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决赛获奖作文赏析(下)】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决赛获奖作文赏析
(下)】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
原标题: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决赛获奖作文赏析(下)
扫码预购
大赛作品集
小学三四年级组
我猜风是进来避雨的
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张宇涵
“哗啦啦、哗、哗”,我被一阵阵雨声吵醒了,很不情愿地钻出温暖的被窝,想起来看个究竟。

“哈——欠”我一边打着哈欠一边下了床。

“咦,卧室的门和窗怎么都大开着?昨晚我明明关上了门和窗呀。

”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呼呼——”一阵风吹来,“啊啊啊——欠!”我打了一个大喷嚏。

我这才下意识地把门和窗都关上,哆哆嗦嗦地回床边穿衣服。

穿上了厚厚的衣服,身体也有了热量。

我转过身来,嘴巴张成了“○”形,惊讶极了:原本被我关得密不透风的门,竟然又被打开了!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世上真有看不见的“奇异之体”?我回过神来,发现门正在缓缓地移动!门缝中还发
出“呼——呼呼”的声音。

我的身子就僵在那儿,一动也不敢动。

过了一会儿,门不动了,我也小心翼翼地靠近门,悄无声息,“奇异之体”应该不会发现我吧?我慢慢地把手放到门把手上,发现那儿除了空气就是我放在上面的手,哪儿有我想的什么怪物啊。

我正准备关上房门的时候,“呼——呼——呼”来到我的卧室“做客”的,又多了几个小团,它们争先恐后地往里挤,都不给我让个位,尽往我脸上吹。

我把门大开着,更多的风往里钻了,我梳好的头发也被它们吹得乱七八糟,无奈啊!
我往后走了走,感觉风在我旁边唱着歌,我再往前走走,那歌声又消失了。

难道风是聚成一团的?我又往后退了退,一大股气流吹着我,那滋味真不好受,真是“风儿一条心,吹乱我神经”!
倾盆大雨渐下渐小,不久,金灿灿的太阳便露出脸。

风们见了太阳,秩序井然地走出了我的房间,从纱窗中一个个飞走了。

雨停了,风也走了,我猜它们也和我一样,怕雨,是想进我的房间避雨的吧!我开心地笑了。

名师点评:小作者紧紧围绕“风进来避雨”构思。

昨晚关上的卧室门窗大开着,再次关上又被打开,充满了悬念。

其实,细心的小作者已在细微处——一阵风吹来,暗示了这一切正是拜“风”所赐,所谓“密不透风”,却是“密也挡不住
风”。

小作者对风的描写层层推进,“缓缓地移动”,“争先恐后地往里挤”,“往里钻”,雨停后,“秩序井然地走出了我的房间”,“飞走了”。

一系列动作,既准确又生动。

小作者还通过描写心理活动来表现风的特点。

风,俨然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啊。

小作者善于使用象声词,“呼呼——”一阵风吹来,“呼——呼呼”风缓缓地推门,“呼——呼——呼”风争先恐后地往里挤。

借助描摹声音,表现风的变化,或许,这还是风的语言呢,真是神了!
——江和平(第四届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评委,南京市宝船小学校长兼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小学五六年级组

