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暴热与《一九四二》走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囧》暴热与《一九四二》走冷
作者:江苏唐惠忠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3年第9期
江苏唐惠忠
【话题引入】
2012年末的贺岁片,轻松、搞笑、散发着草根精神和自嘲意识的《泰囿》票房突破10亿,成为华语片史上最赚钱的电影;沉重、冷静,烽火连天、饿殍遍野,完整还原河南饥荒动荡历
史的《一九四二》亏1亿。
有网友愤怒:中华民族不知耻、光臭美。
影评家们说:《泰囧》成为票房冠军是中国电影
的悲哀。
但是,也有评论不以为然:在现实的生活压力之下,比起所谓的苦口良药,我们更需
要爆米花。
【演绎角度】
这个话题涉及“文艺创作”“文艺欣赏”两个角度,其整体指向在于“文化生活”。
以下
几种演绎角度供参考:
1.《泰囿》爆红不是中国电影的悲剧,而是中国电影的希望。
尽管《泰囿》的票房奇迹也许无法复制,但它是原汁原味的本土制造,它的成功为今后的中国电影树立了成功的样板和追
求的目标。
只要关注生活,关注民众,就能拍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电影。
这无关观众的素养,却考验电影人的能力。
2.《泰囧》的成功证明了观众对纯正喜剧的热爱,它想观众之所想,精选观众喜闻乐见的笑料,在欢乐中穿插人生的小感悟,不失为一部有诚意之作。
3.很多观众愿意去看第二遍,大都源于《泰囿》简单的快乐。
快乐本来就应该是贺岁的主旋律。
生活压力大、节奏超快的当前,观众最希望看到的就是简单的快乐。
君不见各种年会上
的奇葩style,台上台下要的就是这么简单没心肝的快活。
在严寒的岁末,合家欢电影才是观
众乐于看到的,贺岁档的本来面目也是如此。
4.《泰囿》与《一九四二》对比,票房不是唯一标准。
把二者放在一起,基本上就是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对峙。
冯小刚也许是中国最好的商业片导演,但《一九四二》恐怕是艺术性高于
商业性的情怀之作。
冯小刚拍《一九四二》当然不是为了赔钱,但他也承认这在商业上是一个
冒险。
为了“温故”,他冒了这个险。
5.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拿《一九四二》与《泰囧》比拼高下,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相反,中国电影最需要的恰恰是《一九四二》与《泰囧》能够融汇一处,因为中国电影在商业与艺术
之间始终处于非彼即此的尴尬状态,两者都不完美,都有硬伤。
在本土电影还不够成熟、无力
对抗“好莱坞”的当下,所谓的胜利尚不存在;中国电影的英雄,尚不存在。
6.现代喜剧能帮助人放松,而关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深思性史诗片能净化我们的灵魂;我们需要爆米花,我们也需要苦口良药。
【时文引路】
何必用“文化担当”痛贬《泰囧》
刘火
贺岁片《泰囧》的票房一路狂飙,近日冲破12亿后又朝着《阿凡达》所创造的最高票房攀登。
这无疑值得庆贺,但也有大学教授站出来说:1.《泰囧》是一部典型的“三俗”电影,低俗、庸俗、媚俗;2.如此高的票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欣赏水平偏低,票房越高,问题越大,这样的电影对于国民素质提高毫无意义,反倒会起到负面作用;3.凡有一点儿文化担当与文化使命感的知识分子,都不会赞同片中的观点。
这真是奇谈怪论!一个向往幸福的底层百姓(王宝),为了给母亲许愿,旅行途中(且不
管它模仿美式“公路电影”)结识富人,进而在富人帮助下,还了母亲的愿(与女明星约会);两个追名逐利的富人(徐朗、高博)在阴谋诡计使尽头破血流后自我救赎,最后与穷人皆大欢喜。
这样的故事和片中的爆笑桥段,不仅会满足底层百姓向往幸福的朴素意愿,也可刺激富人
内心深处的善良情怀。
这不是一部欢天喜地的贺岁类型片吗?
