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3d107833a45177232f60a290.png)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武汉市水务局二零零四年三月一、综述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属于平水偏丰年份。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46.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12.45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9.39亿m3,水资源总量49.50亿m3。
全市过境水量7486亿m3,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7387亿m3。
全市总供水量41.6309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21.4908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11.7300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4.9933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1.1177亿m3,林牧渔用水量2.2991亿m3。
长江、汉江及举水、倒水、滠水、金水、通顺河等河流水质在武汉市境内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大中型水库、集中式供水水源地、远城区自来水厂取水口水质较好,湖泊水质趋于稳定,但呈富营养化状态。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
全市年降水量在1200~1600mm之间,降水量四周高,中间低。
江夏区年降水量1300~1500mm,新洲区年降水量1200~1600mm,黄陂区、蔡甸区、汉南区年降水量1200~1400mm,东西湖区年降水量1300~1400mm,中心城区年降水量1200~1300mm,全市降水量最多的是新洲区少潭河站,年降水量1623.1mm,最少的是黄陂区黄陂站,年降水量1203.8mm。
全市汛期4~9月平均降水量894.5mm,占全年降水量的66.0%。
枯水期1~3月、10~12月降水量460.5mm,占全年降水量的34.0%。
连续4个月最大降水为4~7月,降水量808.8mm,占全年降水量的59.7%。
降水量最大月份为7月,月降水量283.2mm,12月份降水量最少,月降水量23.2mm,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12.2倍。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075c843383c4bb4cf7ecd1f6.png)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
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
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
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
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
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
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
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水资源公报2003-2010](https://img.taocdn.com/s3/m/6f734b4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63.png)
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2年和常年值比较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3年和常年值比较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4年常年值比较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5年常年值比较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6年常年值比较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7年和常年值比较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3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8年常年值比较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9年常年值比较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
2003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0be7f68371fe910ef12df894.png)
2003年水资源公报概述江苏省总计算面积10.2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6.4万km2,长江流域面积约1.9万km2,太湖流域面积1.9万km2。
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属于丰水年。
全省水资源总量619.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8.3亿m3,重复计算量19.0亿m3。
全省总供水量421.5亿m3,总用水量421.5亿m3,总耗水量207.4亿m3,占总用水量的49%(即耗水率)。
河湖库水质比上年略有恶化。
2003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569m3,万元gdp用水量为330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399m3,一般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94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51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80升/日。
一、降水量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比上年偏大37%,在1956至2003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2位,属于丰水年。
【时空分布】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沂沭泗区刘老涧闸的1767.3mm,最小为太湖流域陈墓站的761.1mm,前者为后者的2.3倍。
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大40.6%,长江流域偏大18.4%,太湖流域偏小6.6%。
年内降雨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8%。
【梅雨】淮河以南地区6月21日入梅,7月12日出梅,梅期长22天,较常年梅期长1天,梅雨量较常年明显增多。
梅雨期全省累计面平均降雨量403mm,为常年的1.7倍,沿江苏南地区和江淮之间梅雨量分别为383 mm和473 mm,分别为常年梅雨量的1.6、2.1倍;淮北地区降雨量355mm,为常年的2倍。
二、水资源量(一)地表水资源量2003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490.3mm,比上年偏多134%,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偏大89%,在1956-2003年系列中排第3位。
中国2003-大坝统计
![中国2003-大坝统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b42c83dd88d0d233d46a73.png)
招涞河 黄河 鸭绿江 苏帕河 大溪河 长江支流 新安江 新丰江 黄河 西洋江
长阳 三门峡 宽甸县 龙陵县 南川 文县 建德市 河源 偏关 田林县 开县