泰州市襟江小学刘鸿羽
台上灯闪,一袭红衫披着光辉,缓缓登台。

无人会注意后台,那个黑暗、僻静的角落……
皮影、剪纸、泥塑……中国的传统工艺精彩纷呈。

可我偏爱木偶戏,每每有演出,我定会挤上去看上一场。

坐在“嘎吱嘎吱”的小板凳上,我的内心仿佛有激流在涌动。

“唰!”台上的聚光灯猛地亮起来,照着那个不大的舞台,亮闪闪的仿佛要燃出火来。

一阵阵婉转的音乐,如一股清泉,缓缓流出。

一位俏生生的女子,一袭红衫,一把折扇半掩着面,在灯光的追随下,出场上台。

一双明媚的眼睛,含着半分羞涩。

头上一支牡丹簪,尽显富贵。

“好!好!”观众都被她优美的扮相所吸引,叫声好像潮水一般涌来,一浪高过一浪,她的一笑,倾国倾城。

这场木偶戏,在她的引导下,在灯光的照耀下,圆满结束。

一戏终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心血来潮,想要拜访操控木偶的人。

是一群年纪轻轻的人,还是一群正值壮年的人?踏着好奇的步伐,我来到了小舞台的后面——一个黑暗、僻静的角落。

朝里面望去的一刹那,我惊呆了,在我面前的,是一群年过古稀的老人!我轻轻地往里面走去,他们似乎并不排斥我的到来,只是慢悠悠地晃着手中的一杯清茶。

我有些局促不安,没想到一位老人说道:“进来吧,小姑娘。

”我一愣,快步走了进去。

我打量着这里的一切。

潮湿、黑暗,散落着几把木椅子。

我想知道那全戏的灵魂——一袭红衫在哪里,便四处寻找着。

终于,我在一位老人的手里发现了它。

一抹红色,依旧是那么典雅。

看着老人们憔悴的面庞,我不禁问道:“你们的木偶在台上光鲜亮丽,而你们却无法露面,你们不觉得不值
吗?”“不,我的生命很快乐。

”最里面的一位老人轻抿了一口茶,说道,“木偶就是我的生命,聚光灯下的她们,每一个
动作,都是我快乐的寄托。

尽管我们这儿没有灯光,没有鲜花,没有掌声。

但我的心中有一盏明灯,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


“前进的方向?”
“对。

”他肯定地点了点头,“永远坚持表演木偶戏。


他肯定的话语,使得我心头猛地一颤,这,是永远的坚守。

不抛弃,不放弃。

“可这木偶戏,怕是没有下一代了!”一位老人哀叹道。

有无奈,有不舍,有悲伤。

一双浑浊的眼睛里泛出点点晶莹的泪花。

霎时间,我明白了。

现在的年轻人,无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嫌苦、嫌累、嫌钱少。

不光是木偶戏,许多传统工艺亦是如此。

舞台上的灯,早已熄灭。

望着老人们瘦削的身影,我的嘴尖泛起点点苦涩。

木偶戏的灯,为谁再开?
名师点评:这是一盏什么样的灯?小作者用她深情的笔触告诉我们,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后继有人。

如何把这盏灯“点”得更亮,小作者的谋篇布局能力,值得点赞。

首先,小作者细致描摹木偶戏演出的精彩画面,为后文拜访老艺人,抒发对老艺人的敬佩之情打好感情铺垫。

其次,小作者描写老艺人工作环境的昏暗,以及和老艺人的对话,折射出老艺人心里对木偶戏的热爱,此时点题,木偶戏是老艺人心中的一盏灯。

最后,小作者以一句强烈的反问“木偶戏的灯,为谁再
开”,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后继有人,再一次呼应了文章的主题。

刘鸿羽小朋友这盏“灯”是不是给我们这样一个美好的启发呢!
——庄永洲(南京市中山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秦淮区政协委员,扬子读写网特聘名师团成员)初中组
在想象中张开眼睛
南京市第三中学文昌校区罗景予
自人类学会直立行走,学会制作工具,学会分工合作,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便张开了一双双对远方、对未来、对现实以外的生活渴求的眼睛。

眼睛所及之处,思想遍及其中——不是简简单单的如同祖先一般地望,而是认认真真地思考,仔仔细细地琢磨,天马行空地想象。

想象基于现实,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远于现实,深于现实。

望见黑黝黝的夜空中滴下几颗星,他们想着头顶的天空,脚下的大地,是否有另一颗星球或是比星球更大的单位存在,于是多少年后,有人发现了这颗他们以为很大的地球在茫茫宇宙间不过是一小小的恒星,予人温暖、高高在上的太阳也不是银河系的霸主;看到蓝莹莹的海洋拨着几朵浪花,他们想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平静安全的陆地,是否多少年前是一体或
是陆地接壤而后分离,于是多少年之后,有人发现了非洲与南美洲本是一体,只因地壳运动分离,如今才分居两地。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在想象中张开眼睛。

