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原文译文(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观⽌》原⽂译⽂(六)
《古⽂观⽌》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选本。

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部供学⽣使⽤的⽂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编的教材,康熙三⼗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古⽂观⽌》收⾃东周⾄明代的⽂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为主,兼取骈⽂。

题名“观⽌”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

卷⼆秦⽂司马错论伐蜀《国策·秦策⼀》【题解】秦惠王更元九年(前316年),诸侯与蜀王交战,均求救于秦。

秦王想利⽤蜀国内乱之机,兴兵伐蜀。

恰在此时,韩国⼊侵秦地。

在伐韩还是伐蜀的问题上,秦王举棋不定,于是就有了司马错与张仪的这场争论。

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举灭蜀,于是“秦益强富厚,轻诸侯”,尝到了向外扩张的甜头。

本⽂记述这场辩论,处处紧扣双⽅争论的主旨,即⽤什么战略统⼀天下,把⼀个⼗分复杂的问题,写得⼀⽬了然。

【⼀段】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①。

司马错欲伐蜀,张仪⽈:“不如伐韩。

”王⽈:“请闻其说。

”【注释】①司马错:战国时秦将,秦惠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率军克蜀。

张仪:战国时魏国⼈,著名纵横家。

公元前328年⼊秦为相,主要活动在秦惠王时期。

主张以各个击破的策略削弱六国,使秦国不断向外扩张,因⽽变得更加强⼤。

因功封武信君,后死于魏国。

秦惠王:即秦惠⽂王赢驷,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

【译⽂】司马错和张仪当着秦王的⾯进⾏争论。

司马错主张吞灭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

”秦惠王说:“请具体说说你们各⾃的理由,让我听听。


【⼆段】对⽈:“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②,塞轩辕、缑⽒之⼝③,当屯留之道④,魏绝南阳⑤,楚临南郑⑥,秦攻新城、宜阳⑦,以临⼆周之郊⑧,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⑨。

周⾃知不救,九⿍宝器必出。

据九⿍,按图籍,挟天⼦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僻之国,⽽戎狄之长也。

敝兵劳众,不⾜以成名;得其地,不⾜以为利。

⾂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

⽽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注释】②下兵:出兵。

三川:古郡名,战国时韩宣王置,因境内有黄河、伊⽔、洛⽔三⽔⽽得名。

其范围指东周王城(今河南洛阳)及韩国都城(今河南新城)周围地区。

③轘辕(huán yuán):⼭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路险阻。

缑(ɡōu)⽒:⼭名,在今河南偃师南。

此⼆⼭形势险阻,为古代兵家控守要地。

④挡:阻挡。

屯留:地名,在今⼭西屯留南。

时属韩地。

⑤南阳:古地区名,相当于今河南西南部焦作⼀带,位于韩魏交界处。

⑥南郑: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迁⾄郑(今河南新郑)。

⑦新城:韩郡名,在今河南伊川西南。

宜阳:韩地名,曾为韩都城,在今河南宜阳西。

⑧⼆周:指东周与西周。

周考王封其弟姬揭于河南(今洛阳西),是为西周桓公。

历传威公、惠公,西周惠公时,以其长⼦为西周公,⼜于周显王⼆年(前367年)封其少⼦于巩(今河南巩县),以奉王室,是为东周惠公,从此有东西⼆周。

前315年,周赧王即位,迁都西周,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宗主。

⑨周主:指东周、西周两国国君。

“侵楚、魏之地”:这是张仪准备强加于“周主”的罪名。

从上下⽂意看,此语为“周主之罪”的附加注释语。

旧本与现⾏各本均⽆异。

标点则在“罪”后⽤逗号断开,今译为“乘机侵袭楚、魏两国⼟地”,或“实际上也侵削了楚、魏的⼟地”。

如此,则于上句“诛周主之罪”与下句“周⾃知不救”的连贯语⽓有隔裂之感,且与“亲魏善楚”的策略相⽭盾。

九⿍:相传禹铸九⿍,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视为国宝,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

图籍:疆域图和户⼝册,常代指疆域与⼈民。

戎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通称。

蜀为古族名,其⾸领蚕丛始建蜀国,称蜀王。

战国时在蜀地区的民族有濮、苴、龚、奴、夷、蜒、滇、僚、焚等,统称为戎狄。

长:《史记,张仪列传》《新序·善谋篇》等引⽂作“伦”,似较合⽂意。

敝:通“弊”,疲惫。

此处⽤做使动词。

顾:反⽽,却。

去:离。

【译⽂】张仪回答说:“先与魏、楚两国表⽰友好,然后出兵三川,封堵轩辕、匡⽒的⼭⼝,挡住屯留的险道,让魏国切断通往南阳的道路,请楚国兵临南郑,我秦军进攻新城、宜阳,进⽽兵临⼆周近郊,声讨周王的罪⾏(欲加罪名是它侵犯了楚、魏)。

