2)说明: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制,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进步;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11.面对北宋中期的时代困局,王安石推行了变法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患陕西财用不足。
(王)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
“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有些县官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
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述变法措施相同的积极作用。
(8分)
(2)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据此,请就政府有效推行改革谈谈你的认识。
(7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以农事为急”、“抑兼并"三个方面概括其主张;从增加政府收入,维护政府统治方面分析其作用。
第(2)问,材料二共四句话,概括其层意即为“缺陷"所在;从政府在改革中的作用中归纳认识.
答案:(1)主张:以理财为中心;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生产;抑制豪强地主兼并.
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
(2)缺陷:政府垄断商品买卖;地方官强制借贷,盘剥农民;青苗法利息偏高。
认识: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防止改革措施执行中出现偏差.
12.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