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病毒性肝炎汇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BV DNA 阴转率
几种常见组合
1.HBsAg + HBeAg + HBcAb + ,“大三 阳” 病毒复制活 跃,传染性强(HBV-DNA +) 2. HBsAg + HBeAb + HBcAb + ,“小三阳” 病毒复制减少,病情减轻 (HBV-DNA - ) 病毒E抗原不表达,结合临床病情和肝功 ( HBV-DNA + ) 3. HBsAg + 包膜,无核心,无复制,“病原携带” 4. HBsAb + 中和抗体,有保护性, 预防接种目标
TT病毒(TTV)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危害极大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平均年发病率 100/10万
甲型肝炎人群总感染率为80.9%,农村高于城市分别为 84.1%-72.8%(1998-2000)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57.6%,乙肝病毒携带者逾1.2亿 10%,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乙型肝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清中有3种 颗粒:
小球形颗粒:直径15~25nm 管型颗粒:直径22纳米、长50~230nm 大球形颗粒:直径42nm
HBV形态结构
大球形颗粒 (Dane颗粒)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图 1-5 乙型肝炎病毒模式图
图 1–4 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形态
HBsAg
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
(5年病情的进展及病死率)
慢性肝炎
12-20%
肝硬化
6-15%
20-23%
非活动性肝病 活动性肝病
45%
肝细胞性肝癌
失代偿性肝硬化
86%
死亡
我国肝炎病情分布金字塔
肝癌 30~50万 肝硬化 (500万) 慢性重型肝炎(50~100万)
慢性迁延性肝炎阶段(1000万)
慢性肝炎阶段(2000万)
病例
35岁,男, 某公司经理。病人近1个月来低热,全身乏力, 食欲不振,恶心,近半个月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不思饮食,恶心 呕吐,食后即吐,尿呈浓茶色,体重较前减轻3kg,于2000年4月 5日入院。
患病后一直在外出差,工作繁忙,无暇休息并经常饮酒。 身体评估:T37.8℃,重病容,嗜睡,巩膜及皮肤深度黄染, 皮肤可见瘀斑,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心肺(-),腹胀明显,腹 水征(+),肝脾触诊不满意。 实验室检查:WBC23.5×109/L,中性粒细胞0.85, 淋巴细胞0.15 肝功能:血胆红素331.5umol, ALT 120u /L,PTA 35% 免疫学检查:HBsAg(+), HBeAg(+) 问题:1、 写出此病人的医疗诊断及诊断依据。
既往史:平素体质较差,易感冒。有乙肝密切接触史。
体检:皮肤黄,颈部有蜘蛛痣,肝掌明显,注射部位有皮下淤斑。巩膜黄染,
头颈心肺正常。肝右肋下1.0cm,质中,无触痛,脾肋下0.5cm,腹部无明显压痛、 反跳痛,亦未触及明显包块。腹水征(+),双下肢轻度水肿,余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正常,RBC、Hb、Pt均正常。
HBV携带者(>10%,一亿几千万)
病原学
肝炎病毒分型: 甲型肝炎病毒(HAV): RNA病毒引起 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病毒引起 丙型肝炎病毒(HCV): RNA病毒, 输血或 静脉药瘾传播
丁型肝炎病毒(HDV): 缺陷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HEV): RNA病毒
庚型肝炎病毒(HGV) 输血传播病毒(TTV)
2、主要治疗措施是什么?
