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人生全程发展专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人生全程发展专题
一、单选题
1.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认为,1~3岁的儿童处于个性发展的( )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2017研)
(A)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B)自主感对羞耻感
(C)主动感对内疚感
(D)勤奋感对自卑感
2.安斯沃斯等利用陌生情境技术研究了婴儿的依恋。

某婴儿当母亲在场时能独自探索,母亲离开则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强烈;当母亲回来时,会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

该婴儿的依恋类型为( )。

(统考2017研) (A)回避型
(B)反抗型
(C)安全型
(D)敏感型
3.在人生的不同发展时期,智力活动的任务(性质)不同,儿童青少年时期智力发展的根本特征是获取,而成年时期智力活动的性质是运用。

该理论的提出者是( )(统考2017研)
(A)沙伊
(B)莱文森
(C)哈维格斯特
(D)艾里克森
4.当玩具在眼前消失,儿童认为它仍然存在的,这个描述对应的概念是( )。

(统考2016研)
(A)客体永久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运算
(D)守恒
5.下列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的表述,错误的是( )。

(统考2016研) (A)图式是知识的一种表征方式
(B)图式是概括化的动作模式
(C)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D)图式是具有可逆性的一种操作
6.下列方法中,不适宜用来研究婴儿知觉能力的是( )。

(统考2015研)
(A)陌生情景法
(B)视觉偏爱法
(C)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D)操作性条件反射法
7.在个体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等现象的时期是( )。

(统考2015研)
(A)幼儿期
(B)青少年期
(C)成年时期
(D)成年中期
二、简答题
8.研究人生发展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
9.试述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0.什么是人脑发育的可塑性?
11.婴儿动作发展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2.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13.试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识论。

14.编写一个两难故事,测查不同年龄儿童对你的故事的反应,并结合道德发展理论分析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15.什么叫依恋行为?怎样研究婴儿的依恋行为?
16.在中老年时期。

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人应该怎样调适自己的生活?
17.弗洛伊德将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分为哪几个阶段?(陕西师范大学2019研)
18.简述陌生情境测验以及由此区分的婴儿依恋类型及其特点。

(北京大学2018研)
19.儿童道德感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柯尔伯格)?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北京大学2017研)
三、论述题
20.论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
标准答案
1-7 BCAAD AB
8.(1)研究人生发展关心的主要问题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①两个主要部分:a.人的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b.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等。

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②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a.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b.生理因素的发展;c.动作和活动的发展;d.言语的发展。

(2)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三种:
(1)纵向研究法
在一段时间内(几个月或几年)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

关注的是某些具体心理特质的变化,如语言、智力或感知能力。

优点:可以使研究者了解研究变量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发展。

缺点:耗时较长,人力物力投入大;被试流失量大,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和意义。

(2)横断研究法
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每一个年龄组称作一个“群体”。

优点:避免了纵向研究时间过长、耗资较多、而且容易流失被试的缺点。

缺点:各个群体受到环境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受“组群效应”影响。

(3)群体——连续研究法
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各个群体进行纵向追踪研究。

优点:克服了纵向和横断研究的缺陷。

9.(1)关于影响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哲学家和教育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人们一直关注遗传和环境这两个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生理的因素。

环境因素指个体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因素。

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环境;另一类是人类的社会环境。

(2)关于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二者的关系,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相互作用效应模型。

皮亚杰认为,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是相互作用的,好的遗传和好的环境相结合导致好的发展结果,而不良遗传和差的环境相结合引起不良的发展结果;如果优越的遗传与贫乏的环境结合或不良的遗传与丰富的环境相结合,可能得到中等的发展结果。

(3)朱智贤从50年代末开始,一直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

首先,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因素还是生理成熟,他们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提供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与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10.人脑发育的可塑性是指婴儿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其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

大量动物和人类婴儿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经验剥夺将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现象,并构成永久性伤害;早期营养不良(如胎儿期营养不足)也会对婴儿脑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使脑细胞发育不正常。