资水 分水江 茅坪溪 黄泥河 大砂河 思安江ຫໍສະໝຸດ 安化县 临安 宜昌 罗平 焦作市 灵川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钢筋砼面板堆石坝 沥青心墙堆石坝 砼面板堆石坝 砼三心双曲拱坝 砼重力坝 砼面板堆石坝 砌石双曲拱坝 粘土心墙堆石坝 碾压砼三心圆双曲拱坝 爆破堆石坝 砼重力坝 砼面板堆石坝
103 102.5 102.2 102 101 101 101 100 100 100 100 99.8
淇河 大溪 闽江 江山港 花厅河 南盘江 岚河 清水河 公溪河 樱桃园沟
134 133 133 132.5 132 132 132 131 130 130 129.5 129 128 128 126 126 125 124.4 124 123 122.5 122 121.81 120.87 120 120 118 117 115 115 114.6 114.46 114
2000 2006 1967 1973 1956 1964 1997 2001 1984 2000 1985 1995 1997 2002 1995 2000 2001 2006 1996 2002 2000 2003 1958 1979 1978 1995 1966 1970 2003 2006 2001 2006 1978 1995 1997 2001 1996 2001
鹤壁 云和县 闽清 江山市 上饶市 泸西 安康 南丹 黔阳 泰安
水口 白水坑 下会坑 云鹏 蔺河口 塘仙 玉龙岩
108 泰安抽水蓄能上库 2001 2005
2003年贵阳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贵阳市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2fb07a264b73f242336c5fde.png)
一、综述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东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龙里县、福泉市、瓮安县;南靠惠水县、长顺县;西连安顺市的平坝县、毕节地区的织金县、黔西县;北与毕节地区的金沙县及遵义市的遵义县接壤。
地处东经106O07′~107O17′,北纬26O11′~27O22′。
辖区包括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南明区、云岩区、小河区、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国土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分区面积见示意图)。
贵阳市河流水系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的思南以上和珠江流域的红柳江水系的红水河三级区,分水岭为花溪区的旧盘、掌克至桐木岭、孟关上板一线。
分水岭以北及花溪的高坡东部属长江流域,面积756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4.2%;以南属珠江流域,面积468.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8%。
2003年贵阳市总人口为34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88.8万人。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0.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55.33亿元,现有农业耕地面积146.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7.19万亩,农田实灌面积54.26万亩,粮食产量达到56.35万吨。
表1 贵阳市2003社会经济指标概况2003年贵阳市年平均降水量为933.7毫米,比多年平均值1095.7毫米偏少14.8%,比上一年减少21%。
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
2003年水资源总量为42.4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45.15亿立方米偏少6.1%,无较大汛情。
全市2003年大中型水库年末总蓄水量为184669万立方米。
水质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河段和部分工矿企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尤以南明河干流最为严重,甲秀楼、团坡桥、下坝断面年综合水质类别劣Ⅴ类水质标准,部分指标较上年明显降低。
洛旺河水质为Ⅳ类、鸭池河水质为Ⅱ类。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及分布状况贵阳市2003年年平均降水量933.7毫米,比多年平均值1095.7毫米偏少14.8%,比上一年减少21%。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2003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3年水利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2c843a5627284b73f24250dd.png)
2003年水利统计公报2003年水利建设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各项水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中央水利基建落实计划投资356.15亿元,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在投资安排上,进一步优化结构,突出重点。
防汛抗旱、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等各项工作取得很大成绩。
对淮河洪水进行科学防控和有效的社会管理,使我国防洪救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不失时机地进行调水调沙,是黄河综合治理与管理的有益创新;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成效显著,积累了宝贵经验;长江三峡工程二期三大建设目标全部实现,三峡工程建设进入边建设边收益的新阶段;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一期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工程正式开始全面建设;成功进行一系列调水、补水工作,为缓解城市用水严重困难、修复生态做出了新的贡献;一批重要水利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为水利发展与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水利基本建设2003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规模为813.7亿元,较上年增加26.7亿元。
其中,防洪工程投资为401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为255亿元,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为51亿元,水电及其它专项投资为106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9%、32%、6%和13%。
中央水利基建投资共安排656.2亿元,较上年增加83.1亿元。
其中当年中央投资327.3亿元,地方配套328.9亿元。
在2003年中央投资计划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0.2亿元,占24.5%;国债专项资金231.1亿元,占70.6%;水利建设基金11亿元,占3.4%;利用外资4.9亿元,占1.5%。
2003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计划继续调整结构。
防洪工程建设仍是水利计划投资的重点领域,但在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总量增加的情况下,与上年相比,防洪工程建设投资的规模减少 6.8%,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增加11%,水保及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增加54%,水电等专项投资增加39%。
