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
15 自相矛盾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给加的字注音。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楚人卖。

鬻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誉楚国人。

陷锋利。

利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回答。

弗用。

应不。

【答案】
一、yù dùn máo wú xiàn fú
二、楚人:楚国人。

鬻: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第二课时
一、说说下列“之”“其”是什么意思。

(1)誉之曰之:
(2)又誉其矛曰其:
(3)吾盾之坚之:
(4)其人弗能应也其:
(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之:
二、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选自《》作者是时期家。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物莫能陷.也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4)其人弗.能应也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译文:
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2)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3)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4)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答案】
一、(1)代指他的盾。

(2)代指他(卖盾又卖矛的人)。

(3)的。

(4)卖盾又卖矛的人(5)的。

二、1.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战国思想韩非子
2.(1)……的人。

(2)穿透。

(3)用。

(4)不。

3.(1)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

(2)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 (1)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对视
有一天,萌萌望着我,突然说:“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


接着,他又问:“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
于是,我望着他说:“在我看你的时候,你的眼睛里也有我。


“你知道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

“知道。

”我说,“你聪明,顽皮,又听话,又不听话,有时又做鬼脸儿……”
“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我。

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但我却由此想到: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

(1)短文中不少句子里用了“眼中”“眼里”“眼睛里”。

这些词语有两种意思:A.就是视觉的眼睛里;B.有“心目中”的意思。

请你联系上下文,给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

________
②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________
③在我看你的时候,你的眼睛里也有我。

________
④你知道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吗?________
⑤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________
⑥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

________
(2)短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母子对话;第二部分写由对话引起的联想,点明中心;第三部分表达作者真诚的希望。

请根据提示,用“//”在原文中划分出来。

(3)作者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

”句中的“这一点”是指________。

(4)读了这篇含义深刻的小散文,我明白了________的道理。

【答案】(1)A;A;A;B;B;B
(2)……他又问我。

//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 …什么样子。

//最后一段。

(3)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4)略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词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2)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此题是按段意划分段落,先对短文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再划分。

(3)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A A A B B B(2)……他又问我。

//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 …什么样子。

//最后一段。

(3)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4)略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一对号座。

(2)此题考查按段意划分段落的能力。

(3)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是中国人
_____①____是中国人,____②_____朝鲜人、苏联人,一到国外,思乡的感情就显得特别强烈。

总爱滔滔不绝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国家。

我就是一个典型。

我常常会兴奋地向被人介绍中国的长城,汉字,我的家乡——上海……
在美国,每节课都有自由活动的时间。

这时,在黑板上写中文字是我最大的乐趣和享受。

我常和陈院琴一道,大摇大摆地走到黑板前写起来。

内容可丰富呢:有古诗,名家,名言,家乡的风景点……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了我爱你——中国几个大字老师很有兴趣地凑过来问我门写的是什么“我爱你——”我很严肃地说:“什么?”老师瞪大了眼睛,显得十分惊奇。

“中国!”老师恍然大悟,紧握我们的手说“好!”
在这里,也会有不友好的事情发生。

几个月前,我们进行了一次地理测验。

快下课了,老师要我们把一张有选择题的纸交上来。

那时,我还不知道英语的“选择题”是怎么说的,以为他说的是地图,______③___我交上了一张地图.。

当我知道交错了后,便去解释。

_____④____,_____⑤____怎么解释,____⑥_____是徒然,他总是摇头,不理睬,____⑦_____在测验卷上给了个“C”。

老师为什么不信任我?为什么不听往往解释?我很气愤,____⑧_____没有发作,只是咬了咬干涩的嘴唇……
打那以后,我每次小测验_____⑨____得满分,大测验也得了“A”。

要知道大测验得“A”是寥寥无几的。

我因为我超过美国人而骄傲。

我感到自豪,感到扬眉吐气!
(选自《激情诵读基本技巧》)
(1)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中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恍然大悟:________
扬眉吐气:________
(3)在第3段中补上标点。

(4)加横线的句子含有________意思。

(5)如果把4到6段合为一段,它是围绕________来叙述的。

(6)课文以“我是中国人”为题,从三个方面写出了作者对中国的热爱,这三方面是:________
【答案】(1)不管……还是…… 所以可是不管都还但都
(2)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抑的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3),“”。

