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课后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答:作用:一是能使有关的知识调条理化、专门化,便于变量之间进行比较和计算机处理,二是复杂问题表述更有条理,便于复查、评估、检验,设计反馈机制;三是比其他方法更客观、准确、严密,有助于确定问题、目标、方案,以及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
局限:不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不能对结论再判断;应用范围受限制。
2.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
答:一是整体分析,即系统整体状态及其目标优化;二是结构分析,探求系统的合理结构,达到最优定位、最优结合和最优输出;三是层次分析,纵向的等级关系和横向的组合关系;四是相关分析,包含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间,系统与环境间,协同性的关系;五是环境分析,即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3.公共政策的价值观如何理解。
答:公共政策价值观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价值取向模式,决定着社会资源如何提取和分配。
包括对公共政策的认知、情感、态度、理论和理想。
4.公共政策的价值观的作用如何理解。
答:一是导向作用,是人们的行动指南;二是动力作用,期望值决定了人们行动的热情高低反正;三是整合作用,决定人行动的指向;四是评价作用,影响评价结果。
价值观整合有三种方式:交换、说服、强制。
5.公共政策价值冲突问题。
答:价值冲突时政策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社会冲
突,贯穿政策始终,表现有整体和局部利益冲突,当前和长远利益冲突,价值和代价的冲突,包括机会成本和负价值。
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
6.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伦理问题的理解。
答:一是政策主体的伦理,包括广泛的代表性,高尚的公德性。
二是政策环节的伦理,制定中包括交换、分配、程序和规则的公正性。
执行中的灵活性、大局意识和法制意识。
评估中的实事求是。
7.政策监控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一是基本条件。
包括政策目标、战略和组织机构;二是基本原则。
包括封闭、反馈和能级原则。
三是基本方式。
包括预先、过程与结果的监控;自行、逐级和越级监控;目标状态与关键点监控。
8.如何理解政策监控贯穿整个政策过程。
答:以政策功能而言,监督、控制和调整贯穿于政策活动的始终。
9.简述政策终结的障碍和对策。
答:障碍包括相关人员的情绪、机构连续的性能、行政机关的联盟、利益集团的影响、法律程序的障碍、公共舆论的压力和政策终结的代价。
对策包括以理服人,化解抵触情绪;求得理解,公开评估结果;缓解压力,政策废立并举;信息战术,争取舆论支持;把我全局,协调相对关系。
10.政策评估的内涵和特质。
答:政策评估的对象是足以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公共政策;必须采用多元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一定的评估主
体;评估内容包括政策执行、效果和政策价值两大方面。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政策的制定和改进。
其特质包括以政策价值为前提和核心,以事实为基础;重视历史脉络和未来走势;评估价值的双重性。
11.政策评估的主要类型和优缺点。
答:评估类型主要有三种,效果评估、过程评估、效率评估。
一是因果关系难以确定,二是间接成本难以核算。
可以及时修正。
三是对于成本难以计量。
12.政策评估的障碍以及如何克服。
答:障碍包括,一是来自政策本身的障碍,目标的不确定性,与标的团体行为和环境改变的因果难以确定,效果不确定。
二是来自政策制定者的障碍,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阻挠。
三是来自评估者的障碍,形式评估和能力不足,四是评估条件欠缺,资料和经费。
五是成本收入难以核算,结果闲置。
克服的办法,一是针对特点,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多元方法,二是经费和信息系统独立,三是确立评估的法律地位。
13.政策执行的定义和特征。
答:政策执行时把作为观念形态的合法化方案变成现实的东西,是将政策付诸实施的有组织的行为。
特征有,执行的主体是政策的具体实施者,政治领导人和行政人员。
执行是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执行是政策的现实化过程。
14.政策执行的程序与手段
答:程序是全面正确理解政策,进行充分的执行准备,有效组织政策实施,研究执行的信息反馈。
手段有政府立法
决策,行政机构决策,经济杠杆,经济杠杆与行政决策相结合。
15.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一是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结构的合理性,二是强大的政府能力,三是适宜的政策环境,四是政策本身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五是执行中损益关系的合理化,六是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力,七是政策资源的投入程度。
16.如何认识和解决政策执行的偏差。
答:表现有政策歪曲、政策缺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原因是利益冲突、体制问题、控制力弱和素质缺陷;危害是出现零效力和负效力,挫伤积极性,损害形象。
解决的对策是在执行中坚决贯彻原则性、灵活性和整体性的原则;全面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17.政策问题建构涉及哪些内容。
答:一是发现问题,确认是否属于政策问题;二是确认情境,了解问题来龙去脉,关系利害;三是了解关系人感受。
四是问题陈述。
18.政策议程建立的特点。
议程建立包括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前者并非后者的必由之路。
19.我国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
20.政策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异同点。
答:在规模、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别于其他社会系统。
关注作为社会整体角度来制定社会规范;关注所有社会群体,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基础性作用。
21.政策本身是否可以看做是系统的一种类型。
可以。
一是政策与社会大环境时刻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换;二是一项具体政策的有效实施有赖其他社会政策支持和维护,三是政策内部的支持部门可以看做是支持要素,其工作情况关系政策实施效果。
22.政策系统的开放性如何把握。
一是政策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可以通过交换机制、过程和方式来检验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二是进行信息交换。
23.如何理解政策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
答:由于本身与环境的关系,政策本身是动态过程,认识难免偏差,实施需要纠偏。
24.理性模型与渐进模型的优缺点。
理性模型要求问题既定,受时间、费用限制,受个人价值观影响。
渐进模型的特点是注意摸索,大胆创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点到面,协调发展。
缺点是过于短视,偏于保守,导致党政,不能战争,忽视质变,阻碍发展。
25.试用系统模型分析公共政策如何从政治系统中产出?
当个体和团体为适应环境采取行动去试图影响公共政策时,就会向政府提出要求,包括修改或建立政策,称为需求。
在特点环境下,各个政治个体和集团赞同政府的干预行为就称为支持。
都是环境作用下对政策的反应。
26.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试用什么模型?
27.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是什么?
28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
产生的标志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与勒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进展》成为独立的学科。
70年代,分析范式产生,重心向执行和评估研究转移,理论基础从政治学向经济学;80年代加强了伦理研究,比较研究;90年以来重视宏观分析,政府改革和绩效评估成为热点。
29.我国政策科学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答:问题:一是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理论;二是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三是政府官员缺乏应有认识;四是政策科学的教学案例不足。
对策:充分认识理论和实践意义。
把引进的西方理论本土化。
研究者应当深入政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