周王室⾃知⼤难临头不能⾃救,势必交出九⿍宝器。

⼤王就可凭借九⿍,依据地图户籍,挟持周天⼦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才是建树统治天下的⼤业。

现⽽今的蜀国,不过是西部穷乡僻壤戎狄杂处的荒蛮之地。

劳师动众去攻打它,打胜了不⾜以成名;即使得到了它的全部⼟地,也说不上有什么利益。

我听说:‘要争威名就到朝廷上去争,要争厚利就到市场上去争。

’眼前的三川之地与周王室,就是天下的名利场。

可是⼤王不去那⾥争,反⽽到戎狄之地去争,这与建⽴帝王之业相去甚远了。


【三段】司马错⽈:“不然。

⾂闻之:欲富国者,务⼴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民贫,故⾂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也,⽽戎狄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也。

取其地,⾜以⼴国也;得其财,⾜以富民。

缮兵不伤众,⽽彼已服矣。

故拔⼀国,⽽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诸侯不以
为贪。

是我⼀举⽽名实两附,⽽⼜有禁暴⽌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劫天⼦,恶名也,⽽未必利也,⼜有不义之名。

⽽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

周⾃知失九⿍,韩⾃知亡三川,则必将⼆国并⼒合谋。

以因乎齐、赵⽽求解乎楚、魏,以⿍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此⾂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注释】资:有利条件。

王:王业。

桀纣之乱:指当时蜀国发⽣的内乱。

桀、纣,夏、商两朝末代暴君。

缮兵:整治军队,此处有“练兵”之意。

四海:在《史记·张仪列传》《新序·善谋篇》中引作“西海”。

在古⼈⼼⽬中,地域⽅位之“海”仅是⼀种⽂化符号,并⾮是指客观存在的⼤海。

附:归。

劫:挟持,胁迫。

谒:禀告,陈说。

与国:友邦。

因:依靠。

完:完备,完满,妥善。

【译⽂】司马错说:“不对。

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庶,就必须拓展国家的领⼟;要使军队强⼤,就必须让它的百姓富⾜;要建⽴统治天下的帝王之业,就必须⼴布它的恩德。

这三个条件齐备了,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

如今⼤王的疆⼟不⼴百姓不富,所以我希望先从容易见成效的事做起。

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是戎狄之类不开化的边民之国,眼下⼜发⽣了像夏桀、商纣时⼀样的内乱,⽤我们秦国的军队去攻打它,就好⽐让豺狼驱赶⽺群⼀样容易。

得到蜀国的⼟地,可以⽤来扩⼤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可以使秦国百姓富⾜。

既锻炼了军队⼜不损伤民众,蜀国就乖乖地⾂服了。

因此,攻取了⼀个蜀国⽽天下⼈并不认为我们强暴;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也不会认为我们贪婪。

这样,我们灭蜀的举动也就名利双收,并且还有制⽌暴乱的美名。

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胁迫周天⼦必然招致坏名声,⽽且未必有利,却要承担不义的骂名。

去进攻天下⼈都不希望进攻的地⽅,这是很冒险的!请允许我说说这其中的道理;周王室,现在还是各国诸侯的宗主;韩国是周的友好邻邦。

如果周天⼦⾃⼰知道将要失去九⿍,韩王也预感要失去三川之地,那么,两国⼀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

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周把九⿍送给楚国,韩把三川之地送给魏国,⼤王是不能阻⽌的。