11.一般来说,婴幼儿动作的发展顺序主要遵循三个原则:
①由上到下的原则。

婴儿首先发展与头部有关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才是脚的动作。

②由中心到四周的原则。

婴儿首先发展头部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

③由简单的、无意识动作到复杂的、有意识的动作的原则。

婴儿开始的动作主要是简单的大动作,意识参与的成分少,尔后逐渐发展起有意识参与的精细和复杂的动作。

12.关于儿童的语言或言语如何获得并发展的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
几种理论:
(1)先天决定论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为先天获得机制,否认环境和学习是语言获得的因素。

如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学说”。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的言语发展虽然与强化模仿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儿童有掌握语言的内在倾向。

他设想人类有一个天生获得语言的体系,称其为“LAD”(语言获得装置)。

(2)环境论
这一理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它包括以下几种学说:
①模仿说
该理论认为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

模仿者行为和示范者行为的关系,在时间上既不是即时的,在形式上又非一对一的。

②强化说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言语行为也与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学得的,强调成人的选择性强化对儿童自语学习的作用。

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联结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

③社会学习和杜会交往说
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强调社会语言模式和模仿在儿童自语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交往说认为,儿童不是在隔离的环境中学语言,而是在和成人的语言交流实践中学习。

④文化相对论和文化决定论
人类学者萨皮尔和沃夫强调文化和社会需要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还认为语言的差异在心理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说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发展同认知结构一样是通过遗传、成熟和环境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言语发展同认知能力发展同步。

皮亚杰认为,人的活动最初来源于一些本能动作(如婴儿的吸吮,抓握等动
作),这些单个动作逐渐协调起来就构成功作的结构(图式)。

婴儿一旦产生动作图式之后,马上就利用这个工具去改造周围事物。

(4)前苏联的儿童言语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和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为基础,注重对自语发展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

认为儿童言语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蒂是复杂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强调环境和教育在儿童言语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言语发展的社会性和主体的能动性、意识性,重现言语的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在心理发展中的影响和地位。

13.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是婴儿的认知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婴儿靠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并逐渐认知到自己与他人(父母亲)、自己与物体的不同。

具有“客体永存性”概念,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儿童的语言得到了飞速发展。

他们开始学习并渐渐能够熟练地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

在这一阶段中,儿童思维发展的两个典型局限性特点是思维的片面性和我向思维。

皮亚杰著名的“守恒”实验揭示了思维的片面性。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大约在5~7岁之间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发展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

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从而增进了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形式运算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这时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他们开始运用抽象的概念,能提出合理可行的假设并进行
验证,知道事物的发生有多种可能性,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14.(1)一个患了癌症的妇女濒临死亡,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挽救她的生命,而这种药只有一家药店有售。

于是病人的丈夫汉斯到这家药店买药,发现药价是2000元,是成本的10倍。

汉斯四处借钱,只弄到1000元,于是他哀求药店老板把药便宜点儿卖给他,或者以后再将欠款还清,但是药店老板一口拒绝,说卖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无奈,只好夜里闯入药店,将药偷走。

汉斯这样做应不应该?为什么?
(2)道德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①前习俗性道德时期:(4~10岁)儿童处于外在控制的时期,服从于得到奖赏、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②习俗性道德时期:(10~13岁)儿童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他们服从法则以取悦于他人或维持秩序。

③后习俗的道德时期:(13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观完全内化,他们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进行选择。

15.(1)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做依恋。

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在婴儿与其看护者之间,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主要通过吸吮、拥抱、抚摸、对视、微笑甚至哭叫等一系列行为逐渐与看护者建立起依恋关系。

(2)研究母婴依恋关系的一种典型手段是“陌生情境”实验。

这种实验的设计是:
①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许多玩具;
②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
③一个陌生人进入房间,设法与孩子玩耍,母亲离开;
④让孩子与陌生人在一起;
⑤母亲回到房内,陌生人出去;
⑥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
⑦陌生人进入房间,替代母亲的角色;
⑧最后母亲回到房内,陌生人离开,母亲鼓励孩子继续探索、游戏,并在需要时给予安抚。

在这种情景中,实验者可以观察儿童对玩具的摆弄行为、儿童的表情、其他情绪反应(如啼哭等)以及儿童与陌生人交往的倾向等,以此判断母子依恋关系的性质。

安斯沃斯及其同事经过长期研究,得到了母子依恋关系的三种类型:
(1)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会哭、焦虑,当母亲回来时很高兴;母亲在场时,他们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外在世界的基点,在玩耍时会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他们通常比较合作,很少生气,对陌生人较友善。

