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诗”综合应用 知识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歌赏析
编稿:商章红审稿:姜虹
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诗(新诗)的特点;
2.回顾归纳本单元知识;
3.掌握欣赏现代诗歌的技巧。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新诗特点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
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
新诗特征:(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
(二)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经历了真正的“诗界革命”,而与旧传统决裂,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终于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从很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
(三)新诗既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则自必以引进外来形式为诗体模式,我们的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上是从外国诗(主要是英国诗)借来音律形式的”(朱光潜《新诗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积了几百年世界进步文学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上,是“截然异质的突起的飞跃”。
这样就决定了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自己民族风格中,以致在语言铸造和诗艺运营上,愈来愈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
(四)新诗诚然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决裂,并不意味着割断,而只能是扬弃与吸收、批判与继承,也就是推陈出新。
不推陈便不能出新,而没有可推之陈也便没有可出之新。
每一时代的新诗歌,总是在民歌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但它的根须却必然深深扎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字词汇总
字音
沁(qìn)园春橘(jú)子洲寥(liáo)廓
百舸(gě)峥(zhēng)嵘挥斥方遒(qiú)
百侣(lǚ)漫(màn)山遍野浪遏(è)飞舟
彳(chì)亍(chù)颓(tuí)圮(pǐ)青荇(xìng)
斑斓(lán )漫溯(sù)长篙(gāo)成语
风华正茂: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月。
中流击水:化用“中流击楫”,中流就是河流的正中间,指河流中最湍急的地方;击水代表逆风而上,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反抗的中坚力量。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沁园春长沙》
上阙以写景为主,写的虽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的诗词里那种肃杀、悲伤的悲秋情调,反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秋色图;下阙以“忆往昔”领起,抒发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和远大抱负。
全词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为过渡句,使上下阙有机地结合起来。
《雨巷》
这是一首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象征是本诗创作的主要手法,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
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这一理想。
他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叹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
《再别康桥》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
第一节,写再别康桥的惋惜之情;第二节至五节,写对寻梦康桥往事的回忆之情;第六节,写再别康桥时的抑郁之情;第七节,写再别康桥即将回归苦难祖国的坚毅之情。
全诗别出心裁,构思不落俗套,尤其是章法整齐,韵律优美。
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把握重点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备受人们的关注。
虽然因为现代诗歌的理解难度等原因最近几年高考试题较少涉及,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那么,如何来解答现代诗歌的鉴赏题呢?从高考的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对艾青诗《我爱这土地》的赏析等。
在具体的应试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法。
1.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
当诗人描绘一种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
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例1】阅读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下面对这首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提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解析】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绝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而显然是在以马喻人。
本题AB两项都是错在不懂得这种技法。
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
可见答案应为D项。
2.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符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
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
的。
做这类题时,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例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c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依次填入第二节a、b、c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照飘树
B.弄吹片
C.拨刷伞
D.射掠团
【解析】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
“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手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 处就选“拨”。
“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
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
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
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应为C项。
3.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赅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
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
【例3】阅读闻一多先生的《也许》,完成下面题目。
(1)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夭折而作。
下列表达的思想感情最贴切的一项是()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2)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A. 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 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 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 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一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 项。
这是不正确的。
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夭折而作。
既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
所以答应为A项。
第(2)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
