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语文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教学案例及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约而不简单
——语文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教学案例及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标准》强调“统一”,颇有深意。

即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或者说,语文的工具性中本来就具有人文性。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交流、传承、积累文化的工具。

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在传承文明、积累文化的过程中显现人文精神,体现人文情怀。

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来促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二者的统一达到最佳状态和最佳效果。

从学生的角度看,应具备什么态度、情感来对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处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个人独特的感悟、体验、理解的关系,如何通过探究活动,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体会语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特征等。

语文教学过程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相互渗透、互促互补的过程。

在统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崇尚真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能力,又不致使语文教学嬗变成“技艺之学”;既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端正价值观。

当前,在语文教学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关爱、宽容、理解、尊重和信任,更加强调知识、能力和学生精神世界的血肉联系,以及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相互沟通。

可以说,在语文学习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简约,但不能简单。

思考一:有效对话——彰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案例]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鸡用小尖嘴啄蛋壳儿。

它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这一句的教学。

教师抓住“啄呀啄呀”“很久”“小小的”等关键词语体会小鸡啄壳的艰难,师生共同创设了一个表演与对话的情境。

孩子们用小手和成小尖嘴,教师双手拢成蛋壳状,于是一场体验小鸡啄壳的艰难过程开始了,孩子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表演中来。

他们投入地“啄”呀“啄”,十分卖力,可“蛋壳”却纹丝不动。

教师一边演,一边引导学生谈谈啄壳的感受:
生1:“我感觉蛋壳好硬。


生2:“我好吃力。


生3:“我觉得自己啄了很久。

”……
看着孩子们面带难色的样子,教师反激道:“算了,这么费劲,你们放弃吧!”
“不!”孩子异口同声。

天真的“小鸡”努力坚持着,终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蛋壳”上被“啄”出了一个小小的洞眼!成功的喜悦在一张张小脸儿上荡漾开去,他们有的欢呼雀跃,有的还做出擦拭汗珠的动作,似乎真的经历了一场生命洗礼似的。

教师趁热打铁引导读书,孩子们一个个小手高举,“我来读”“我能读”“我能读好”,每个孩子都要把自己的体验通过读书表达出来。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这样一个事实,教师通过情境的模拟,以对话的方式,拉近了心理的距离,实现了角色的换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在情境中,师生之间通过有效的对话,很自然地感受到努力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带来的喜悦。

并不需要许多的教导。

案例中,教师没有和学生直接谈论有关态度与价值观的道理,但我们不难感觉到,“靠不懈的努力去取得成功”“用自己的努力换来快乐”这些认识在儿童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语言表达(工具性)与情感交流(人文性)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看似简约的设计,却彰显了语文学习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思考二:学会倾听——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案例]
苏教版第9册《在大海中永生》片断: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教学。

师:多情的浪花,似乎也懂得邓小平爷爷的心,你们看哪——(师引读这一段)
你们听哪——奔腾不息的浪花,要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送往——送往——送向——
(学生很动情地朗读,老师用心地倾听。


师:巨星陨落,山河悲戚,大海呜咽,此时,你就是那海中的一朵浪花,让我们来听听你的心声!
生1:爷爷,爷爷,我会把您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您的生命将在大海中延续,您的脉搏将与大海一起跳动……
生2:邓小平爷爷,我现在就把您送往澳门、送往香港,您到那儿去走一走,看一看,了却您多年的夙愿。

现在,澳门、香港都已顺利回归,您在海中有知,一定很高兴吧!
生3:爷爷,现在您已经随我来到了祖国的宝岛台湾,您制定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也一定会让台湾很快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师:你说的“构思”改成“构想”更合适。


生4:爷爷,您高瞻远瞩,雄才伟略,我要把您送向更广阔的海洋,您的影响、您的魄力,将比太平洋更广、比印度洋更深、比大西洋更远……
(师生都在认真地倾听。


生5: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段话中,前面三句都是用“送往”,而最后一句用“送向”呢?
师:你真是个有心的读书人,你真的很会发现,为什么呢?再读读课文,用心去感受,然后同桌交流交流,你一定会明白!
(学生认真朗读、感悟、交流,教师适当巡视、点拨,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