病例
男性,42岁,工人
主诉:反复发作乏力、纳差、眼黄、尿黄8年,加重半月。
现病史:91年因劳累初次出现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且有眼黄、
尿黄,不伴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皮肤无明显骚痒。在当地诊治,查乙肝“大 三阳”,确诊乙型肝炎。经护肝、降黄等治疗后好转。之后8年反复4次出现上述 症状,近半月加重。发病以来,体力明显欠佳,精神差,易失眠,大便黑色。
输血传播病毒(TTV)
l997年NishiZdwd从一个输血后肝炎患者(TT) 的血清中克隆出一个500bp的片段〔N22),并 把该基因片段代表的病毒以患者名字命名为TTV。
1997年0Kamoto等公布了第一个TTV的全基因序 列。
TTV是否为嗜肝病毒、是否有致病性等,正在进 一步研究之中。
乙型肝炎病毒的三对抗原抗体系统: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HBsAg、抗-HBs) 2.乙型肝炎e抗原抗体(HBeAg、抗-HBe) 3.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抗体(HBcAg、抗-HBc)
乙肝
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1)HBsAg 曾用名:HA、澳抗 ●出现时间:成人感染后早期出现
(早1-2w,晚11-12w)
●病毒分型和抗原抗体系统: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仅存
在于起病后3~6个月之内
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
病原学
HBV属 嗜肝DNA病毒
土拨鼠肝炎病毒(WHV) 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 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 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HBV)
致病性有争议
甲肝
甲型肝炎病毒
● HAV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归类于小RNA病 毒科肝炎病毒属
●病毒形态: 1973年,Feinstone等采用免疫电镜首次观察到 该病毒。
病毒直径27 nm,无包膜,为正20面体球形颗粒
●抵抗力:
甲肝
HAV体外抵抗力较强,耐酸、碱,乙醚, 低温下可长期存活
对热、紫外线、甲醛敏感,100 ℃加热 1分钟 可使病毒灭活(临床常用)
乙肝
●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 为92%左右
HBV DNA和DNAP:游离型HBV DNA几 乎与HBeAg同时出现在血液中,是HBV复 制和传染性强的直接指标。 DNAP也是HBV复制能力的标志。
乙肝
(4)抗-HBe
●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
丙型肝炎病毒总的感染率为3.2%,目前世界上至少有一亿名 HCV携带者,其中2/5在中国,50.5-60%将发展成为慢性肝炎, 此外丙型肝炎可发生再感染。
丁型肝炎在我国HBsAg携带者中抗HDV检出率平均为1.15%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危害极大
庚型肝炎1995年才发现,目前研究较少,无大规 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在已测标本中,在慢性乙 型和丙型肝炎病人中,合并HGV感染分别为 26.2%和12.2%,在非甲-戊型肝炎中庚型肝炎抗 体阳性率为33.3%。 我国目前约 9.7亿人已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 6.9亿人已感染或正感染HBV,1.2亿人携带 HBV,140万人同时携带HBV、 HDV,3800万人 携带HCV,2.1亿人已感染过戊型肝炎病毒 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其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
●抗-HBs 对相同 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免 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HBV保护力不完全。
(3)HBeAg
乙肝
HBeAg是HBcAg的降解产物
HBV C基因
前C区
C区 表达
HBeAg
前C / C 蛋白 切割、加工
HBcAg
分泌到细胞外 HBeAg只存在于血清中
乙、丙、丁型肝炎: 血液和血制品 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针头,皮肤划痕,针灸,
文身,共用剃刀,牙刷,口腔就医不清洁 母婴传播 性传播
乙肝
乙肝传播途径:
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含HBV 的血液及分泌物,微量即可感染
水平传播
性传播:不少见。
密切接触:现已证实唾液、精液、和阴 道分泌物中都可检出HBV。
HDV只有一个血清型。
戊型肝炎病毒(HEV)
过去称为肠道传播型非 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1989年东京国际肝炎会
议正式命名为HEV。
无包膜球形颗粒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碱性条件下稳定,对高热、氯仿、氯化铯敏感。 HEVAg血中测不到 IgM型抗体:近期感染标志 IgG型抗体:多在6-12月阴转,也可持续数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传 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各种肝功能损害的症状。 甲、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部分其他
