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时训练(二十七)打破隔离的坚冰人民版必修3(2021年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打破隔离的坚冰人民版必修3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打破隔离的坚冰人民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打破隔离的坚冰人民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打破隔离的坚冰
一、选择题
1.19世纪末,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开始逐渐得到迅速发展,其基本状况不包括( )
A.以保留民族特色为基础
B.以反对世界大战为主题
C.逐渐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D.体现与欧美文学的整合
解析:选B 19世纪末,两次世界大战尚未爆发,反对世界大战不可能成为亚、非、拉文学的主题,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19世纪末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发展状况相符。

2.在《午后之死》《老人与海》等作品中,作者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的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由此可见,作者认为文学应该()
A.在表现社会现实中蕴含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B.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彻底检视社会
C.以嘲讽的态度展示对社会的批判和不满
D.揭露社会黑暗并对之进行深入剖析和批判
解析:选A 题干信息体现出“冰山原则”的创作手法,A项符合题意。

3.20世纪印度的文学巨匠泰戈尔的长篇小说《戈拉》和中国文学革命巨匠鲁迅的《呐喊》均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A.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描写了本国近代社会的演变发展
C.反映了当代下层人民的精神风貌
D.其作品均被编成剧本搬上了银幕
解析:选A 泰戈尔的小说《戈拉》和鲁迅的《呐喊》都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都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地区的文学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

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代表作有()
A.《狂人日记》B.《吉檀迦利》
C.《伊豆的舞女》D.《悲惨世界》
解析:选B 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和长篇小说《戈拉》。

5.鲁迅希望通过哪部小说描写“沉默的国人的魂灵",去唤起国人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
A.《狂人日记》B.《阿Q正传》
C.《呐喊》D.《雪国》
解析:选B A、B、C三项都属于鲁迅的作品,而《阿Q正传》则是借阿Q描绘出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形象,希望能唤起国人的勇气和精神。

6.“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B.“光是画中的主角”
C.“如实地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
D.“我不爱理性的绘画"
解析:选A 根据“摒弃了传统的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和“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可见具有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A项符合题意。

B项是印象画派风格,C项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D项是浪漫主义.
7.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代表着一种空前重视“自我感受”“自我表现"的美学倾向.下面四幅作品中,与《格尔尼卡》属于同一艺术流派的是( )
A B C D
解析:选B 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美术代表,A项是印象画派画家凡·高的作品,故错误;B项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美术的风格,故正确;C项是对现实生活的展示,体现不出现代主义的美学倾向,故错误;D项描绘的是自然风光,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8.“完全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绘,抛弃了传统的三度空间和真实色彩,把人体分解成半面的几何图形再重新装配,色彩也简化为灰色和棕色。

"该描述适于下列哪一画家的作品()
A.达·芬奇B.莫奈
C.凡·高D.毕加索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是立体派艺术作品,毕加索是立体派的代表人物,符合材料,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得奖评语是:
材料二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世界文化发展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使两个时期文化交流加速的原因。

(3)面对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文化交流,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等国的文化侵略,应该抵制;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被侵略国家应当有选择地吸引外来文化,发展本国文化。

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第(1)问,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提炼。

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3)问,首先判断观念的正误,然后就这个观点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1)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东方文化得到世界的承认。

(2)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20世纪50年代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

(3)第二种说法.看法:资本主义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被侵略国家要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交流中充实和发展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