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教案新
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存词语,把握“招徕,囿于,隔阂,饽饽,秫秸,商贩,吹嘘,吆喝”等词的音、形、义;运用“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成语。
2.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间风俗,培养学生对口头广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点文化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吆喝》一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慢慢的追忆语调中显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文学习本,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
三.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品味语言,明白得作者的内心感受。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间风俗,培养学生对口头广告能力。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教学预备:
1.布置同学搜集萧乾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老北京传统民俗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件2)
师:曾经,在人们的耳边经常会响起如此的声音:磨——剪子嘞,戗——菜——刀。
这是什么声音?
生(齐):吆喝声。
师:是呀,平常我们到集市上也能听到专门多的吆喝声。
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
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十八课我们一起赏读萧乾的《吆喝》。
2.作者简介:(课件3)
萧乾(1910――1999年)原名萧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
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
要紧著译作有《梦之谷》、《人一辈子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国外。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自由读课文。
检查生字认读情形。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字词注音(课件4)
囿(yòu)钹(bō)招徕(lái)铁铉(xuàn)饽荠(bí qí)秫秸秆(shú jiē gǎn)
2、词语说明(课件5)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合辙押韵:那个地点指押韵。
随机应变:跟着情形的变化,把握时机,灵活应对。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三)整体感知,把握要紧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摸索: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如何样的感情?(课件6)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课件7)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确实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
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显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专门的感情,那确实是愉悦和怀想。
2.理清文章思路。
(课件8)
明确:(课件9)
全文共14自然段。
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要紧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1,学习第一部分。
(课件10)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课件11)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能够说是采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
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领: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晰,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专门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2. 学习第二部分。
(课件12)
学生默读课文第4至10段。
提问: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课件13)
作者从早写到晚。
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奇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
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喧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
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喧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无奇不有。
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连续时刻之长,种类之多。
3.学习第三部分。
(课件14)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课件15)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
那个地点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
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
蒸而又炸。
”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
”事实上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
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
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要紧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明白得。
(五)、赏析品味,揣摩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专门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点特色。
试找出几例,认真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课件16)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课件17)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倾听到那些奇异无比、特色鲜亮的“声乐艺术”,观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六)、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课件18)
1.让有特长的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事实上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进展,这类广告在逐步消逝。
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奉献。
(七)随堂练习(课件19)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2、A、临时﹙zàn﹚高大﹙wǔ﹚锐不可当﹙dāng﹚
3、B、惩处﹙chéng﹚教诲﹙huì﹚忍俊不禁﹙jìn﹚
4、C、酝酿﹙rǎn g﹚拮据﹙jū﹚随声附和﹙hè﹚
5、D、镂空﹙lòu﹚解剖﹙pōu﹚不省人事﹙xǐng﹚
6、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7、A、博学桥粱穿戴抑扬顿挫
8、B、要领惨淡蜡烛郑重其事
9、C、恻隐摇篮蔓延不可救要
10、D、隐晦轻捷偷懒轻而义举
11、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12、A、万恶不赦(赦免)不屑置辩(认为值得)
13、B、人迹罕至(稀少)好意难却(推辞,拒绝)
14、C、有例可援(支援)狼狈不堪(能忍耐)
15、D、不言而喻(明白)不能自已(停止,那个地点是操纵的意思)
16、4参考答案:D B C
七、课堂小结(课件21)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慢慢的追忆语调中显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乐趣。
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八.板书设计(课件20)
吆喝
语言:富有地点特色
情感:怀念往昔生活
感悟:爱护文化遗产
八.教学反思
1,在这堂课上,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设计了说“吆喝”的现场表演,喊“吆喝”的角色体验,论“吆喝”的课堂讨论等三个学生活动环节,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同时,现在的中学生关于旧式的“吆喝”是生疏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
为此,教师能够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对“吆喝”。
2、学生品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包蕴着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专门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同时,在老北京城,各种吆喝声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条理清晰,杂而不乱,学习领会作者精湛的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