型肝炎可为慢性肝炎或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 胞癌。
目前已知的嗜肝病毒有五种: HAV(甲)、HBV(乙)、HCV(丙)、 HDV(丁)和HEV(戊)。
? 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
●持续时间:
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
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
●HBsAg 有抗原性而无感染性
HBV S 基因
整合
肝细胞 DNA
持续表达
乙肝
HBsAg “空心汤团”
●HBsAg 的亚型 长江以北
adr
adw 长江以南
ayr
新疆、西藏、内蒙等
ayw
乙肝
(2)抗-HBs ●出现时间:急性感染后期或HBsAg 消失后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
(外膜蛋白)
HBcAg
(核衣壳蛋白)
HBV DNA
DNAP
●小球形颗粒:直径22 nm 数量最多
●管形颗粒:22×40~400 nm
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HBsAg, 无感染性。
“空心汤团”
HBV抵抗力
很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 浓度消毒剂均能耐受,煮沸10分钟可灭活
对0.2%苯扎溴铵、0.5%过氧乙酸敏感
肝功能:ALT:217U/L;TB、DB均高于正常;总蛋白、白蛋白偏低。
特殊检查:B超: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主要内容(primary content)
病原学(Etiology) ☆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 ☆ ☆ 发病机理 (Pathogenesis ) ☆ ☆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 ☆ ☆ ☆ ☆ 实验室检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 ☆ ☆ 诊断 (Diagnosis) ☆ ☆ ☆ ☆ 治疗(Treatment) ☆ ☆ ☆ ☆ 预防(Prevention) ☆ ☆
丙型肝炎病毒(HCV)
过去称为输血后或体液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 炎病毒。
1989年东京国际非甲非乙型肝炎会议正式命 名为HCV。
1991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HCV归入黄病
毒(Flavivirus)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丙型肝炎病毒
丙肝
❖丙肝是经济发达国家肝炎的主要类型
❖被称为“沉默的流行病” ❖HCV在血液中浓度极低,未能在电镜下直 接观察到HCV病毒颗粒
❖HCV具高度遗传变异性: 基因型>10个 ❖HCV对有机溶剂敏感、100℃5分钟可灭 活
HCVAg含量低检测不到,抗-HCV 不是保护性抗体
丁型肝炎
HDV是一种有传染性、嗜肝性 和缺陷性的病毒,其缺陷性表 现在自身不能复制,必须由乙 肝病毒或其它嗜肝DNA病毒提 供外壳,并在装配、成熟、释 放等环节中发挥作用,才能装 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HDV只 感染HBsAg阳性者或与HBV同时 感染。
●抗-HBe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抗-HBe阳性者中,16.3%~30%左右HBV DNA
仍阳性
可能与前C基因变异有关
易加重病情、易演变为肝硬化 α-干扰素疗效亦较差
(5)HBcAg
乙肝
●HBcAg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Dane颗粒 核心中,到血液中即被降解为HBeAg。
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HBcAg,而只能检测到抗-HBc
庚型肝炎病毒(HGV)
HGV又称GBV-C,是1995年在国际上新发现的病 毒,也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第二个病毒。
HGV在人群中感染率较高,但迄今对其病毒学特 性了解不多,特别是它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仍不明 确,存在较大争议。
GBV-C/HGV为有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属 黄病毒科,直径小于100nm。
(6)抗-HBc
持续时间:6~18个月
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
抗HBc-IgG:凡“有过” HBV感染者均可阳 性
可终身阳性
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
乙肝
●介绍三个概念:
① “两对半”
② 血清抗原—抗体转换率:HBeAg 抗-HBe
③ “转 阴” 常用指标:血清HBeAg抗原—抗体转换率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4.流行特点
1.传染源
甲型与戊型肝炎: 传染源为急性肝炎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乙、丙、丁型肝炎: 急、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 要 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
2.传播途径
甲、戊型肝炎 : 粪-口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可致散发发病,水和
食物传播常为爆发流行的传播方式。
几种常见组合