这就是我所说的攻打韩国劫持周天⼦的‘危险之处’,不如攻打蜀国万⽆⼀失。


【四段】惠王⽈:“善!寡⼈听⼦。

”卒起兵伐蜀,⼗⽉取之,遂定蜀。

蜀主更号为侯,⽽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注释】卒:终于。

⼗⽉:指秦惠王更元九年(前316年)⼗⽉。

陈庄:秦⼤⾂。

其任蜀相在秦惠王更元⼗⼀年(前314年)。

【译⽂】秦惠王说:“好!我听你的。

”秦国终于发兵攻蜀,这年⼗⽉,攻取蜀地,平定了蜀国。

蜀国的君主改号为侯,并派⼤⾂陈庄出任蜀相。

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富强,更加不把其他诸侯国放在眼⾥了。

【评析】从为秦国建⽴“王业”的⽬的出发,就秦国当前的主攻⽅向问题,张仪与司马错展开争论。

辩论双⽅在论证各⾃主张时,都紧扣“利弊”⼆字,阐明⾃⼰的观点。

张仪⼒主“伐韩”。

出兵三川,进逼周室,“据九⿍,按图籍,挟天⼦以令天下”,⼀举称霸,功⼤利近。

他描绘的前景,颇为诱⼈。

正⾯论证伐韩之利后,再从反⾯论证伐蜀之弊。

蜀地偏僻,戎狄之长,荒远贫瘠。

胜了,“不⾜以成名”;取得“不⾜以为利”。

⽆名⽆利,且“敝兵劳众”,其弊⼤矣。

司马错主张“伐蜀”。

先以“不然”⼆字斩钉截铁地否定了张仪伐韩的主张。

然后正⾯⽴论,指出建⽴“王业”的三个前提条件:地⼴、民富、德博。

⽽秦国的现实则是“地⼩民贫”,“地⼩”则需⼴地,“民贫”则需取财,欲“德博”则需树美名。

基于当时的客观现实情况,应先选择易于成功的事做。

接着从正反两⽅⾯进⾏纵深论述,⼀⼀揭⽰伐蜀之利,攻韩之弊。

先论伐蜀的有利条件:“西域之国”,“戎狄之长”,“桀纣之乱”,伐蜀适逢其时。

既有攻伐的⼝实——“禁暴⽌乱”,⼜有必胜的实⼒——如“狼逐⽺群”。

终⾔其利:取地、得财、获美名,⼀⽯三鸟,何乐不为?然后从反⾯揭⽰伐韩之弊,不仅得恶名、⽆实利,还可能使秦处于被动危险的境地。

对周、韩、楚、魏四国的政治交易与联合抗秦,虽属推论,却切近事实。

伐蜀“易”⽽有利,伐韩“危”⽽多弊,⽴论坚实,分析透辟,很有说服⼒。

⼆⼈的论辩风格⼤相径庭:张仪蹈空踏虚,⾼谈阔论,词语华美,耸⼈听闻,颇具诱惑⼒;⽽司马错则沉着冷静,注重实际,不以放⾔⾼论蛊惑⼈,⽽是实事求是,以理服⼈。

张仪纵横家的风采与司马错务实政治家的风范,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卷⼆秦⽂邹忌讽齐王纳谏《国策·齐策⼀》【题解】这是⼀则脍炙⼈⼝的故事。

齐相邹忌不及城北徐公俊美,可妻、妾、客都称赞他胜过徐公。

邹忌通过观察、对⽐、反思,悟出⼀个道理:⼈贵有⾃知之明,不要在赞美声中⾃我陶醉。

他以⾃⾝的⽣活体悟为喻,劝谏齐威王⼴开⾔路,虚⼼纳谏。

齐王从善如流,齐国因⽽⼤治。

【⼀段】邹忌修⼋尺有余①,⽽形貌昳丽②。

朝服⾐冠③,窥镜④,谓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⑤?”其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信,⽽复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妾⽈:“徐公何能及君也!”旦⽇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徐公来。

孰视之,⾃以为不如。

窥镜⽽⾃视,⼜弗如远甚。

暮,寝⽽思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注释】①邹忌:战国时齐⼈,以善⿎瑟事齐威王。

威王任他为相,他辅佐威王改⾰政治,整顿吏治,对齐国强盛颇有贡献,封成侯。

修:长,此处指⾝⾼。

尺:周制⼀尺约合
今七⼨余。

②昳(yì)丽:潇洒漂亮。

昳,通“逸”。

⼀说,昳(yì),⽇落,有“光艳”的意思。

③朝(zhāo):早晨。

服:穿戴。

④窥镜:对着镜⼦端详⾃⼰的相貌。

⑤孰与:⼆者相⽐,其⼀何如。

表⽐较的疑问词组。

⑥旦⽇:明天。

⑦私:偏爱。

【译⽂】邹忌⾝⾼⼋尺多,⽽且⽓质潇洒、容貌俊美。

清晨穿戴好⾐帽,朝镜⼦⾥端详,问他妻⼦说:“我跟城北徐公相⽐,谁漂亮?”他妻⼦说:“你漂亮极了,徐公哪能⽐得上您呀!”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

邹忌有点不相信,就⼜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能⽐得上您呀!”第⼆天,从外⾯来了位客⼈,邹忌和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您看,我和徐公谁漂亮?”客⼈答道:“徐公不如您漂亮。