)…………
审视新课改以来的语文教学“虚火太旺”的现象,在以上案例中,我们应该有所启发。

小学语文专家崔峦指出,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

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在落实语言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这一案例中因为倾听——读出了情
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

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

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

”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注意倾听,从整体上感知,于细微处点拨。

因为倾听——品出了味
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段排比、拟人相结合的描写,无论从语句的表达,情感的气势上来说,都令人荡气回肠,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品出了语句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

一个“送往”,一个“送向”,品出了感觉,品出了心得。

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学生对伟人的衷心爱戴。

因为倾听——激活了思
语文学习也旨在激活思维,发展思维。

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

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有什么发现?),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在倾听中生成后续学习的资源,捕捉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思考三:循循善诱——浸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案例]《珍珠鸟》教学片断
(媒体投影)“小珍珠鸟长大了还会像现在这样信赖我们吗?为什么?”
生1:“他们已经建立了起良好的友谊,所以会的。


师:“是的,我想也是这个样子。


生2:“那友谊是要建立在信赖的基础上的。


师:“太好了,你说的我也同意,那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3:“我们人与人之间也是需要信赖的,我想,如果人与人之间有了信赖之后,肯定会友谊地久天长的,所以我相信小珍珠鸟今后肯定会信赖我们的。


师:“哇!他的回答结合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生4:“是的,老师我们今后也要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界的一切生物。


师:“同学们!你们的话让我深受感动,我想不仅仅是我,甚至是你们的家长如果能够听到这个信息的话,也会无比欣慰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首先体现在价值观上,其次是体现在文化观上,其三是生命意识。

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

教师劳动有着明显的个性化再创造特点,教师思想、动机、情感、信念、价值判断、个人风格等对学生影响特别明显。

教师的循循善诱,能激发心灵的碰撞,优秀教师往往具有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恰恰是教师生命的最闪光之处。

学生人格培养及全方位发展是教师工作效果的直接反映。

在以上案例中,老师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从《珍珠鸟》这篇课文中,让学生挖掘出“互相信赖、团结互助”的良好品德。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循循善诱,通过层层引导,不断鼓励,最终让学生们自己整合出了答案。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不仅让学生充满信心,同时也使整个课堂的气氛变得热烈、沸腾起来,促进了师生更好的互动,使关系更加融洽,最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浸润其中。

思考四:合作、体验——渗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案例]《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片断
(投影出示句子)
“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师:再来轻轻的读一读这个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一遍遍读句子]
生:我觉得蔷薇遭风雨摧残,真令人同情。

生:我从花瓣的凋落,看出蔷薇的弱小和可怜,使人觉得非常惋惜。

生:这句写出雨中蔷薇的悲凉无助……
师:此时的蔷薇花在莎莎眼里是弱小的。

那在你的眼里,什么又是最弱小的,你又会怎么做?
△小组讨论交流。

(在学生眼里,任何一种小动物,花草等植物,以及弟妹、长辈、孤儿等都可能是最弱小的。

)
生:在我眼里,小蝌蚪是最弱小的,所以我要保护他们,劝阻那些抓小蝌蚪玩的同学。

生:在我眼里,我的小表弟是最弱小的,所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都会帮助他。

生:在我眼里,灾区那些失学的儿童是最弱小的,所以我要节省零花钱,把它们存起来寄给那些孩子。

生:在我眼里,敬老院那些没有子女的老人是最弱小的,所以我会在有时间的时候去帮助他们,给他们洗洗衣服,打扫打扫卫生。

……
训练语言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的过程,更是情感熏陶的过程。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教学片段的设计较好地体现这一理念。

我们惊喜地看到、听到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感悟,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体会,他们的发言是精彩的。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求答案的唯一,看重的是学生的自我感悟与自我发现。

此时的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

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事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

在此教学片断中,教师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品味出不同的思想内涵。

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

在学生眼中盛开的花儿是美的,雨中的花儿是弱小的也
是美的。

他们自觉产生的保护爱护弱小的行为更是美的。

学生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充满爱心、关怀。

在学生的这些宝贵独特的感受中我也感受到花美人更美!
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语文素养。

而语文素养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

综上所述,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的,而两者的统一——简约而不简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