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
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比拟了,A项以偏赅全,也不正确。
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
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密联系,是正确的。
4.找矛盾,扣诗歌,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学生。
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来矛盾选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辩出真伪来。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乡色酒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月色正好/你圆/人也圆
三十年后/我从柳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1.诗人将比喻为“乡色酒”,表达了。
2.同样是圆月,为何上节说“圆”,下节说“满”?
3.“你从柳梢头望我”化用了哪两句著名的古诗?
参考答案
1.乡愁;思乡之情。
2.上节说“圆”还有团圆的意思;下节说“满”,因为“满”有“斟满酒”的意思。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拓展阅读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
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
诗作感情真挚,表达委婉细腻,语言于整饬中保持自然,重要遗词用韵,旋律舒缓柔和,有内在的音节美,因而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赏析
这是一首色彩明艳而情调又显得凄美的爱情诗。
诗的感情推进取迂曲之势,形成三个层面:
首节为第一个层面。
以后每两节为一个层面。
在首节中诗人慧心一转,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它偶遇彩霞般明艳的姑娘,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
小河和岸上人原本并不相干,但诗人抓住人有倒影、水能映照的特点,把两者紧紧地胶合起来,用以表达青年男女从无心邂逅到萌生情意的微妙过程。
在第二个层面中,诗人用两节对称的诗正面写出“我”的柔情:不管是流过森林还是花丛,总忘不掉那个倩影,随时捡拾途中的奇珍异宝来献给这私心钟爱的姑娘。
这两节诗以小明大,以动作表深情,表达了怀爱者“我”心中甜蜜的情意以及对姑娘的奉献之心,从而把前面悄悄萌发的爱情推进到一个“寤寐求之”的更深层次上去。
诗的第三个层面情态顿变,诗意起了一个突转:海上的厉风“吹折了花冠”,狂浪“击碎了裙裳”,“我”自身也被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无以为继。
这种由乐境人哀的情状,是对生活中的自由爱情受到的折磨的艺术概括,曲折地表达出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的鞭挞,富于时代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诗中“我”的追求受到阻遏,使诗作蒙上了一层“好景不常”的无可奈何的怅惘,但“我”心中那“彩霞般的影儿”却一样明艳如初,令人怀想。
这就委婉地表达出主人公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于衷愁中见执著。
诗作就是这样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借着“小河”与“影儿”之间的自然联系,写出青年男女间两心的相印与相随。
这首诗还十分注重情调的创造,注意运用语言的感情色彩来烘托一种特定的、浓郁的氛围。
诗的首节“我”是“无心”绕过这儿,姑娘也是“无心”投影于“我”的柔波。
这两个“无心”,隐然传达出一种悄静、恬美的意境,描摹出“我’与姑娘间感情交流的自然、真挚、和谐,令人想见愈是“无心”愈是有情。
底下柔波那“荡荡地”、“粼粼地”的姿态,在水波微兴中摇曳着深情,把“我”一腔柔情化作一片清澈、明净的艺术境界,把原来的情意向着纵深方向推进了一步。
同时,它又和下面遇到的摧折一切的厉风狂浪形成鲜明对照,以大海的“无情”反衬出人物的多情,以象征社会力量的自然的冥顽观照出主人公爱情遭到摧折的深深不幸,为全诗创造了一个欢快而又带有悲剧意味的情调。
此外,还多用迭字(如“软软”、“荡荡”、“粼粼”等)和重复(如第一节的两个“无心”,第五节的两个“彩霞”等)以酿就一种缱绻的情味。
在诗的形式上,它自由而又有所敛束。
整个看来,它间用对偶与复沓,格式表达自然、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又热烈明丽,音律极活泼,调子舒卷自如,别具一种浓烈的韵味。
单元写作
写作引导
本单元写作重点是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中抒写真情实感,感情愈深刻,感人的力量愈强烈。
如何做到这一点,要从以下着手:
1.素材着眼于“小”。
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
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
2.感情着眼于“真”。
作文要达到以文字感动他人,唤起他人对我们的同“感”,就必须抒写真情实感,做到有实感而发,唯真情而发。
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唤起读者的共鸣。
当然,文章中的真,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艺术上的真。
3.内容着眼于“深”。
外界事物是相同的,由于各人视角、阅历、联想方式、认知能力等的不同,导致产生的感想各不相同。
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唤起他人的共鸣。
4.描写着眼于“细”。
要写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必须抓住能触动心灵的细节。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现象、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恰当的细节描写,会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心音的共鸣,从而赢得读者的青睐。
范文导引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
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而不显。
但在迅速变化的当今世界,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
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角色转换之间
——给父亲的一封信
爸爸:
当再一次提起笔时,我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总是跟随在你身后的小女孩了。
如今的我,已经长成了一个有着自己个性的青年。
而你,似乎也在白驹过隙的日子里被银发爬满了头,我不曾发觉。
忽然之间,你已经老了许多。
很多时候的你,就像小时候的我一样。
然而,在角色转换之间,我们的血脉依然相连。
忽然之间,你老了。
但是,因为工作需要的你,必须学会用电脑。
于是,年老的你放下父亲的高大形象,让我教你使用电脑。
普通话不标准的你,从最初级的拼音打字学起。
多少个夜晚,我看见你那弯曲的背影,笨拙地敲打着键盘。
夜幕降临以后,只有电脑屏幕的荧光一直闪烁着……不知道经过多少个这样孤独又辛苦的夜晚,你高兴地拿着二级的资格证书到我面前,那时,我似乎看到了年小的自己拿着满分考卷在你面前“炫耀”的情景。
爸爸,忽然之间,你老了,我们不经意间的角色转换,却一直流淌着彼此之间的浓浓情意。
忽然之间,你老了。
当我生病的时候,你无法用你那宽厚的臂膀背我去医院,甚至,需要我来回为你的年老而奔波。
还记得吗,上周你因为连续加班熬夜而得了急性胃炎,我怎么会不知道,好强的你总是默默地承受着自己的苦痛。
我去医院买来药,天天煎好药之后放在你的床前。
爸爸,忽然之间,你老了。
我知道,自己还没有能力像你以前照顾我一样照顾你;但我会尽我所能,让你“即使踏着荆棘,不会觉得疼痛;有泪可落,也不觉得悲哀”。
我们无意之间的角色转换,有时显得你衰老又笨拙,但是你的形象,不会因为这样的角色转换而落寞下去。
在我心中,还是一样的高大。
忽然之间,你老了,将要退休的你,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爸爸,你投身了教育事业一辈子,全部的心血都铺洒在上面。
所以,你所有的担忧与不舍我都了解。
爸爸,我想告诉你,不管你多么年老与笨拙,都不会成为我的负担,我也想在你失落与无助时,给你勇气与鼓励,
让你知道我一直在你身边。
记得考前的一个夜晚,我因为压力太大而无法入睡,你悄悄塞过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是我的女儿,不管结果怎样,我肯定和你在一起。
”爸爸,现在角色转换,我也很想告诉你,你是我的父亲,我唯一的父亲,不管发生什么,我也与你共同承担。
爸爸,忽然之间,你老了,快得让我措手不及。
虽然你的年老,让我们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但我依然希望可以像十年前那样,牵着你的手,去看那天空明朗,夜色清凉。
永远爱你的女儿
某年某月某日【名师点评】这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抒情散文。
作者的构思相当精巧,以书信的形式和父亲对话,不仅写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还写出了女儿对父亲的牵挂和担忧,体现了父女之间浓浓的血脉真情。
除此之外,作者在细节描写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
比如“弯曲的背影”“笨拙地敲打着键盘”“高兴地拿着二级的资格证书到我面前,那时,我似乎看到了年小的自己拿着满分考卷在你面前‘炫耀’的情景”等。
这些细节对突出文章主旨也起到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