(2)逃避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在母亲返回时,他们不太高兴并设法逃避母亲,这些孩子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经常有愤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

(3)矛盾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之前就开始焦虑,他们紧张地关注母亲的行为,生怕母亲离开,因此不能尽兴地玩游戏;母亲离开后他们更加不安,而当母亲回来后,他们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来拒绝。

这样的儿童很少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对陌生人也不友好。

16.中老年时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
(1)中年人的力量、协调性、体能逐渐下降,动作开始变慢。

生理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女性的停经,停经会给女性带来一些生理变化,这一时期即所谓的“更年期”。

男性的更年期只不过发生得晚一些,大约比女性晚10年左右,而且造成的生理影响也不同。

(2)人到中年,感知觉方面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眼睛的晶状体的弹性会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小,聚焦能力逐渐减弱;听力在中年期也逐渐降低,尤其是对较高频率的声音;味觉的敏感性在50岁左右开始下降。

(3)中年人的思维活动在一个更加综合的层次上进行,他们不再像年轻人那样拘泥于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而是根据事物对个人的意义来解释周围的世界;他们不是对刺激照单全收,而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刺激加以过滤。

中老年时期的生活适应
(1)健康问题
大多数中年人身体健康,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较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以及对健康问题的忽视,中年人得病甚至猝死的情况时有发生。

老年人更容易得一些致命的疾病,如癌症、高血压和心脏病等。

因此,中老年人必须特别关注自己的健康,定期进行常规性的体检、注重平衡饮食,适当服用一些营养食物,并坚持进行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身体锻炼,从而减少患病的概率,并在患病后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2)终生学习问题
成年以后许多人还希望继续求学,他们的动机偏重在实际的需要。

他们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而使学习更加实际有效。

“活到老学到老”不仅能用有益的活动填补老年人退休后产生的“无聊”和“空虚”,增加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同时也能使他们的智力活动继续得到锻炼,防止智力的退化。

(3)社会人际关系问题
从结婚初期到老年期,婚姻满意度呈一个倒“U”字形。

中年初期,大多数夫妻忙碌于养儿育女和为事业奔忙,此时的婚姻满意度最低。

而在离婚率不断上升的今天,大多数离婚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夫妻抚育子女的任务结束。

在“空巢期”中,他们开始重新评价配偶并思考是否愿意继续共同生活。

(4)面对死亡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衰退,许多进入中年后期或老年期的人都会开始意识到死亡的接近。

这时,人们会倾向于回顾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寻找生与死的意义,并试图为自己的一生做个总结。

在有限的生命中,没有人能实现自己所有的潜能,达到自己所有的愿望,体验到生命所能给予的一切经验。

但是,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对人生目标的不断追寻和努力,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留下自己生活的足迹。

17.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弗洛伊德将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各个发展阶段都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功能固着就没有补救的方法,因而每个阶段的经验,将决定个体成年后的适应型态和人格特征。

(1)口腔期(出生12~18个月)。

儿童在这一时期,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活动是吃奶。

这一时期的欲望主要是通过口腔的动作来获得满足的。

(2)肛门期(1~3岁)。

这一时期,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排泄,对大小便的控制和训练,是父母与儿童之间最主要的互动行为。

(3)性器官期(3~6岁)。

这一时期,本我冲动的对象集中转向生殖器,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性满足的主要来源。

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4)潜伏期(6~11岁)。

这是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是儿童对性缺乏兴趣,男女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

(5)两性期(青少年期)。

这一时期即青春发育期,性的能量又重新涌现出来,复又投向生殖器区域。

这一时期青少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生活。

如果前几个阶段都发展顺利的话,这一阶段就会走向婚姻、成熟的性生活,以及繁育和教养后代。

18.(1)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做依恋。

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在婴儿与其看护者之间,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主要通过吸吮、拥抱、抚摸、对视、微笑甚至哭叫等一系列行为逐渐与看护者建立起依恋关系。

(2)研究母婴依恋关系的一种典型手段是"陌生情境"实验。

这种实验的设计是:
①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许多玩具;
②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
③一个陌生人进入房间,设法与孩子玩耍,母亲离开;
④让孩子与陌生人在一起;
⑤母亲回到房内,陌生人出去;
⑥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
⑦陌生人进入房间,替代母亲的角色;
⑧最后母亲回到房内,陌生人离开,母亲鼓励孩子继续探索、游戏,并在需要时给予安抚。

