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摘要: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教学中有研究,在研究中教学。
国内外一流大学发展的经验事实告诉我们,教学与科研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教学与科研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建了高校的育人环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在育人这个目标下找到教学与科研的最佳结合点。
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基础在于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必将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程。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主力军和新生力量,应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让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青年教师应该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求发展,使科研为教学服务,让科研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科研;青年教师
大学起源于14世纪的欧洲的“Studiumgenerale”,本意为“广学馆”,是指探讨学问的场所,也就是说大学最初的功能是交流研究。
后来,大学逐渐改称为“University”,指教师和学生的社团,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教师或学生组成的具有行会性质的组织。
这时的大学唯一职能就是教学。
就是以专业教育为目的,只培养具有一定专门知识的人才。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到18世纪。
当然,在此期间,也有个别教授偶尔从事过一些研究活动,但大学的科学研究还不普遍,一般不作为大学的计划内任务,只属个人活动。
到今天,大学的智能扩充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其实做好了教学和科研也就能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教学和科研成为高校较为重要的两大职能。
近年来,高考的扩招,使得高校对教师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高校吸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
前面说到,教学与科研是高校较为重要的两大职能,因此,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方面都应该齐头并进。
然而,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查阅教学资料、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方面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耗费精力,结果却没有得到学校的认可,感觉一无所获。
反之,科研才是晋级和调薪的可靠途径。
由于学校的这种偏爱,造成教师严重轻视教学,教师不愿主动承担课程,即使承担了课程,也只花很少的时间从事教学,甚至只将买来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剩余时间都转移到科研上,对教学只是敷衍。
青年教师既是高校教学的主力军,也是科研的新生力量。
科研和教学是相互促进的而不是矛盾的,偏废任何一方面都将给高校以及教师本人造成不良后果。
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是高校和高校青年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变革大学组织制度、改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一)学校在政策上提高教学的地位,真正重视教学
在当今大学在排名和利益的驱动下,各高校普遍存在攀比心态。
依靠大学教授的学术声誉、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质量来提高大学知名度的传统途径被普遍认
同和接受。
因此,许多高校在教师的晋级、聘岗、加薪等政策导向以科研代替教学、以管理代替教学,不仅在干部任免上注重科研水平,更主要在教师的晋级上也多注重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导致教师将教学看成可有可无的任务,只要有其他可以替代的理由就可以通过教学这一关,从根本上严重轻视教学。
大学教师的声望和价值应通过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来体现,但在现实中主要是靠职称来体现的,也就是变相地将科研水平作为教师声望和地位的体现。
我国高校现行的职称评定标准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其突出特征是把科研成果作为职称评定的最主要的硬性标准,很少把教学能力作为职称评定的标准,这导致大学教师尽管在学生中获得了很好的教学口碑,也不会对其职称评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导致即使在教学领域有突出的教师也变得心灰意冷,不再认真做好教学工作。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德里克·博克曾对这一现象作过鞭辟入里的分析:“学者们一般认为研究比教学更有价值......教学即使有所创新,由于这些创新还没有以不可改变的形式固定下来,因而本质上通常是尝试性、探索性的。
更重要的,教学不能马上在本校得到同行评价,更受不到别的学校的同行的评价。
而研究则不同,成果一经发表,学术成就就像硬通货一样,能够被校际或国际同行们所衡量和评价。
”[1]因此,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学校应在教师的晋升、岗位聘任、薪酬发放及考核上,都要突出教学的重要性,把教学作为最根本的一个条件来对待,这样任何教师自然都会注重教学,也改变目前从事教学的教师没有“技术含量”的局面。
(二)重新审视科研内涵,实行人性化管理
虽然科研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今天的高校所产生的科研成果,真正有具有利用价值的比例却相当低,科研成果的价值比重被严重夸大。
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把科研水平看成是大学地位和竞争实力的象征,结果忽视了教学的基础地位。
很多科研项目都是发表几篇垃圾文章就结题了事,也就是只注重科研的量,而不注重科研的质,不仅浪费国家和学校的钱,还导致科研泛滥。
在此情况下,学校应转变观念,确定一种以质量为导向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富于教育意义的科研。
以此改变目前硬性的管理方法,对科研人员实行更为人性的管理。
(三)学校出台政策,认真培养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肩负学校的希望,学校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青年教师,但由于青年教师在争取各种项目上先天不足,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导致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也不利于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这种情况之下,学校应着眼于未来,出台鼓励青年教师的科研启动计划,并尽量均衡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鼓励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青年教师可以协助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为将来的独立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同时注意不要给青年教师定义科研能力的强与弱,这样会导致科研教师对教学与科研有所偏重。
如很多大学都把教师分成了专业课和公共课教师,公共课教师被认为是科研水平低的教师,而专业课教师则相反。
年轻教师由于资源、机会、资历等原因,被迫进行大量的基础性教学工作;而副教授、教授则不得不在强大的压力下,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科研和学科建设上。
因此,学校应引导青年教师既要从事教学,也不能荒废科研,只有让青年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都得到均衡才会发挥更大的潜力,为学校的将来奠定基础。
二、青年教师要着眼长远,协调教学和科研
(一)眼光要长远,不要局限眼前利益
在青年教师中,有的在科研上吃力,如拿不到项目,写不出文章,这样的青年教师就只有“老老实实”上课挣钱;而有部分青年教师则能写点文章,就重点写文章挣钱,偏废教学。
以上两种情况在长远看来都将得不偿失,没有做到教学和科研共进,不利于长远发展。
青年教师应在两者之间找出一个合适的切合点,均衡自己在教学与科研上时间和精力的分配。
(二)上好课是教师的天职,因而教师要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求发展
教学是科研的基础,这不仅体现在学校各专业和学科的基础是由教学工作所给予的,在相当多的教学环节与科研工作难分彼此的情况也得到体现。
高等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具有高水平科研的高校和教师,一般都具有高质量的教学。
大学最根本的功能是教书育人,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任何教师都应该以教学为基础,尤其是青年教师一定要树立教学第一的观念。
教学有助于教师思路更清晰、知识更加系统化。
教学需要教师用简易的语言来表述课程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路可以得到整理,知识也得以系统化,从而为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首先,教学工作有利于教师拓宽知识面,如备课、讲课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可以启发青年教师进行思考。
事实上,教学对科研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其次,教师没有科研为积淀,没有学术交流为拓展,课堂效果再好,也只能维持肤浅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欲望。
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两大职能,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其学术素养与学术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质量,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
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投入更大精力去抓教学质量,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