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9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19讲“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讲“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
考点1|“蒸汽”的力量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1.条件
(1)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
(2)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扩大了国内市场。
(3)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动力和政治保障。
2.表现
(1)工厂制得到推广,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2)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3)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4)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4.推广
(1)原因: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
(2)代表:使用通用部件和机床工业的诞生。
(3)影响: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特别提醒]正确理解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1)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珍妮机”最先完成从工具到机器的转变,它推动了与此相关的织布、动力、运输等一系列行业发明和机器使用,从而揭开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2)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它为机器大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把人类社会推进到蒸汽时代,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
二、打造“世界工厂”
1.条件
(1)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
(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三、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历史条件
2.
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
3.成熟标志
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特别提醒]正确区分世界市场的内涵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既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工业革命的影响
史料一
④英国依靠其商品和重炮轰击其他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的大门,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占领大量殖民地,建立起“日不落”的庞大殖民帝国。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⑤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学会读史]
[学会用史]
(1)史料一中三位学者分别是从哪一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评价?并作简要说明。
【提示】角度:帕尔默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梅雪芹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分析了工业革命造成工业化国家普遍严重的环境问题。
杰里·本特利从文化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工业革命提升了市民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
(工业化促进文体活动的广泛推广)。
(2)根据史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对整体世界的影响。
【提示】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亚非拉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
史论归纳
工场、工厂制度和垄断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
这说明殖民帝国的建立( )
A.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B.为“工业帝国”提供市场和资金
C.为“工业帝国”提供劳动力和市场
D.为“工业帝国”提供技术与资金
B[18世纪下半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大帝国,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且广阔的殖民地,刺激了英国市场不断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动力,故B项正确。
]
2.1854年,英国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
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这种现象( ) A.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提高了英国国民的素养
C.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D.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
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的现象有助于加快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故D项正确。
] 3.“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据此说明工业革命后( )
A.社会分工渐趋细化B.平等观念日益加强
C.社会分配日趋合理D.家庭稳定性逐渐提高
B[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前,家庭为生存而组成,说明维系家庭的是经济;工业革命后,维系家庭的纽带是情感,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为劳动妇女提供走出家庭机会,她们拥有和男子平等的经济地位。
工业革命前后维系家庭纽带的变化反映了平等观念日益加强,故B项正确。
]
考点2|走向整体的世界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电气时代的来临
1.条件
(1)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国家政局相对稳定。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3)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概况
(1)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
(3)新兴产业兴起,并带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4)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轻巧识记]数字法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个时代:电气时代。
两个中心:美国和德国。
三个特点: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几个国家同时开始;部分国家交叉进行。
四点成就:电的广泛使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的进步。
五个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电器制造业。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
1.背景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进一步拉大了与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2)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
2.目的: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
3.概况
19世纪末,德、美、日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成为英、法、俄的强大竞争对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4.美国
(1)提出“门罗主义”,成立了“泛美同盟”,控制了拉丁美洲。
(2)提出“海权论”,发动美西战争,确立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3)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的构想,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
1.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3.表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1)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2)促进了各地区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
(3)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5)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导致19世纪末的国际关系日趋复杂。
[易混辨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一在欧美近(现)代化的初期,①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需求,给予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很大的推动力,从而引发了科技革命。
此后,科学技术开始以巨大的生产力转化功能回馈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史料二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
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
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
②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韦尔奇《美国创新史》史料三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③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学会读史]
[学会用史]
(1)史料一阐述了欧美近(现)代化历程的哪一主要特点?
【提示】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发展推动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并促使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提示】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
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的产生。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提示】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
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
史论归纳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工业革命的浪潮同时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出现,其规模更大,发展也比较迅速。
(3)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在推动生产力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4)后起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蒸汽和电力作为19世纪两种主要动力,成为两次工业革命标志性产物,它们( ) A.都源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B.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都是科学家反复实验的结果
D.都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跨越性发展
D[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没有实现科学理论的突破,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源于工匠实践经验,没有科学家反复实验,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出现,都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跨越性发展,故D项正确。
]
5.沃尔特·李普曼说:“人们已经发明了做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做出发现的方法。
