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10现代诗歌二首《我爱这土地》教案1长春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歌二首
我爱这土地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认识一位为土地而歌唱的诗人——艾青,去吟唱他那迸发着炽热情感的《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1932年,作为一个美术青年,由于在上海从事进步绘画运动,艾青被捕入狱。
他失去了所有的画具,但他却拿起了笔,进行诗歌创作。
这一写,就一发而不可收,他写出了个人也是新诗史上感人的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五年后,也就是1938年,当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到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的时刻,艾青又拿起了他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我爱这土地》。
三、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3.学生朗读。
(教师简单点评,要求学生注意情感的把握,那就要忘记自己,走进诗歌的每一个诗句,去和诗人的心碰撞)
四、讲读全诗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在这里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而不是驰骋疆场的战马。
它是平凡的,是普通的,甚至它的力量是弱小
的,但却“也”要歌唱,要为它深爱的土地尽一份力量,鸟儿都能这样,何况是
人呢?那我更应该为我爱着的土地歌唱。
鸟儿的歌唱是它的鸣叫,那诗人的歌唱呢?就是我们刚刚读过的他的诗篇。
谁都知道鸟的叫声是优美清脆的,可诗中鸟儿的声音却不是这样,它是嘶哑的,
鸟儿的声音因何而嘶哑呢?
——因为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持续不断、不畏艰险地一直歌唱着,同时它
背负着沉重的苦难和忧郁,面对着正遭受暴风雨打击的土地,鸟儿何来动人的歌喉?在这样的情况下,它的歌唱还能是欢快、高兴的吗?不能。
对于暴风雨,鸟
儿的态度是仇恨的,是愤怒的。
那么鸟儿在歌唱什么?
——土地、河流、风、黎明。
(板书)诗人所借助的这些自然景物,在诗歌这种
文学体裁中被称做什么?
——意象。
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向我们传达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往下看。
2.“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土地”代表的是什么?
——是祖国,是我们的中华大地,这片土地正承受着暴风雨的打击。
这是怎样的一场暴风骤雨呢?
——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17日,此时的中国人民正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着苦难。
(展示图片)
正如历史所记载的,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所到之处
无恶不作,残忍至极。
虎卧龙盘的南京,三十万条生命,无论是已入暮年、白发
苍苍的老人,还是在母亲怀中嗷嗷待哺的幼儿,统统被杀,无一幸存。
他们还进
行残忍的杀人比赛,借此炫耀他们的武士道精神。
整个南京城一共掩埋了15万多具尸体,有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烧毁,血流成河,瓦砾成堆,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
罪行使我们的南京城变成了人间地狱。
“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
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地呻吟着。
这是一场灾难性的暴风雨,这是每一个中
国人都应该铭记在心的暴风雨。
(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这首诗)
3.在这样的血雨腥风下,中国人民屈服了吗?
——没有。
4.你在诗中读出中国人民的反抗了吗?
——中国人民是不会被吓倒的,是不会屈服的。
河流会“永远”汹涌,风会“无
止息地”吹刮,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会被摧垮的。
同学们知道,诗歌的意象都有含
蓄的象征意义,这里的“河流”象征的是民众的反抗,“风”象征着被激怒的情绪。
(大家在朗读这部分时一定要表达出慷慨激昂的气势。
跟着老师一起朗读)“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5.现在你内心所涌动的情感一定就是艾青在诗行间所要表达的,把它说出来。
——悲愤:既悲痛又愤慨。
激怒:是敌人的无耻行径使我们愤怒。
面对着日本侵
略者那滴血的屠刀,河流和风被激怒了,诗人艾青被激怒了,所有的中国人被激
怒了,只要暴风雨一天不停止,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止息”地汹涌、吹刮。
英勇的中国人不但要抗争,而且我们会抗争到底。
6.河流和风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顽强斗争,抗争到底,最终战胜暴风雨。
中国人
民也是如此,我们会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
胜利将最终属于我们。
因为我们已经
看见了“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这“黎明”象征着什么?
——黎明就是希望。
这是艾青多么深切的向往。
“来自林间的黎明”,这黎明为什么是来自林间的?又为什么是“温柔”的呢?(这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让我们闭上眼睛,忘记自己,也像艾青这样做一只小鸟,我们嘶哑地歌唱,我们同暴风雨顽强地斗争,我们看到了悲愤的河流,我们感受着激怒的情绪……国土沦丧,腥风苦雨,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就在此时,树林间透过了黎明的曙光,同学们,睁开你的眼睛,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黎明带给你的感觉。
(这黎明当然是温柔的)
——温暖的、轻松的、愉悦的……好!你已经完全步入了艾青为我们创设的诗歌的意境中了,这黎明是温暖的、温柔的,是有活力的,是充满生机的。
黎明已经来到了,胜利还会远吗?
7.经历了国土沦丧的苦难,看到了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同学们在心里默读一遍,然后讨论应该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对我深爱的土地,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去放声歌唱;即使死去,也要魂归这片热土,也要把自己的羽毛腐烂在这里去肥沃土壤。
生于斯,歌于斯,死于斯,葬于斯……这是鸟儿对土地的情感,艾青对祖国的情感,你能替诗人把这种情感更直接地表达出来吗?
——热爱。
程度不够!是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是至死不渝的爱。
(再读,把这种理解融入到朗读中)
8.第一诗节略作停顿,诗人又深情地写下了后两句诗。
(教师范读)
这两句诗是否多余?如果我们把它去掉好不好?
——不好。
为了对土地至死不渝的爱,鸟儿歌唱到最后死了,而作为那个特定时代红色诗人艾青,也回归了现实,代表所有被激怒的中国人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饱含深情地表达对土地深沉的爱。
在第一诗节中,哪句诗最能表达这种深沉的爱?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对,所以这最后一个诗节实际上是对整首诗感情上的升华。
9.这样一个对土地无限依恋的诗人,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献给祖国的中国人,为什么会流泪呢?而且是常含泪水?由此老师也想到了我们曾读过的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也有类似的一段话:“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同学们,这泪水是懦弱的表现吗?
——不,流泪是因为情到深处,之所以会常含泪水,是因为对战争给大地带来的灾难而悲痛,是因为对祖国深沉的爱而流泪。
“常含泪水”恰好照应开头的“嘶哑”,读到这儿,我们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鸟儿的喉咙是嘶哑的了。
10.回顾那段屈辱的历史,在诗人艾青逝世十周年的今天,我们再次读这首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我爱这土地》,你有什么特别想说的?
——丰富的情感有时候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但老师能够听到你们流淌在声音里的爱与恨;能够看到凝刻在你们脸上的爱与恨;能够感受到铭记在你们心中的爱与恨。
那么就把我们丰富的情感都融入到我们动情的背诵中吧!给同学们一点时间,争取能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背诵下来。
11.提问个别背诵。
五、结语
诗人用他那带血的喉咙为我们唱出了这段悲壮的乐章,从你们精彩的背诵中老师
听出了你们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虽然我们现在已远离了被压迫、被凌辱的历史,虽然我们不必再用枪用笔与侵略者斗争,但我们仍然可以把对土地、对祖国的深沉情感凝结在平时的点滴小事中,认真对待每一次升旗仪式,唱响我们的国歌,做一个自豪的中国人,做一个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中国人!最后,用我们深情的背诵来结束我们这节课,愿意背诵的同学请起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积累”以及“思考与讨论”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悲愤的河流
土地激怒的风爱得深沉
温柔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