,:“?”
(4)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5)在这里,有好的中也有不友好的事情发生
(6)向别人介绍中国写中国字暗下决心,为中国人争气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关联词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填写。

①②分句前后之间是转折关系。

故选“不管、还是”;③分句前后之间是因果关系。

故选“所以”;④分句与前句之间是转折关系。

故选“可是”。

⑤⑥分句前后之间是条件关系。

故选“不管、都”;⑦分句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

故选“还”;⑧
分句与前句之间是转折关系。

故选“但”。

⑨分句前后之间是条件关系。

故选“都”;(2)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扬眉吐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抑的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3)此体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了“我爱你”——中国几个大字。

老师很有兴趣地凑过来,问:“我门写的是什么?”(4)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加横线的句子含有: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5)概括段意。

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合并层意,归纳段意;如果把4到6段合为一段,它是围绕“在这里,有好的中也有不友好的事情发生”
(6)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课文以“我是中国人”为题,从三个方面写出了作者对中国的热爱,这三方面是:向别人介绍中国;写中国字;暗下决心,为中国人争气。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3)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

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4)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5)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

(6)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课外阅读
种植春天
这是一则日本童话。

从前,有一位国王,性格冷酷。

他国度里所有的地方都盖在厚厚的白雪之下,从来就没有花的芳香和草的翠绿。

他十分渴望春天来到他的国家,但是春天从来都不肯光临。

这时,一位流浪已久的少女,来到了皇宫的门前。

她恳求国王给她一点食物和一个睡觉的地方,她实在太饿太累了。

但是国王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他叫随从把少女赶走了。

[来源:
可怜的少女在肆虐的风雪中走进了森林。

在森林中,她遇到了一位厚道的农夫。

农夫急忙把她扶进屋,让她睡在温暖的火炉边,给她盖上毛毯,然后用仅有的面粉为少女做成了面包和热汤。

当他把面包和汤端到少女面前时,才发现少女已经死了。

农夫把少女埋在了田野里,并把面包和汤放进去,还为她盖上了毛毯。

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其他地方仍旧是白雪皑皑,但是在少女的墓上,竟然开满了五彩斑斓的小花——这里的春天来了!
原来,这个女孩便是春天。

农夫接纳了她,诚待了她,滋润了她,安息了她,于是也便享受了她。

原来,只要付出,一切都会有收获。

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或者多么晚。

原来,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死去,除了一颗冷酷的心。

原来,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静静地等待我们去把她种植、诞生和创造出来,等待我们用爱做中介,把冰凌百丈变成繁花万朵。

也许,这样静静地等待
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春天。

(1)读了这则童话后,对文中的人物都有什么看法,请给每个人写一句简短的评价。

国王:________
少女:________
农夫:________
(2)仔细读文章最后几个自然段,联系文题“种植春天”,想一想,从这则童话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答案】(1)国王:待人冷酷,最终也得不到人间温暖。

;少女:春天的化身,也可以理解为某种希望的代表。

;农夫:善待他人,得到回报。

(2)要乐于助人,善于分享,有一颗善良的心才能使自己的周围被春天环绕。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能力,国王:待人冷酷,最终也得不到人间温暖。

少女:春天的化身,也可以理解为某种希望的代表。

农夫:善待他人,得到回报。

(2)通过国王与农夫对待少女的不同做法以及他们得到的不同结果,我们能够看出爱的力量,有爱就有春天。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能力。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读后感悟能力。

5.课外阅读。

一罐水
100多年前,法国军队侵占了西班牙。

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一个干旱的地区,西班牙人在井里下了毒,不让法国侵略者喝水。

有一小队侵略军在上尉维龙的带领下,到处找水喝。

走了很多路,冲进一个小屋。

屋里有位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冷冷地盯着他们。

士兵要水喝,她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

上尉命令:“搜!”士兵们到处乱翻,找到一罐水,一拥而上,争夺水罐。

上尉命令他们放下。

走过去,看了看满罐的清水,觉得喉咙像火烧似的,恨不得捧起来喝个精光。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倒了一杯,递给妇女说:“请你先喝!”妇女接过杯,看了看怀里的孩子,把水喝光了。