2003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项目5196个,其中,中央投资项目4051个。
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
![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https://img.taocdn.com/s3/m/4f24190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7.png)
综述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
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
2003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1210mm,折合降水总量3995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4成多。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1287mm,折合降水总量3463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近5成,属丰水年份;山东半岛2003年平均降水深872mm,折合降水总量532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近3成,属偏丰年份。
2003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1521亿m3,水资源总量1852亿m3。
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1401亿m3,水资源总量1695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618亿m3,入江水量659亿m3。
经对270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3年末蓄水总量197亿m3,比上年末增加68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68亿m3,比上年末增加55亿m3。
2003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477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56.1%,地下水占32.3%,跨流域调水(引江、引黄)占11.4%,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2%。
全片总用水量477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57.9%,林牧渔畜占8.6%,工业用水20.1%,生活用水占10.7%,城镇公共用水占1.7%,生态环境用水占1.0%。
全片用水消耗量303亿m3,占总用水量的64%。
人均年用水量234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12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124m3。
据对216个城镇1058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3年主要城镇入河废污水量50亿t,入河COD量141万t。
2003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7a078c31eefdc8d376ee3222.png)
2003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3年,湖北省平均降水深1232.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291.2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大4.4%。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205.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12.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234.1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占有2072立方米,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4立方米。
全省降水分布总趋势为南多北少,除十堰市中部、襄樊市北部、宜昌荆门荆州结合部降水量小于900毫米,恩施、黄冈局部降水量大于1800毫米以外,其余地区降水量变化一般在900-1700毫米间。
2003年,全省总供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96.6%,地下水源占2.8%,其它水源占0.6%;全省总用水量245.1亿立方米,按老口径统计,其中农业用水占57%,工业用水占31.5%,生活用水占有11.5%;按新口径统计,其中生产用水占90%,生活用水占9.99%,生态用水占0.01%。
全省用水消耗量116.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7.6%。
全省人均用水量411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442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4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349立方米。
2003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2亿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占17.9%,第二产业污水占77.1%,第三产业污水占5%;对全省6514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I类水质河长占9.1%,И类水质河长占24.3%,Ш类水质河长占45.2%,超标(超Ш类)水质河长占21.4%;评价的20个湖泊中,超标(超Ш类)水库座数占4.2%;评价的7个省界水体水质监测断面,超标(超Ш类)断面个数占28.6%。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3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或持平,全省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4.4%,属偏丰年份。
降水地区分布总趋势为由南向北,由东北、东南、西南向腹地平原湖区递减。
除十堰市中部、襄樊市北部、宜昌荆门荆州结合部降水量小于900毫米,恩施、黄冈局部降水量大于1800毫米以外,其余地区降水量变化一般在900-1700毫米之间。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3d107833a45177232f60a290.png)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武汉市水务局二零零四年三月一、综述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属于平水偏丰年份。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46.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12.45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9.39亿m3,水资源总量49.50亿m3。
全市过境水量7486亿m3,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7387亿m3。
全市总供水量41.6309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21.4908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11.7300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4.9933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1.1177亿m3,林牧渔用水量2.2991亿m3。