伊索在希腊,于奴隶的悲惨生活中张开眼睛,想象着美好的生活,他将人的情感、想象赋予动物,叫它们说话,叫它们行动,叫它们上演穷苦之人经历的一切。

这不单单是一句话收尾总结哲理的寓言,更折射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奴隶所处的困境,社会阶层的分化。

一个个鲜明而有特点的小动物、希腊神灵,是他基于现实的想象成果。

而《伊索寓言》则是他的成果组成的闪闪发光的瑰宝。

庄子在中国,于人民的劳动生活中张开眼睛,想象着远方的生物。

有一只大鱼住于北冥,不知有几千里大;当它变成大鸟,可“水击三千里”,一切生物在它面前似乎都微不足道了。

这样大的生物,现实中怎么会有呢?可庄周偏偏把它写了出来,还写得十分逼真,叫人赞叹不已。

这样一只大鱼身上,寄托了多少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啊,亦是其丰富想象力的集中体现。

《逍遥游》是中国文学中极富想象力,具有神话色彩的一大著作。

不,不止他们——安徒生张开想象的眼睛,携《安徒生童话》立于浪漫的最高峰;吴承恩张开想象的眼睛,带《西游记》站在古典的最高层。

他们的眼睛闪烁着迷人的光芒,而他们的想象背后,却是硬邦邦的现实……
想象,创造科学的奇迹。

想象,铸就文学的巨著。

而无论想象飞向何处,那双眼睛,一定紧依现实,不曾离开,才有了牵住想象的绳。

名师点评:这篇作文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源于三点:一是扣题紧,赛题有两个核心词:“想象”“张开眼睛”,许多同学只顾“想象”而忘记了“张开眼睛”。

这篇佳作把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所举例证十分恰切,无论是庄子,还是伊索、安徒生,他们“无论想象飞向何处,那双眼睛,一定紧依现实。

”是的,只有紧依现实,想象才有价值。

第二点,是文章的体式——带有议论性的杂感,在众多的抒情、叙事作品中,能够吸引评委的眼球,展现自身迷人的光彩。

第三点,是小作者理性的思考,作者有自己对“想象”“张开眼睛”的独特思考,好的作品无一例外要有自己的思想。

——薛城(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晓庄学院“特后班”辅导教师,扬子读写网特聘名师团成员)
高中组
鸡同鸭讲
江苏省宿迁中学陈驰宇
这是一只家鸡,那是一只野鸭。

鸡鸭为友,常常相聚。

只是家鸡看不惯鸭的“野”,而鸭总是含笑沉默。

鸡同鸭讲,鸭却“唯唯、否否、不然。


一日,鸭飞于天上,于群间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怡然自得。

偶见地上家鸡,欣然落下。

未待鸭停,鸡碎步上前。

步伐踉跄,东摇西晃,鸡同鸭讲:“你终日飞于天上,是否快意?所谓‘高处不胜寒’,知否?如我般漫步于地上,行于田道,有何不好?不知天上有甚美景值得留连?”
鸭含笑不答。

