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生态学的浙江医药产业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组织生态学的浙江医药产业发展对策
浙江医药产业为本省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因此,依据组织生态学理论指导浙江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必然选择。

浙江医药产业必须根据生产过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

组织生态学浙江医药产业循环经济
一、组织生态理论概述
组织生态理论来源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强调自然对生物物种的选择和决定性影响,基本的理念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把这个原理运用到组织研究中的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汉南和弗里曼(Hannan and Freeman,1977年),他们受豪雷(Hawley,1950年)和坎佩尔(Campell,1969年)的影响,创立了组织生态理论。

Aldrich(1999年)在《组织演化》一书中,从组织演化的角度对组织生态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二者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

一方面,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又为资源环境的保护提供技术保证和物质基础。

现阶段的组织
生态学正呼唤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它要求医药产业彻底改变与环境的关系。

新的医药产业应该是保护环境而不损害环境,保护资源而不浪费资源,人们必须设法寻求一种节约资源、“三废”排放少、经济效益佳的生产方式,探索一个新的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应运而生。

循环经济“3R”原则的排列顺序,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走过的三个历程:首先,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理念终于被抛弃;随后,由于环境污染的实质是资源浪费,因此要求从净化废物进一步升华到利用废物;最后,人们认识到利用废物仍然只是一种辅助性手段,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实现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的质的飞越。

循环经济的目的不是仅仅减少待处理的废弃物的体积和重量,而是要从根本上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竭,减少由线性经济引起的环境退化。

二、浙江医药产业现状
1、缺乏合理的医药产业经济发展数理测量方式
传统的“单程式消耗型经济”采用的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方向经济活动流程,这是一种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线性经济。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有限的资源被大量开采,造成资源的迅速枯竭;产品数量的增多及功能更新速度的加快,使人们对某一产品的使用周期在逐渐缩短,造成废物
产生数量及速度加快;大量的废物排放,增加了废物治理的负担,在治理过程中,不仅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而且废物治理还会消耗更多的资源。

在传统的医药生产过程中,企业以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把关注的重点都放在了如何生产更多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如何使产品的功能更为强大上,甚至导致有些产品由于具备了使用方面的功能而缩短了使用寿命等。

上述这些做法从未考虑过由于产品数量增加及功能增强而引起的资源消耗量加快、废物排放量增多等带来的一些潜在问题。

2、培训体系不完善
部分医药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构,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并制订出科学的培训计划,对所需人才只使用、不培养已成为普遍的现象。

首先,培训资金落实难。

部分医药企业在员工培训上资金投入较少,具体原因有两个方面:意识培训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任何短期的培训并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部分医药企业员工的高流动性使培训的收益没有保证。

其次,培训内容形式单一。

部分医药企业的培训主要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很多有条件的培训也仅仅停留在灌输式的教学上,培训课程缺乏针对性,重理论轻实践,与企业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三、基于组织生态学的浙江医药产业发展对策
1、对基于组织生态学的浙江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数理测量
由于循环经济引起的实践开支通常比耦合任务块最初的持续时间要短。

因此,规划人员必须基于个人的经验去评定一个系数?琢(0<?琢≤1)来预测处理医药产业经济活动需要的时间,不同的经济活动需要不同的?琢值。

由循环经济引起的整个计划的消耗能通过用公式(1)—(5)以及随后展示的甘特图来计算。

T■■=?琢■×T■ (1)
式(1)中,T■■为医药产业经济活动第一次处理的持续时间;?琢■为比率系数,由计划人员给出;T■为耦合任务块的初始时间。

类似的,医药产业经济活动第j次处理的持续时间为:
T■■=?琢■×T■ (2)
医药产业经济活动N次处理的总时间为:
T■■=■T■■=T■■?琢■ (3)
对于p项任务模块中的第k项任务,医药产业经济活动第一次处理时间公式如下:
t■=T■+?琢■■t■,1≤k≤p (4)
式(4)中,t■为第K项任务医药产业经济活动第一次处理的时间;T■为任务模块的持续时间;?琢■为比率系数,由规划人员给出;t■为第q项任务的持续时间。