长江、汉江及举水、倒水、滠水、金水、通顺河等河流水质在武汉市境内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大中型水库、集中式供水水源地、远城区自来水厂取水口水质较好,湖泊水质趋于稳定,但呈富营养化状态。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
全市年降水量在1200~1600mm之间,降水量四周高,中间低。
江夏区年降水量1300~1500mm,新洲区年降水量1200~1600mm,黄陂区、蔡甸区、汉南区年降水量1200~1400mm,东西湖区年降水量1300~1400mm,中心城区年降水量1200~1300mm,全市降水量最多的是新洲区少潭河站,年降水量1623.1mm,最少的是黄陂区黄陂站,年降水量1203.8mm。
全市汛期4~9月平均降水量894.5mm,占全年降水量的66.0%。
枯水期1~3月、10~12月降水量460.5mm,占全年降水量的34.0%。
连续4个月最大降水为4~7月,降水量808.8mm,占全年降水量的59.7%。
降水量最大月份为7月,月降水量283.2mm,12月份降水量最少,月降水量23.2mm,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12.2倍。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ebfde814a8114431b80dd805.png)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4-0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3年,各级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积极实践新的治水思路,水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面对淮河流域大洪水,实施科学调度和有效的社会管理,使防洪救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面对全国大范围春旱和江南、华南严重夏伏旱,采取多种抗旱措施,基本保障了城乡生活和生产用水。
各项水利建设进展顺利,三峡工程实现了水库初期蓄水、永久船闸试航成功、首批机组并网发电的三大目标,南水北调各项前期工作深入开展,新一轮治淮拉开序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初见成效,张掖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水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节约和保护继续得到加强,黄河实现连续4年不断流,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黑河分水圆满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三年分水目标,北京跨省市调水补水、引黄济津、引江济太、南四湖补水、扎龙湿地补水等一系列调水、补水工作,缓解了城市用水紧缺状况,为生态修复做出贡献。
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淤地坝建设、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启动。
水利事业取得的成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水资源量2003年,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
全国面平均降水量63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60416亿立方米,比常年减少0.7%。
北方六个水资源一级区(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多14.8%(其中淮河区多44.4%),南方四个水资源一级区(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少8.2%(其中东南诸河区少28.2%)。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多的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比常年偏少的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福建、上海、浙江、北京、江西。
2003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f432d112de80d4d8d15a4f77.png)
2003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综述为了满足流域规划和水资源管理的需要,按国家颁定的水资源分区进行水资源计算。
本市分属北三河山区,面积727平方公里;北四河下游平原,面积6059.2平方公里;大清河淀东平原5133.5平方公里,全市总面积11919.7平方公里。
2003年我市降水为平水年,年平均降水量586.0毫米,比上年度增加61.80%,比多年平均值增加1.93%。
2003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0.6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1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32.43%;地下水资源量4.8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30.62%;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4.45亿立方米。
2003年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8.5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18亿立方米。
全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普遍上升。
2003年全市总供用水量20.5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57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3.37亿立方米,包含引滦水量4.50亿立方米,引黄水量1.59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7.14亿立方米;海水淡化量0.02亿立方米。
按用水项目划分,生产用水量17.37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2.86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0.30亿立方米。
全市用水消耗量10.94亿立方米,耗水率53%。
2003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5.49亿吨。
2003年对我市供水河道引滦沿线、引黄济津、海河,以及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北京排污河、子牙河、独流减河、南运河等进行水质监测,其各河道监测结果:为城市供水达III类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其他河道污染严重均劣V类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003年为解决天津市用水危机进行了第八次引黄济津。
为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水的利用率,建设节水型城市,实施了《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
按照张立昌同志提出的装扮美化海河、让海河旧貌换新颜的指示,启动了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工程。
河南省2003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3年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b8be0f0852ea551810a687a3.png)
河南省2003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080.4毫米,比上年708.7毫米增加52.5%,比多年均值771.3毫米增加40.1%,属丰水年份。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分别较多年均值增加33.7%、55.0%、42.0%、21.7%。