在这种情景中,实验者可以观察儿童对玩具的摆弄行为、儿童的表情、其他情绪反应(如啼哭等)以及儿童与陌生人交往的倾向等,以此判断母子依恋关系的性质。

安斯沃斯及其同事经过长期研究,得到了母子依恋关系的三种类型:
(1)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会哭、焦虑,当母亲回来时很高兴;母亲在场时,他们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外在世界的基点,在玩耍时会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他们通常比较合作,很少生气,对陌生人较友善。

(2)逃避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在母亲返回时,他们不太高兴并设法逃避母亲,这些孩子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经常有愤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

(3)矛盾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之前就开始焦虑,他们紧张地关注母亲的行为,生怕母亲离开,因此不能尽兴地玩游戏;母亲离开后他们更加不安,而当母亲回来后,他们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来拒绝。

这样的儿童很少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对陌生人也不友好。

19.柯尔伯格通过研究提出道德感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理论。

(1)前习俗水平(4~10岁)
这一水平的道德是由外部的价值观控制的,相当于皮亚杰的他律道德阶段。

儿童接受权威人士主张的道德规范,通过后果判断行为,即遭到惩罚的行为是坏的行为,获得奖赏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

这一水平分为两个阶段:
①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又称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
这一阶段,个体专注于行为的结果或刺激的物理属性,遵从他人的规则以逃避惩罚、得到奖赏。

②工具目的定向阶段(又称相对功利阶段)
这一阶段,个体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予的回报来考虑服从原则。

他们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是能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也就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2)习俗道德水平(10~13岁)
儿童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他们服从法则以取悦他人或维持秩序。

这一水平也分为两个阶段:
①“好孩子”或维护人际和谐定向阶段(又称寻求认可阶段)
这一阶段,个体认为遵守规范是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们希望取悦他人,帮助他人,他们经常会想“我是不是一个好孩子”并提出自己的标准。

此时的儿童会根据行为的动机、行为者的特点以及当时的情景来评估行动。

②“好公民”或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又称服从权威阶段)
这一阶段,个体关注的是社会法律,认为任何情况下法律都是不能违反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此时,儿童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心、自己的责任,显示出对较高权威的尊重,并力图维持社会的秩序。

如果一个行为违反了某种法规,并伤害了他人,他们都会认为这一行为是错误的。

(3)后习俗道德水平(13岁以后)
这一水平的个体获得了真正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完全内化,他们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进行选择。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又称法制观念阶段)
这一阶段,个体认为法律和规范是为了达到人类目的的灵活工具,如果理由充分,法律也可以通过公正的程序去修改。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契约,遵守它对社会、对大家都有好处。

这时的个体能够以理性的方式进行思考,重视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认为依法行事是最好的行为方式。

②个人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又称价值观念阶段)
这一阶段,个体依据自己认为对的方式行事,而不理会法律或他人的意见。

他们的行为是依据内在的标准,行为受自我良心的约束。

柯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事实上有些人直到成年也没有超越寻求认可或服从权威的阶段。

柯尔伯格通过量化的、客观测量的方法研究哲学家与教育家主观讨论的道德问题,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柯尔伯格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男生,因此很难将研究结论一般化;而柯尔伯格还认为在两难问题的道德判断上,同年龄儿童,得分是男高女低。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不是道德发展水平的高低反映,而是男女道德发展不同方向的反映。

男性更加重视是非、法制:而女性重善恶,多从情的观点看问题。

20.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得到了心理学家的普遍承认,对研究儿童心理的发
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发生认识论顾名思义是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认知的发展顺序与阶段。

(1)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①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比如在婴儿床头挂许多小玩具,这样婴儿通过对物体的抓取、摆弄等动作获得关于物体的知识,从而认识物体。

②图式概念的提出就是在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③适应看作是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其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与顺应。

a.同化指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b.顺应指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
(2)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是婴儿的认知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婴儿靠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并逐渐认知到自己与他人(父母亲)、自己与物体的不同。

具有"客体永存性"概念,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