维龙又倒了杯水递给女孩:“你也喝一点!”母亲缓缓接过杯子,亲亲女儿,用西班牙语低声说:“孩子,为了妈妈,喝吧!”女儿也喝了半杯水。

上尉见此,倒了满满一杯,一饮而尽。

士兵们也都喝了。

一罐水很快喝光了。

他们坐下休息,不料一个接一个倒地而死。

妇女和孩子也死了。

原来妇女早已在罐中下了毒。

人们都(纪念怀念钦佩)这母女俩的爱国精神。

西班牙解放后,大家为她们建了一座高高的纪念碑。

(1)根据短文内容理解词语。

一拥而上:________。

一饮而尽:________。

(2)“上尉命令:‘搜!’”表现了侵略者行为________(果断粗暴);西班牙妇女冷冷地盯着他们,说明她对侵略者的________(憎恨冷淡)。

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反映了侵略者的________(狡猾无耻)。

(3)短文中画下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

(4)在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括号里选择适当的词语画上对号,再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________。

【答案】(1)一齐拥上来
;一口气喝光
(2)粗暴
;憎恨
;狡猾
(3)妈妈暗指祖国,表现了母女俩崇高的爱国精神
(4)钦佩;表达了西班牙人民对母女俩的钦佩之情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结合短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拥而上:一齐拥上来。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光。

(2)首先理解词意,区别近义词。

再根据句子的意思确定选项。

“上尉命令:‘搜!’”表现了侵略者行为粗暴;西班牙妇女冷冷地盯着他们,说明她对侵略者的憎恨。

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反映了侵略者的狡猾。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妈妈暗指祖国,表现了母女俩崇高的爱国精神。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们情感的体会。

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人们钦佩;表达了西班牙人民对母女俩的钦佩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根据词语所在具体语境来理解它的含义。

(2)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区别,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句子的意思—一对号入座。

(3)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们情感的体会。

6.
列车上

前两天我坐火车出差,一路看着窗外荒凉的冬日风景,听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实在是无聊透顶。

我想找个同行的旅客,聊聊天,打发时间。


首先把目光落在了对面的小伙子身上,年龄相仿,应该有共同语言。

我正在考虑用什么活来开头,只见那小伙子打开随身带的电脑包,取出笔记本,放在腿上开始上网。

于是耳朵里传来了QQ的提示音,原来人家有人聊天。

③左边是个美女,一直侧脸向窗外看着,虽然咱不贪图什么艳遇,但是如果有一个佳人旅途相伴,聊聊天,也是很不错的。

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清了清嗓子,用尽量绅士一些的语调说:“你好,是不是没来过这里,见你一直在欣赏外面的景色啊?”话音落下,美女却丝毫没有反应。

行细一瞧,人家秀发遮掩的耳朵里耷拉下一条黑线来,原来她在静静地听音乐,把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排斥在外。

④我灰头土脸地苦笑一下,扭头看斜对面的那个大爷。

大爷穿着非常朴素,慈祥的面容。

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大爷似乎觉察到我的目光一直盯着他,马上把手提包抱在怀里,把头埋下去,身子向我相反的方向扭了扭。

我颇为尴尬,使劲咽了一口唾沫,站起身来。


我穿过车厢,走到了两节车厢的接头处。

看见一个中年人在那里抽烟。

我凑过去,掏出一支烟来,赔着笑说:“车厢里禁止抽烟,憋坏了,也过来抽一口。

大哥,借个火。

”中年人犹豫
..了一下,掏出打火机递过来。

我在火车的晃荡中把烟点着,吸了一口,把打火机还给他,说:“谢谢啊,大哥这是去哪?”
⑥中年人把还剩下一大截
.....的烟掐灭,说了声:“你接着抽,我回座位了。



我正呆滞在那里,一个八九岁的阳光男孩出现在眼前,“叔叔,请问您,高大笔直的树就是白杨树吗?”
1.第④段中画线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作者选取了不同的人物交流,却均以失败告终,请你概括下不同人物的反应。

3.本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像第⑤⑥两段中加点的词,请你对它们加以赏析。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1.写出了大爷外表的平易近人,与下文对“我”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反映出现在社会人际交往的冷漠。

2.小伙子:上网聊天;美女:独自听音乐;大爷:扭过身子不理我;中年人:掐灭烟回车厢。

3.“犹豫”写出了中年人对“我”的不信任,内心不是很愿意借“我”打火机,剩下一大截,说明烟还没有吸完,中年人只是不想搭理“我”而熄灭了烟,这样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4.阳光男孩的主动交流与前文其他人的表现形成反差,引发我们对人际交流问题的思考。