2003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540.9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多77.9%,比上年度偏多169.4%。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263.03亿米3,扣除重复计算量106.22亿米3,全省水资源总量为697.75亿米3,比上年偏多118.1%,比多年均值偏多72.2%;其中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分别为32.04亿米3、104.99亿米3、449.29亿米3、111.43亿米3。
2003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57.51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17.81亿米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6.47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14.16亿米3;中型水库11.04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3.66亿米3。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上升1.82米,地下水储蓄量增加57.3亿米3。
2003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187.62亿米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73.91亿米3,地下水源113.65亿米3,集雨工程供水0.06亿米3。
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 31.19亿米3,减幅14.3%。
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中,引用入过境水量28.59亿米3,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21.78亿米3,流域间相互调水10.53亿米3。
在地下水利用量中,开采浅层地下水约100亿米3,中深层地下水约14亿米3。
2003年全省总用水量187.62亿米3。
其中农林渔业用水113.35亿米3(农田灌溉105.13亿米3),工业用水39.95亿米3;城乡生活综合用水34.32亿米3(城市生活、环境综合用水14.19亿米3)。
由于本年度6到10月份降水较多,农业用水量较少,与上年比较农田灌溉用水量减少达40亿米3,亩均用水量减少约40米3;工业用水基本与上年持平略有减少;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量较上年增加1.49亿米3。
2003-2011年度用水总量等指标统计(完整版)
![2003-2011年度用水总量等指标统计(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be47cf08a1284ac8504374.png)
73.20 77.4 82.77 85.30 86.39 86.82 209.9 210.4 212.3 215.13 214.0 207.63 223.46 230.27 233.47 93.7 94.3 97.2 99.98 98.0 101.89 100.38 101.45 95.93 146.1 146.9 146.8 144.77 150.0 153.14 152.64 147.47 146.79 25.3 28.0 33.2 35.03 36.7 37.53 30.85 35.20 30.96 75.1 75.5 78.8 84.08 81.5 85.46 84.34 83.40 87.76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庆市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全 国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2003年度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度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f0adfbd73186bceb19e8bb6f.png)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2003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2004年9月前言《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是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发布的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以下简称流域片)水资源状况的综合性年报。
《公报》向社会通报流域片年度来水、用水和水质状况,反映流域片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重要水事活动,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水资源提供指导,同时促进全社会都来关心水、节约水和保护水。
《公报》按照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修改试行稿)》要求编制,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及重要水事等,反映流域片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太湖流域与东南诸河水系相对独立,因此《公报》在内容编排上分别予以描述。
《公报》分区体系统一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定的分区体系,用水量按用户特性分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
《公报》成果是在流域片范围内各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汇总、综合分析及调整编制而成。
《公报》编制工作得到了流域片内各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合作,谨此表示感谢。
目录前言 (1)综述 (1)一、水资源 (2)(一)水资源总量 (2)(二)水资源质量 (6)二、蓄水动态 (9)(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9)(二)太湖蓄水动态 (9)(三)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9)(四)平原区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10)三、供用水量 (10)(一)供水量 (10)(二)用水量 (10)(三)用水消耗量 (11)(四)废污水排放量 (11)四、用水指标 (11)五、重要水事 (12)第二部分东南诸河 (14)一、水资源 (14)(一)水资源总量 (14)(二)水资源质量 (16)二、蓄水动态 (17)三、供用水量 (18)(一)供水量 (18)(二)用水量 (18)(三)用水消耗量 (18)(四)废污水排放量 (19)四、用水指标 (19)五、重要水事 (19)综述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包括江苏省苏南的大部分地区、上海市大陆部分、浙江省绝大部分、福建省(除韩江流域外)、安徽省黄山、宣城的部分地区,总面积24.5万平方公里。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课件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4d7a01fc4ffe473368ab40.png)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4-0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3年,各级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积极实践新的治水思路,水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面对淮河流域大洪水,实施科学调度和有效的社会管理,使防洪救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面对全国大范围春旱和江南、华南严重夏伏旱,采取多种抗旱措施,基本保障了城乡生活和生产用水。