1.HBsAg + HBeAg + HBcAb + ,“大三 阳” 病毒复制活 跃,传染性强(HBV-DNA +) 2. HBsAg + HBeAb + HBcAb + ,“小三阳” 病毒复制减少,病情减轻 (HBV-DNA - ) 病毒E抗原不表达,结合临床病情和肝功 ( HBV-DNA + ) 3. HBsAg + 包膜,无核心,无复制,“病原携带” 4. HBsAb + 中和抗体,有保护性, 预防接种目标
TT病毒(TTV)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危害极大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平均年发病率 100/10万
甲型肝炎人群总感染率为80.9%,农村高于城市分别为 84.1%-72.8%(1998-2000)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57.6%,乙肝病毒携带者逾1.2亿 10%,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乙型肝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清中有3种 颗粒:
小球形颗粒:直径15~25nm 管型颗粒:直径22纳米、长50~230nm 大球形颗粒:直径42nm
HBV形态结构
大球形颗粒 (Dane颗粒)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图 1-5 乙型肝炎病毒模式图
图 1–4 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形态
HBsAg
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
(5年病情的进展及病死率)
慢性肝炎
12-20%
肝硬化
6-15%
20-23%
非活动性肝病 活动性肝病
45%
肝细胞性肝癌
失代偿性肝硬化
86%
死亡
我国肝炎病情分布金字塔
肝癌 30~50万 肝硬化 (500万) 慢性重型肝炎(50~100万)
慢性迁延性肝炎阶段(1000万)
慢性肝炎阶段(2000万)
病例
35岁,男, 某公司经理。病人近1个月来低热,全身乏力, 食欲不振,恶心,近半个月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不思饮食,恶心 呕吐,食后即吐,尿呈浓茶色,体重较前减轻3kg,于2000年4月 5日入院。
患病后一直在外出差,工作繁忙,无暇休息并经常饮酒。 身体评估:T37.8℃,重病容,嗜睡,巩膜及皮肤深度黄染, 皮肤可见瘀斑,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心肺(-),腹胀明显,腹 水征(+),肝脾触诊不满意。 实验室检查:WBC23.5×109/L,中性粒细胞0.85, 淋巴细胞0.15 肝功能:血胆红素331.5umol, ALT 120u /L,PTA 35% 免疫学检查:HBsAg(+), HBeAg(+) 问题:1、 写出此病人的医疗诊断及诊断依据。
既往史:平素体质较差,易感冒。有乙肝密切接触史。
体检:皮肤黄,颈部有蜘蛛痣,肝掌明显,注射部位有皮下淤斑。巩膜黄染,
头颈心肺正常。肝右肋下1.0cm,质中,无触痛,脾肋下0.5cm,腹部无明显压痛、 反跳痛,亦未触及明显包块。腹水征(+),双下肢轻度水肿,余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正常,RBC、Hb、Pt均正常。
HBV携带者(>10%,一亿几千万)
病原学
肝炎病毒分型: 甲型肝炎病毒(HAV): RNA病毒引起 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病毒引起 丙型肝炎病毒(HCV): RNA病毒, 输血或 静脉药瘾传播
丁型肝炎病毒(HDV): 缺陷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HEV): RNA病毒
庚型肝炎病毒(HGV) 输血传播病毒(TTV)
2、主要治疗措施是什么?
病例
男性,42岁,工人
主诉:反复发作乏力、纳差、眼黄、尿黄8年,加重半月。
现病史:91年因劳累初次出现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且有眼黄、
尿黄,不伴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皮肤无明显骚痒。在当地诊治,查乙肝“大 三阳”,确诊乙型肝炎。经护肝、降黄等治疗后好转。之后8年反复4次出现上述 症状,近半月加重。发病以来,体力明显欠佳,精神差,易失眠,大便黑色。
输血传播病毒(TTV)
l997年NishiZdwd从一个输血后肝炎患者(TT) 的血清中克隆出一个500bp的片段〔N22),并 把该基因片段代表的病毒以患者名字命名为TTV。
1997年0Kamoto等公布了第一个TTV的全基因序 列。
TTV是否为嗜肝病毒、是否有致病性等,正在进 一步研究之中。
乙型肝炎病毒的三对抗原抗体系统: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HBsAg、抗-HBs) 2.乙型肝炎e抗原抗体(HBeAg、抗-HBe) 3.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抗体(HBcAg、抗-HBc)
乙肝
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1)HBsAg 曾用名:HA、澳抗 ●出现时间:成人感染后早期出现
(早1-2w,晚11-12w)
●病毒分型和抗原抗体系统: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仅存
在于起病后3~6个月之内
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
病原学
HBV属 嗜肝DNA病毒
土拨鼠肝炎病毒(WHV) 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 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 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HBV)