一部《泰固》迄今卖了12亿票房,以票价60元计,观影人次也非常可观,谁能说如此庞
大的观影群体就是低俗、庸俗、媚俗?我们不是很长一段时间都说,文学艺术应当服务于大众吗,如果上述观影者“欣赏水平偏低”,那哪些人又是“欣赏水平偏高”,又以什么样的标准
来定“欣赏水平”?文学艺术有“雅”与“俗”的问题,但“雅”与“俗”由谁来定,本身
就是纠缠不清的问题。
而且,今天登大雅之堂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和传奇,其实最初都来自民间和乡野。
因此,文化的多元不是当下才有的命题,而是中国和世界共同面对、共同享有的文化场景(当
然也可能有“文化冲突”)。
当多元文化开始在本土生根发芽开花时,居然还有人以“欣赏水
平的高低”为标准,把观影者分成个“三六九等”,这就很不合时宜了。
说到所谓“文化担当”,就更有问题了。
用一顶“文化担当”的大帽子去抹杀一部适合
“普罗”大众的片子,除了“上纲上线”之外,其实是不知所云。
当下中国,《建国大业》
那种高歌一曲提振民心、激荡士气的电影,我们需要;《一九四二》那种沉痛凝重,让我们反
思的电影,我们也需要;《泰囧》这样在爆笑后可能引起幸福向往的电影,我们同样需要。
这
不仅是文化多元的需要,也是文化多元本身力量的表征。
倘若有“担当”的话,这就是“文化
担当”的组成部分。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9日)
大笑背后,是迷茫时代的浮躁出口
单士兵
电影《泰囧》太火了,不论是电影人还是看电影的人,都看得有点儿蒙。
到底为什么?
《泰囧》是公路喜剧片,不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会被过度解读,也不像《一九四二》将人带进压抑沉郁的氛围,它让人们在密集的笑点中,找到了一个短暂安放心灵的轻松地带。
简言之,这部电影成功聚焦了中国最大的观众群——价值溃散和压力沉重的人们。
因此,用轻松娱乐来消解内心的迷茫虚空,自然成为公共选择。
连《泰囧》导演徐峥都坦言,电影最大的遗憾是“不够深刻”“少了点儿情怀”。
一部《泰囧》的火暴,是一个浮躁年代残酷的文化写照。
《泰囧》和同类型的奥斯卡最佳
影片《雨人》,都在讲述一段摆脱金钱利益诱惑,回归亲情伦理的心灵旅程。
但《雨人》对价值、文明与自由的强力守护,让影片展现的亲情魅力更加细腻而沉厚。
而本土化的公路电影
《泰囵》的冲击力和爆发力全在于徐铮、王宝强、黄渤这群超级“囵神”组合,释放出“接地气”的喜剧效果。
所有的人生都是在路上,以公路喜剧片的既定模式反映中国人的现实生态,是很好的表达
途径。
那种人在旅途的价值,同样也是在探索个人自由实现,希望到精神的彼岸找到信仰。
《人在囵途之泰囵》成为迷茫时代释放群体浮躁心态的出口,从这样的文化囵事中,可以
看到在这个价值溃散和压力沉重的困窘年代,人们在遭遇怎样的生态困境和精神尴尬。
而在这
样的语境下,探索更加深刻、更有价值、更具情怀的文艺作品,无疑需要更大的付出和勇气。
(选自《华商报》2012年12月28日)
人生的佳酿黄小平
小时候,看奶奶酿造米酒:把一锅蒸熟的米饭,倒进缸里密封起来。
那时,我想,把米饭
密封起来,不会馊吗?可七八天后,缸里的米饭不仅没有坏,而且还发出越来越浓的香味。
平时的米饭,隔一两天不吃,就会发出馊味,为什么把米饭密封在缸里,数日不馊,反而
生出香味来呢?奶奶拿出一粒药丸似的东西,圆圆的,玻璃弹珠般大小。
奶奶说,那是酒曲,
只要在密封的米饭里放上一粒,本要馊了坏了的米饭就会酿成芬芳的美酒。
在人生的长河里,我们也会有“变坏”的时候,但因为有无数爱的“酒曲”——父母之爱、夫妻之爱、朋友之爱、同事之爱,把我们一次次从“变坏”的境地里拉回来,我们才一次次品
尝到人生的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