各项水利建设进展顺利,三峡工程实现了水库初期蓄水、永久船闸试航成功、首批机组并网发电的三大目标,南水北调各项前期工作深入开展,新一轮治淮拉开序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初见成效,张掖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水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节约和保护继续得到加强,黄河实现连续4年不断流,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黑河分水圆满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三年分水目标,北京跨省市调水补水、引黄济津、引江济太、南四湖补水、扎龙湿地补水等一系列调水、补水工作,缓解了城市用水紧缺状况,为生态修复做出贡献。
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淤地坝建设、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启动。
水利事业取得的成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水资源量2003年,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
全国面平均降水量63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60416亿立方米,比常年减少0.7%。
北方六个水资源一级区(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多14.8%(其中淮河区多44.4%),南方四个水资源一级区(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少8.2%(其中东南诸河区少28.2%)。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多的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比常年偏少的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福建、上海、浙江、北京、江西。
2003年海河、黄河流域灌溉效率数据表
![2003年海河、黄河流域灌溉效率数据表](https://img.taocdn.com/s3/m/2ecf0757a45177232e60a227.png)
id所属流域代表站点自流灌区提水灌区井灌区平均值1海河流域河北承德0.780.800.930.852海河流域河北唐山0.790.840.930.903海河流域山西大同0.760.850.900.854海河流域河北张家口0.820.890.900.865海河流域北京0.760.800.870.846海河流域河北遵化0.790.840.900.887海河流域山西原平0.750.890.840.818海河流域山西长治0.760.840.870.829海河流域河北保定0.800.880.830.8310海河流域河北石家庄0.810.880.900.8911海河流域河南安阳0.850.890.900.8912海河流域天津0.760.830.880.8013海河流域河北泊头0.760.820.880.8614海河流域山东陵县0.780.860.900.8715海河流域山东惠民0.800.860.900.8616黄河流域青海同德0.700.780.930.7117黄河流域青海西宁0.700.780.850.7518黄河流域甘肃临夏0.760.880.850.8119黄河流域甘肃靖远0.790.880.910.8320黄河流域宁夏中宁0.710.780.850.7221黄河流域宁夏银川0.750.830.900.7622黄河流域内蒙包头0.760.800.850.7823黄河流域内蒙鄂托克0.710.800.850.7924黄河流域陕西榆林0.860.870.850.8625黄河流域山西离石0.790.860.930.8026黄河流域甘肃平凉0.780.830.880.8227黄河流域陕西宝鸡0.860.870.850.8628黄河流域山西介休0.790.880.870.8629黄河流域陕西西安0.860.870.850.8630黄河流域山西阳城0.760.850.930.8631黄河流域河南孟津0.790.860.920.8532黄河流域河南濮阳0.770.940.850.8433黄河流域山东泰安0.820.860.900.87。
2003年江西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江西省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7d265ef5102de2bd96058829.png)
2003年江西省水资源公报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2003年总人口数为4254.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61.43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2640.01亿元;工业增加值849亿元;农田实灌面积2622.07万亩;粮食总产量1412.42万t。
2003年江西省年平均降水量1308.8mm,自产地表水资源量1345.51亿m3,地下水资源量339.86亿m3,总水资源量1362.68亿m 3,大中型水库249座,年末总蓄水变量-52.02亿m3。
总供水量与总用水量相等为172.5亿m3。
总耗水量94.38亿m3。
2003年江西省人均用水量为405m3,万元GDP用水量653 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58m3(由于2003年为伏旱、秋旱、连冬旱的典型年,晚稻受灾面积达2/3以上,水田用水按早、晚稻分别计算),城镇人均生活用水为每人每日178L,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人每日72 L,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550 m3(含火电),不含火电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357m3。
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12%,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7%。
江西省地表水质:宜昌至湖口,与上年同期相比,水质基本相同;洞庭湖水系,与上年同期相比,水质基本相同;鄱阳湖水系,与上年同期相比,抚河、信江、饶河水质有所下降,赣江、修水、博阳河水质略有好转;东江水系,与上年同期相比,水质有所下降;湖口以下干流,与上年同期相比,水质基本相同。
一、水资源量1、降水量江西省2003年年平均降水量1308.8mm,折合降水总量2185.00亿m3,比2002年减少35.1%,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减少20.1%,属枯水年份(P=90%)。
年降水量与上年相比各行政区均为减少,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减少分别为46.6%、49.1%、45.8%。
与多年平均比较,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减少达30%以上。
流域分区与上年比较各流域分区均减少20%以上,而钱塘江减少达41.7%,与多年平均比较,鄱阳湖水系、东江、北江、韩江及粤东诸河、钱塘江均减少20%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水利统计公报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2003年水利建设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各项水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中央水利基建落实计划投资356.15亿元,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在投资安排上,进一步优化结构,突出重点。
防汛抗旱、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等各项工作取得很大成绩。