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
”这种现象体现了( ) A.科学的重要性显著增强
B.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C .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步
D .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A [根据材料中掌握方法并有系统、渐增的,故A 项正确;在第一工业革命中呈现的特点是技术工人凭借经验发明创造,在第二工业革命中强调的科学技术引导发明创造,故
B 项错误;材料更强调科技对发明(工业革命)的重要性,故
C 项错误;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断章取义,与主旨不符,故
D 项错误。
]
6.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禁止垄断的行为;1914年又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为“谢尔曼法”的修订法案,旨在针对地方上的价格歧视,及更进一步打击贸易限制。
这些法案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
A .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体制
B .保障美国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C .防止企业之间进行盲目竞争
D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经济干预
A [首先通过时间“1890年”判定此时美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然后结合“禁止”“限制”推理出反对对自由经济的干预,故A 项正确;美国国会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故
B 项错误;防止企业之间进行盲目竞争不是材料主旨,故
C 项错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经济干预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故
D 项错误。
]
主题一 技术革新与产业重组——两次工业革命 [主题立意]
我们立足于以“大历史”的眼光审视历史,重视从现实追溯历史及以历史联系现实,依据这一视角审视两次工业革命,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工业革命为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基础,两次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改变了世界格局。
[知识交汇]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主题二使世界连为一个整体——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主题立意]
世界市场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既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
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资本主义列强用军事和经济的双重暴力,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
世界走向整体的趋势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与冲突。
[知识交汇]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阶段特征
2.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评价
(1)奴役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控制着这些国家、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2)改造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旧思想、旧制度不断受到冲击,整个世界进一步资本主义化。
(3)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展的时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故选A项。
B项“化学工业”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排除。
C项与工业革命时期农业也获得快速发展矛盾,排除。
D项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整体进步矛盾,故排除。
] 2.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铁路与统一国内市场的关系。
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世纪60年代美国不同地区铁路轨距不同,全国没有实行统一的标准轨距。
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故A项符合题意。
没有其他行业和部门作比较,无法判断出铁路部门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地位,排除B项。
这种情况与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无关,排除C项。
材料也没有体现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排除D项。
] 3.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史实准确解读表格信息。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欧美大多数国家正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
这一时期,
以英、美、德、法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但其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却不断降低,这说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也在不断发展,故选B项。
表中只是给出英、美、法、德四国的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没有其他国家的相关信息,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
D项表述正确但是无法从表中得出,故排除。
] 4.A[19世纪初,英国已开始工业革命,妇女和女孩们从繁重的手工纺车的辛苦劳动中解放出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使手织机也多半被闲置,材料只说明纺车被弃置,不能得出妇女被解放的结论,故A项正确,B项不正确。
材料未体现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两项。
]
演练仿真模拟明确高考趋向
1.(2017·晋中质检)1789年,英国大约生产1000万吨煤,而法国仅生产70万吨煤。
当时有位诗人已意识到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他写道:英国是个完美的世界!它还拥有东印度群岛!修正你们的地图吧!新的城堡是秘鲁。
这反映出( ) A.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实力的增强
B.英国掠夺海外资源满足工业革命需求
C.该诗人对英国煤炭产能的自豪
D.法国大革命减缓了其工业革命的进程
A[根据材料“1789年”,英国当时已经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它还拥有东印度群岛”表明,英国实力在持续增长,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故A项正确。
]
2.下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论出( )
A.
B.19世纪早期的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A[根据1800-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可知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收入情况,不能推断出贫富差距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虽提到修建铁路,但只能说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无法直接得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故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信息,故D项错误。
]
3.(2017·淄博模拟)有学者认为,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
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习惯、消费结构和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这一观点( ) A.肯定了习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认为生产力发展改变社会习俗
C.认为生产关系发展改变社会习俗
D.适切评价了习俗的社会作用
A[根据材料“……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更改变了……改变了……”可知A项正确;B、C两项的观点虽正确但与材料中突出习俗的作用不相吻合,排除;从材料中不难看出,D项过度地夸大了习俗的作用,排除。
] 4.有学者指出,在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立的托拉斯中,有316家托拉斯控制了美国制造业资本的40%以上。
其中有78家大公司控制着各部门产量的50%以上,有26家控制80%以上。
材料表明托拉斯( )
A.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结果
B.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C.使自由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D.已控制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A[由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托拉斯控制着美国大量的资本和生产,是垄断组织的一种,故A项正确。
]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这表明( ) A.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
B.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
C.交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的关键
D.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
D[从“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可知,世界联系不断加强,反映出世界市场形成把工业文明的成果推广到世界各地,故D项正确。
] 6.1846年废除《谷物法》之后,英国坚定不移地奉行自由贸易。
蒸汽动力引起了海运和陆运的革命,1869年苏伊士运河和1914年巴拿马运河相继开通,极大地推动了洲际贸易。
据经济利益关系推论,1914年以前的世界贸易和国外投资主要是在( ) A.资本主义国家之间B.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
C.世界各国之间D.亚非拉国家之间
A[根据经济利益关系推论,世界市场形成前后,商品和资本最主要的流通地应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因其经济发展规模和需求最大,故A项正确;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虽有贸易往来,但殖民地主要为宗主国提供原料和市场,其规模比不上资本主义国家,故B 项错误;“世界各国之间”范围太大,没有指向性,显示不出“主要”,故C项错误;“亚非拉国家”都是被掠夺的殖民地,不可能成为世界贸易和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向,故D项错误。
]
运用多种史观审视两次工业革命[史观应用]
[理论阐释]
各种新史观其实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多棱镜,五光十色。
我们运用不同的史观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可以冲破传统历史思维定势,学会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能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把两次工业革命的知识综合化、规律化、系统化。
[运用点拨]
1.从新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牦,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从纵向和横向的视角审视工业革命
从纵向发展来看,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的必然发展。
同时,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革,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从横向发展来看,欧美进行工业革命后,加快了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亚非拉美国家日益贫困,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对接高考)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使用和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气技术的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化进程加快。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