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地表形态的塑造(讲)(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4 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向一地质作用
【一讲高考】
1.考纲要求
营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

2.命题规律
结合重大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四川芦山地震等)考查内、外力作用。

【例1】(2018·新课标Ⅲ卷)贝加尔湖(图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第6题。

6.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
【答案】6.A
山走向大致相同,从流入与流出的河流方位来说,如若滑坡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贝加尔湖应不会呈现如此狭长状D不正确。

所以选A。

【四讲方法】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考向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一讲高考】
1.考纲要求
岩石类型和及其循环过程
2.命题规律
根据景观图、剖面图和示意图判断出岩石类型和岩层新老关系。

【例1】(2018·海南卷)图4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

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

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完成14~15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