对淮河洪水进行科学防控和有效的社会管理,使我国防洪救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不失时机地进行调水调沙,是黄河综合治理与管理的有益创新;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成效显著,积累了宝贵经验;长江三峡工程二期三大建设目标全部实现,三峡工程建设进入边建设边收益的新阶段;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一期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工程正式开始全面建设;成功进行一系列调水、补水工作,为缓解城市用水严重困难、修复生态做出了新的贡献;一批重要水利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为水利发展与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水利基本建设2003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规模为813.7亿元,较上年增加26.7亿元。
其中,防洪工程投资为401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为255亿元,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为51亿元,水电及其它专项投资为106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9%、32%、6%和13%。
中央水利基建投资共安排656.2亿元,较上年增加83.1亿元。
其中当年中央投资327.3亿元,地方配套328.9亿元。
在2003年中央投资计划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0.2亿元,占24.5%;国债专项资金231.1亿元,占70.6%;水利建设基金11亿元,占3.4%;利用外资4.9亿元,占1.5%。
2003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计划继续调整结构。
防洪工程建设仍是水利计划投资的重点领域,但在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总量增加的情况下,与上年相比,防洪工程建设投资的规模减少6.8%,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增加11%,水保及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增加54%,水电等专项投资增加39%。
2003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项目5196个,其中,中央投资项目4051个。
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65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项目在建规模为4514亿元。
当年新开工项目2834个,新增投资规模203亿元。
由于当年新开工项目的单项平均投资规模较去年有所减少,因此全部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比上年减少348亿元。
2003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43亿元,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567亿元,各类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9亿元,机电设备及各类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35亿元,移民征地补偿等完成投资112亿元。
在全部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60亿元,占48.4%,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36亿元,占31.8%,水保及生态完成投资46亿元,占6.2%,水电开发、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投资完成101.5亿元,占13.7%。
七大江河流域共计完成投资528.7亿元,其它流域完成投资214.6亿元。
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完成投资247.7亿元、236.4亿元和259.2亿元。
东部地区完成投资以地方投资为主,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完成投资以中央投资为主。
西部地区完成投资占全国水利完成投资的比重正逐年提高。
在全部完成投资中,中央属项目完成投资96.5亿元,地方项目完成投资646.9亿元,中央投资,尤其是国债投资主要是通过地方项目来实现其水利投资的效果。
在全部完成投资中,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234亿元,小型及其它项目完成投资509亿元。
各类新建工程完成投资461.2亿元,改扩建工程完成投资267.1亿元,其它建设性质项目完成投资15亿元。
2003年在建水利项目累计新增固定资产1870亿元,当年新增固定资产544亿元,当年完成投资的固定资产形成率为73.4%。
当年完成土方、石方和砼分别为9.41亿立方米、1.46亿立方米和0.27亿立方米。
2003年防洪工程完成投资360亿元,其中大江大河堤防工程建设完成投资92.2亿元,重点实施了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堤防工程建设,新增及加固堤防长度2693公里,长江中下游干堤加固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在建各类枢纽工程40座,完成建设投资61亿元。
宁夏沙坡头、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淮河临淮岗等江河控制性骨干枢纽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均按计划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其中,沙坡头主体工程基本完建,并顺利实现二期截流目标;临淮岗提前一年实现淮河截流;江垭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投产。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实现全线通水。
治太骨干工程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2003年在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927座,完成投资71.3亿元,有372座全部或大部分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及2003年淮河流域大水后各项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治淮骨干19项工程计划总投资447亿元,已累计安排投资21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2亿元。
各项灾后重建项目计划总投资46.79亿元用于移民迁建和应急工程建设,年底累计安排中央和地方投资45.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5亿元。
淮河流域已成为继长江、松花江、嫩江防洪工程后防洪工程建设的战略重点。
2003年全国水资源工程建设共安排中央投资78.2亿元,主要用于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大型灌区建设和重点水源工程等。
2003年新建或改扩建各类灌溉工程1122个,主要进行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共实施人畜饮水工程项目658个,可解决1245万人的饮水问题。
南水北调以及大伙房输水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正抓紧进行。
当年共计新增库容5.83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9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8万亩,新增供水能力871万吨每日。