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回味与思考的空间。

7.
一棵树,三堂课
查一路
儿时家门前有棵桃树,我最初对事物的认识是从那里开始的。

桃树每年开花结果,诱惑就悬挂在我头顶,很长一段时间,我垂诞三尺地抬头望。

可是一直不敢爬上去。

我家的门前住着一个瘸子,我父亲就拿他来恐吓我,说瘸子就是儿时爬桃树摔的。

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

作为回报,我尝到了自己亲手摘到的桃子。

而且此后没有一次空手而返。

这时,我才明白,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

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

在桃子成熟的季节,父亲让我看管桃树,这是我的口福和我们全家的部分口粮。

看桃的日子,总让我无端地心惊肉跳,天空中向这边飞来一只鸟,路边行人的脚步声,夜晚毫无先兆的一场暴风雨,只要有点儿妹丝马迹,我的心都会为桃树牵挂,为此常常从梦中惊醒。

当有一日,桃树只剩下空空的枝头,我的心充盈而且踏实,不但是我,一家人都感觉轻松又坦荡,夜晚睡觉,一家四口的鼾声,像交响乐中四个声部的重奏。

财富是诱人的,你我家门前那一棵桃树的果实。

只要它还挂在枝上,只要它不定期对他人存在着请意,总会让看管它的人担惊受怕。

而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人感到轻松、踏实。

我曾经尝过那种毛茸茸的青果。

那是一种青涩的溢味,父亲说,等它们长成了,就跟蜜一样甜。

于是,我只好等待。

等着青色一点点褪去,慢慢变成深红。

但是,不经意的某一天,忽然间一夜醒来,一树的桃子不翼而飞。

成熟的果实已被父亲偷偷摘下,连夜挑到镇上,换回了口粮。

我对着桃树哭喊,但已经无济于事了。

未成热的果子是青涩的,可是在等待之中,煮热的鸭子往往也会飞。

在生活中,需要恰当地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垂涎三尺:
窘况: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3.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三堂课”的具体内容,再用文中的三句话分别指出“三堂课”给了作者哪些启发。

“三堂课”的具体内容:
“三堂课”给作者的启发;
4.文中作者从挑树上感悟到的三个启发中,你对哪一个的感触最深?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1.垂涎三尺:形容嘴馋到极点。

窘况:非常困难又无法摆脱的境况。

2.用比喻手法将“鼾声”比喻成交响乐中的声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我们一家四口睡觉的踏实,引出下文自己的感悟。

3.“三堂课”的具体内容:①爬树摘桃。

②看管桃树。

③等待桃子成熟,失去桃子。

“三堂课”给作者的启发:①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

②财富是诱人的……让看管他的人担惊受怕,而简单质朴的生活,使人感到轻松,踏实。

③在生活中需要恰当的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4.略
8.
火车六年不到站
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

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

“你弟弟住院多久了?”
“六年。


“六年?”我震惊。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

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


“知道了。


这样的对活,一晚上至少有五次。

第二天,我问起这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六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他总是趁弟弟睡着的时候,默默地踱到外面抽会儿烟。

他从25岁到现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这个医院。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

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
我惊讶地问:“这里有街吗?”
他兴冲冲地说:“我带你去。


从医院走出来,他兴奋地说,他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

这里是开发区,很荒凉,过了河才有集市。

我们乘船过去,那里只有十几家商铺,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

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

”我们飞快地往回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

他扯开喉咙喊:“开船的呢?”旁边商店的老板说,那人回家吃饭去了,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回来。

他很着急,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

”他不听,开始脱衣服。

我惊呼:“你干吗?”
“我游过去。


“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
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河里。

那可是冬天啊!
街上的人全跑来看热闹:“有人跳河了厖”
我看着河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

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

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两小时后,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

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


“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下的。


弟弟点点头:“那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车?”
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

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六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1.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

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惊呼→脱衣服→向对岸游去→。

2.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第二次对话描写的作用。

3.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B.本文运用了对话、动作等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C.文中的“哥哥”非常善良,富有责任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D.本文通过刻画“哥哥”这个人物,赞美了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

4.你认为“火车六年不到站”这个标题取得好不好?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