”⼜过了⼀天,徐公来访。

邹忌仔细地打量他,觉得⾃⼰不如⼈家。

⼜照着镜⼦端详⾃⼰,更觉得⽐⼈家差得远了。

晚上,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妻说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说我漂亮,是怕我;客⼈说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段】于是⼊朝见威王⑧,⽈:“⾂诚知不如徐公美⑨,⾂之妻私⾂,⾂之妾畏⾂,⾂之客欲有求于⾂,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千⾥,百⼆⼗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注释】⑧威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名因齐。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

整顿吏治,奖谏⽤贤,先后任⽤邹忌、⽥婴为相,⽥忌、⽥胎为将,孙膑为军师。

其时,齐国富强。

⑨诚:的确,确实。

宫妇:后宫的后妃。

【译⽂】邹忌于是上朝去朝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由于我的妻⼦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有求于我,都说我⽐徐公漂亮。

如今齐国的领⼟⽅圆千⾥,城⾢⼀百⼆⼗座,⼤王的后妃和亲信侍⾂,没有不偏爱⼤王的;满朝⼤⾂,没有不惧怕⼤王的;全国各地,没有不有求于⼤王的。

由此看来,⼤王所受的蒙蔽是⾮常严重的!”【三段】王
⽈:“善!”乃下令:“群⾂吏民,能⾯刺寡⼈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之⽿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进谏,门庭若市。

数⽉之后,时时⽽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刺:当⾯指责。

市朝:公共场所。

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般的热闹,形容往来的⼈很多。

时时:时不时的。

间(jiàn):间隔,断断续续的。

期年:⼀周年。

战胜于朝廷:不必出兵,在朝廷上就可以战胜敌国。

【译⽂】威王说:“对!”于是下令:“各位朝廷⼤⾂、地⽅官吏、平民百姓,能够当⾯指出寡⼈错误的,给予上等奖励;能够上奏章劝谏寡⼈的,给予中等奖励;能够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传⼊寡⼈⽿朵的,给予下等奖励。

”命令刚颁布时,满朝⼤⾂纷纷进谏,朝堂内外像集市⼀样热闹。

数⽉之后,还常有⼈断断续续地进谏。

⼀年以后,即使想提意见,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种情况后,都来朝见齐威王。

这就是⼈们所说的,治理好⾃⼰的朝政。

不⽤武⼒就能战胜敌国。

【评析】《战国策》原是没有⼩标题的,本⽂的题⽬为编者所加。

题⽬⽤“讽”齐王纳谏。

⽽不⽤“劝”,⼀个“讽”字抓住了这篇⽂章的主要特点。

讽,就是⽤委婉的语⾔暗⽰、劝告或指责。

讽谏,不同于直谏或劝谏,关键在于不直指其事,⽽⽤委婉曲折的⾔语进谏,去启发、开导被谏者。

良药⽽不苦⼝,便于对⽅接受。

邹忌正是以⾃⾝的⽣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开⾔路,改⾰弊政,整顿吏治,从⽽收到很好的效果。

本⽂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思,寻找妻、妾、客⼈赞美⾃⼰的原因,并因⼩悟⼤,将⽣活⼩事与国家⼤事有机地联系起来。

由⾃⼰的“蔽”,⽤类⽐推理的⽅法婉
讽“王之蔽甚”,充分显⽰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

本⽂作者极善于刻画⼈物,其表现⼿法,不重于形体的描绘,⽽着墨于对⼈物的举⽌细节的摹画和对话的细微差别。

例如邹忌“朝服⾐冠,窥镜”,“窥镜⽽⾃视”。

两处都⽤“窥”⽽不
⽤“对”,“窥”不能解作“偷看”⽽应释为“暗⾃”,将⼈物私下品评⾃⼰容貌的内⼼世界传神地表现出来。

“孰视”,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端详徐公,内⼼⾥反反复复地做着⽐较,这些细节都惟妙惟肖。

再如,第⼀段的三问三答,句式相同⽽略有变化,尤其是三答,虽然异⼝同声地说“你⽐徐公美”,但是各⾃答话的微⼩差别,却显⽰了⼈物关系的亲疏与各⾃的⼼态。

妻的回答是不假思索的为之骄傲的,妾的回答却多少有些迟疑、紧张⽽谨慎,客的回答虽然斩钉截铁挺⼲脆,但敷衍应酬也是显⽽易见的。

喜欢的请转发和点关注,谢谢!
免责声明:⽂章素材和图⽚均来源于⽹络,同时⽂章仅代表本⼈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