对于医药产业经济活动中第k项任务的第n次处理时间为:
t■=T■■+?琢■■t■,1≤k≤p (5)
式(5)中,T■■为n-1次医药产业经济活动的总时间。

为了基于设计结构矩阵寻找计划的“关键路径”,最优决策运算法采用了一个和知识工程学中的连锁倒退法类似的方法。

所有在寻找到的关键路径中的任务都要求被修正/减少以确保浙江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浙江医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降耗减排的意识
(1)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水平。

实行标准化操作,减少能耗、物耗、渣量,提高收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实现以合理配比工艺为主、以废弃物产品化为辅的合理生产结构。

(2)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废弃物的再资源化,重点解决医药生产中废弃物升值利用与再资源化的问题。

如丙酸氯倍他索工艺革新,既降低生产成本,又减少废水排放量。

原丙酸氯倍他索工艺中使用了大量的有机溶剂,采用清洁生产新工艺后,环酯、水解、磺化、氯化反应实现了“一窝炒”,并去
除了部分溶剂,调整了原材料配比,使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大幅度降低,生产周期明显缩短,操作工人的劳动保护得到改善,“三废”产生量也明显减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浙江医药产业应当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
(1)能源的有效利用。

在医药企业生产中,对于能量要梯级有效地利用,不仅包括对每个生产工序内能量的有效利用,还包括各工序之间的能量交换,即将一个工序多余的能量作为另一个工序的能量来使用,能源的循环利用可以从源头削减一次能源的消耗。

(2)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在企业生产中,水源要在工序内部、工序之间、企业之间多级循环运用,以实现水资源消耗的减量化。

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工艺,使各类冷却水经过冷却和简单处理后可循环使用,进一步降低吨产品新水量;采取不用水或少用水的工艺及大型设备,做到源头用水减量化;采用先进水处理技术和工艺,对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及其他排水进行有效处理,使企业废水资源化,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

4、浙江医药产业应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浙江医药企业应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见图1),将原料管理、产品管理、能源管理、环保监管以及各类废弃物
产生、利用等信息全部纳入医药企业的信息管理体系,按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相关要求,对生产全过程的能耗、物耗、污染物生产和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统计和监控,确保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浙江医药企业应利用各种可能的形式加强与外部的信息沟通。

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理,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浙江医药企业可以通过浙江医药行业协会、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报告、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

5、浙江医药产业应加强人员培训
为适应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规划的需要,企业需制定能源、环保、信息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各类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训计划,对企业领导层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观念上的培训,对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方法论的培训,对企业内各相关部门清洁生产审核员进行技能培训。

具体要点如下。

(1)作业标准。

建立完善的作业标准,使每位员工都知道应遵循的行为要求,用作考核评价职工行为的依据。

建立作业标准有利于浙江医药企业处理业务规范化、标准化,有助于提高职工技能。

(2)培训计划。

制定职工培训计划,按职工的工作岗位说明和程序手册进行定期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质,保证各级人员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

(3)考核奖惩。

企业应定期对职工业绩进行考核。

对工作勤奋、业绩突出的职工予以表彰和晋升;对不称职的职工应及时调整其工作岗位;对玩忽职守,甚至造成企业损失的职工予以批评、降级甚至解聘的处理。

(注:基金项目: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软科学研究项目“浙江医药产业发展与创新对策研究”(批准号:KX13C-19),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__B044),20__年度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社会组织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研究”(ZMYB20__09),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预研项目“虚拟人力资源理论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TMYY1207)。


[1] 邓南圣、吴峰: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__.
[2] 张雪荣:制药企业资源回收与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__.
[3] 劳爱乐、耿勇: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__.
[4] 张凯、崔兆杰:清洁生产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__.
[5] 赵玉明:清洁生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__.
[6] 周伟国:能源工程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__.
(责任编辑:刘冰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