2003年进一步加快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共安排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中央投资39亿元,并启动了东北黑土地、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和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建设工程。
塔河、黑河治理及环首都水资源工程规划实施步伐加快。
水利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建设质量继续提高。
2003年对重点在建项目加大了稽察力度。
水利部与有关部门联合颁发了《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国家计委、水利部等7部门令第30号)、《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8部门令第2号)等规章制度。
水利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工程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防洪、抗旱2003年,全国水利工程设施抗御洪涝旱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国已累计建成各类水库85153座,水库总库容达5658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53座,总库容4278亿立方米。
累计建成江河堤防长达27.8万公里,保护人口5.13亿人,保护耕地6.58亿亩。
按照各江河流域防洪规划要求,全国已累计达标堤防8.8万公里,其中一、二级堤防达标2.28万公里。
2003年降水与常年相比,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大部、松花江干流和嫩江流域、新疆、西藏、内蒙古大部偏多;珠江流域、江南中南部、西南南部、海河和辽河流域、吉林大部和黑龙江东部偏少。
6月下旬至7月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黄河中游干流局部河段发生历史最大洪水,黄河主要支流渭河、长江主要支流汉江发生罕见的秋汛,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大洪水。
据统计,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累计受灾面积3.1亿亩,成灾面积2亿亩,受灾人口2.2亿人,因灾死亡1551人,倒塌房屋24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300亿元。
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等省受灾较重。
2003年的洪涝灾害损失除死亡人口和倒塌房屋两项指标低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平均水平外,其余指标均高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平均水平。
2003年旱情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其中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河以北地区,以东北地区最为严重。
夏伏旱主要发生在江南大部、东南沿海及西南局部地区,以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四省最为严重。
全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3.73亿亩,其中成灾2.17亿亩,绝收4470万亩,因旱损失粮食3080万吨,工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63亿元。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2003年下拨用于防汛抗旱的水利建设基金和特大防汛抗旱经费18亿元,其中防汛经费13亿元,特大抗旱经费4.91亿元。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应对突出事件的能力,精心组织、科学调度,经过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最大限度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夺取了防汛抗旱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
三、农村水利2003年,国家继续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服务。
截止2003年底,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38亿亩;万亩以上灌区达到5729处,有效灌溉面积3.8亿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281处,有效灌溉面积2.02亿亩。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稳步推进,全国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298亿元,完成土石方51.8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83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8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7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15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156平方公里,修复水毁工程30万处,加固加高堤防12478公里,疏浚河道38769公里,加固大中小型水库、塘坝5024座,增加蓄水能力5.3亿立方米。
水利部出台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大量的小微型农村水利工程发挥最佳效益;出台了《关于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见》,农村饮水工程项目规范化管理继续加强,为指导已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提供了依据。
2003年,全国完成农村饮水解困投资53.6亿元,其中地方投资完成25.6亿元,新增集中供水工程3万处,新增日供水能力150万立方米,使15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
截止2003年底,全国已累计解决2.82亿人的饮水困难。
加大灌区改造和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力度,2003年全国共安排226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开展了200个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启动了全国100个灌溉试验站建设,在全国402个大型灌区中开展了30个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工作。
2003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累计完成渠道防渗1500多公里,改造、加固、配套建筑物8500余座,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5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00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19亿立方米,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5亿公斤。
2003年牧区水利建设扎实推进,编制完成了《全国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继续安排牧区节水示范项目资金5000万元,可使640万亩天然草场生态得以恢复和改善。
四、农村水电及电气化2003年全国农村水电新增水电装机270万千瓦,再创历史新高。
截止2003年底,全国水利系统共建成水电站4.2万座,装机容量达3885万千瓦,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的40.9%,其中农村水电装机3414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