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推荐资料】(通用版)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检测(三十三)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三十三)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
”能够和这一情境联系起来的是( ) A.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解析:选B 材料中“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的信息说明法国拥有核武器,增强了同美国抗衡的实力,想摆脱美国的控制,这必将冲击两极格局,故选B项。
2.“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材料表明当时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C.日本崛起,成为政治大国
D.欧共体建立,欧洲影响日益增强
解析:选A 材料介绍了西欧、日本与美国关系的变化,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分析不同时期西欧、日本的力量变化及其对对外政策的影响。
题干材料说明西欧、日本谋求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B、C、D三项均只涉及其中一个方面,而A项是对三项的归纳概括,故选A项。
3.如图是某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直观展示,据此理解其反映的主题是( )
A.世界多极化局面已经形成
B.美苏“冷战”完全抑制了多极化的发展
C.不结盟运动支持欧共体、日本崛起
D.“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解析:选D 图片中美国和苏联相对,体现的是两国之间的“冷战”这一大背景,而中间的欧共体、日本、中国和不结盟运动体现的是冲击两极格局的多种力量,所以图示体现的
是冷战时期已经出现多极化趋势,故选D项。
4.1986年欧共体根据签订的《单一欧洲法》,着手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
对此,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莫尔说:“如果欧洲共同体的计划成为保护主义的产物,美国最大的海外市场将危在旦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即将失去海外市场
B.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
C.欧洲力图摆脱美国控制
D.西欧成为美国的经济竞争对手
解析:选D 从材料“如果欧洲共同体的计划成为保护主义的产物,美国最大的海外市场将危在旦夕”中可以看出,西欧的联合有利于西欧经济实力的增强,这样使西欧成为美国的经济竞争对手,所以答案选D项。
5.(2018·武汉调研)当今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当今世界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论坛的工作重心。
”这表明( )
A.发展中国家全面超越发达国家
B.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需要重构
C.大国应结盟应对新势力的挑战
D.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解析:选B 发展中国家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故A项错误;根据“当今世界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论坛的工作重心”可知在新的世界形势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需要重构,故B项正确;中国、印度等大国本身就属于新兴势力,材料也无法得出大国结盟应对新势力挑战的结论,故C项错误;多极化只是一种发展趋势,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故D项错误。
6.俄罗斯的一位学者曾提出“在过去长达1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从两个国家集团的对抗转向另一种对抗——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其他所有人的对抗。
而且,越是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越是尖锐。
”这一言论表明美国( ) A.面临欧洲联盟成立后竞争的压力
B.错误地将当今世界局势归纳为两极对抗
C.受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冲击
D.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不利于世界和平
解析:选D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其他所有人的对抗”是由于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所造成的,并且“越是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越是尖锐”,当然这样肯定是不利于世界和平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项。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一战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
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
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
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材料二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
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其实,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三个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并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一的信息“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个周期是指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其内容包括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行不结盟政策等。
第二小问联系教材知识从国际、国内背景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信息“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再根据二战后国际格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评述说明。
答案:(1)第三周期:开展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行不结盟政策等。
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观点:单极、两极或多极之说并非简单对立,而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
评析:二战后至50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两极格局确立;6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中苏关系破裂、不结盟运动兴起、美国相对削弱、欧洲复兴和日本崛起,
国际格局中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又渐趋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