忽然振翅而飞,追上群鸭,没于天边。

总有那么一群灵魂,与众不同,向往高处,勇于攀援。

个别有翼,便张开双羽,扑腾而飞,引领众生。

剩下的灵魂栖于地上,闲庭信步,不觉间已和超群者差了很远,有了鸿沟。

家鸡眯眼,望向野鸭离去的背影,面上颇露“孺子不可教”的色彩,却也无可奈何。

数天之后,野鸭又来见鸡。

鸡正双脚跨开,鸡头上下浮动,啄食着饲主抛下的饭粒。

只见那红红的鸡冠抖动于肥大的
身形之上,十分可笑。

鸭哂然,家鸡一副满足样。

吞咽间,鸡同鸭讲:“你莫笑我,我虽吃他人剩饭,却足以饱腹,而你却不肯低一时之头,‘屈伸’一次。

每天下湖捞鱼,却总无功而返,常常饥馁,何苦?是痴也。


鸡发言间,鸭已于一旁湖中叼起一尾小鱼,携至岸边品食,并不在乎鸡的碎语。

总有那么一群灵魂,不低一时之头,高扬着身姿,立于众生之上。

众生观之,则仰视叹服。

这群灵魂的巨人们,高贵得可爱。

鸡也不计较鸭的无言,于阳光下抖了抖彩色羽毛。

梳理一番,抬起头,鸡同鸭讲:“你看,你的身体,灰绿相间且不知打理。

泡于水中还好,出水则失去光泽,看我,五彩的尾羽,火红的冠帽,岂不惹眼?你当多学学我。


鸭闻言,继续沉默,嘴角笑意渐生,一副淡然的表情。

总有那么一群灵魂,不那么注重于自己的外表。

不在乎众生追捧的金丝银缕,一袭蓑衣,朴素得雅致,恬静得淡然。

其穿梭于群体之间,周遭尽是那鲜丽的皮囊。

细细观望,反是那简朴的心灵更让人觉得亲近。

家鸡盯着野鸭良久,见其依旧无言,不免有些生气。

鸡同鸭讲:“你终日不言不语,沉默无言像个哑巴,有什么好?看我的嗓音洪亮又中听,破晓时的啼鸣总是博得主人的欢心。


鸣惊人,我有着天籁之音,不令你向往吗?”说罢,鸡伸长脖颈,扯开喉咙。

将周遭静谧闹得纷然,鸭皱了皱眉,依旧无言。

总有那么一群灵魂,不争不吵,不喧不闹。

他们不与聒噪者为伍,不落世俗之扰。

他们的世界孤独,却远比嚷者充实美好。

以心谛听世间万物,已然超脱,已然刚强。

“砰”的一声巨响,栅门撞开。

饲主大步进来,抓住啼鸣的家鸡,一言不发,拎去下菜去了。

院内空空,独留野鸭沉默在旁,伫立良久,振翅飞去,不复与言。

这是一只家鸡,那是一只野鸭。

鸡鸭为友,曾经相聚。

只是家鸡看不惯野鸭的“野”,而鸭总是含笑沉默。

再没有“鸡同鸭讲”,鸭一直无言。

到最后,“那一只”常在天上,“这一只”永在天堂。

名师点评:这真是“鸡”同“鸭”讲,完全符合短语的字面意思,又没有忽略它的隐喻义,还借此表达出了它原先没有的意味。

作者想象和推演的能力不一般。

家鸡对野鸭共有“四讲”,第一讲是劝鸭从“天上”回到“地上”,第二讲劝其“低一时之头”同被饲养,第三讲劝其打理容貌,第四讲劝其发出声音。

面对这四讲,野鸭虽未言语,却分别以“振翅高飞”“湖中叼鱼”“表情淡然”“皱了皱眉”为回应,态度鲜
明,甚至有点不留情面。

由此,一个高傲、不羁、率性、安静的灵魂跃然纸上。

最后,好的叙事总是给人留出遐想空间,这篇文章也是如此,“家”与“野”的分歧须好好辨析,“道”与“谋”的联系也值得探究,而“异类为友”的问题更令人好奇,既然“鸡鸭为友”,为何总是鸡同鸭讲而鸭听之任之?是鸭看出鸡性情与宿命已无法改变吗?但如若鸭早就洞察了鸡的结局却始终无为,还算得上“友”吗……鸡同鸭讲,鸭该不该同鸡讲呢?这就留给读者思索吧。

——徐飞(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