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苏教版语文必修5教案:第四专题 逍遥游第一课时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游》教学设计
主备人:刘丽君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
写作技巧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诵读全文,正字音.
徙(xǐ)坳(ào )堂抟(tuán) 夭(yāo )阏(è)蜩(tiáo ) 决(xuè)起而飞舂(chōng)米蟪(huì)蛄(gū)斥鴳(yàn)数(shuò)数然泠(líng)然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
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
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
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
2.学生完成下列内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阅读并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
鹏鸟:南徙以六月息抟扶摇高飞
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
(二)、1.学生齐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
2。
学生完成下列内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用法。
①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之二虫又何知!
3。
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这种对象有何特殊表情?
蜩学鸠: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不至就控于地笑
4.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讨论,明确: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三)、1.学生自由朗读“小知不及大知……此小大之辩也.”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3。
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也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发现,交流.明确:
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此物重点处理)。
阐明的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大小、长短、远近、范围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绪,特别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意味,这都表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
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2.整理课文中“之"“而"的用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预习文章最后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