致病性有争议
甲肝
甲型肝炎病毒
● HAV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归类于小RNA病 毒科肝炎病毒属
●病毒形态: 1973年,Feinstone等采用免疫电镜首次观察到 该病毒。
病毒直径27 nm,无包膜,为正20面体球形颗粒
●抵抗力:
甲肝
HAV体外抵抗力较强,耐酸、碱,乙醚, 低温下可长期存活
对热、紫外线、甲醛敏感,100 ℃加热 1分钟 可使病毒灭活(临床常用)
乙肝
●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 为92%左右
HBV DNA和DNAP:游离型HBV DNA几 乎与HBeAg同时出现在血液中,是HBV复 制和传染性强的直接指标。 DNAP也是HBV复制能力的标志。
乙肝
(4)抗-HBe
●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
丙型肝炎病毒总的感染率为3.2%,目前世界上至少有一亿名 HCV携带者,其中2/5在中国,50.5-60%将发展成为慢性肝炎, 此外丙型肝炎可发生再感染。
丁型肝炎在我国HBsAg携带者中抗HDV检出率平均为1.15%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危害极大
庚型肝炎1995年才发现,目前研究较少,无大规 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在已测标本中,在慢性乙 型和丙型肝炎病人中,合并HGV感染分别为 26.2%和12.2%,在非甲-戊型肝炎中庚型肝炎抗 体阳性率为33.3%。 我国目前约 9.7亿人已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 6.9亿人已感染或正感染HBV,1.2亿人携带 HBV,140万人同时携带HBV、 HDV,3800万人 携带HCV,2.1亿人已感染过戊型肝炎病毒 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其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
●抗-HBs 对相同 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免 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HBV保护力不完全。
(3)HBeAg
乙肝
HBeAg是HBcAg的降解产物
HBV C基因
前C区
C区 表达
HBeAg
前C / C 蛋白 切割、加工
HBcAg
分泌到细胞外 HBeAg只存在于血清中
乙、丙、丁型肝炎: 血液和血制品 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针头,皮肤划痕,针灸,
文身,共用剃刀,牙刷,口腔就医不清洁 母婴传播 性传播
乙肝
乙肝传播途径:
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含HBV 的血液及分泌物,微量即可感染
水平传播
性传播:不少见。
密切接触:现已证实唾液、精液、和阴 道分泌物中都可检出HBV。
HDV只有一个血清型。
戊型肝炎病毒(HEV)
过去称为肠道传播型非 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1989年东京国际肝炎会
议正式命名为HEV。
无包膜球形颗粒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碱性条件下稳定,对高热、氯仿、氯化铯敏感。 HEVAg血中测不到 IgM型抗体:近期感染标志 IgG型抗体:多在6-12月阴转,也可持续数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传 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各种肝功能损害的症状。 甲、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部分其他
型肝炎可为慢性肝炎或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 胞癌。
目前已知的嗜肝病毒有五种: HAV(甲)、HBV(乙)、HCV(丙)、 HDV(丁)和HEV(戊)。
? 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
●持续时间:
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
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
●HBsAg 有抗原性而无感染性
HBV S 基因
整合
肝细胞 DNA
持续表达
乙肝
HBsAg “空心汤团”
●HBsAg 的亚型 长江以北
adr
adw 长江以南
ayr
新疆、西藏、内蒙等
ayw
乙肝
(2)抗-HBs ●出现时间:急性感染后期或HBsAg 消失后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
(外膜蛋白)
HBcAg
(核衣壳蛋白)
HBV DNA
DNAP
●小球形颗粒:直径22 nm 数量最多
●管形颗粒:22×40~400 nm
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HBsAg, 无感染性。
“空心汤团”
HBV抵抗力
很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 浓度消毒剂均能耐受,煮沸10分钟可灭活
对0.2%苯扎溴铵、0.5%过氧乙酸敏感
肝功能:ALT:217U/L;TB、DB均高于正常;总蛋白、白蛋白偏低。
特殊检查:B超: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主要内容(primary content)
病原学(Etiology) ☆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 ☆ ☆ 发病机理 (Pathogenesis ) ☆ ☆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 ☆ ☆ ☆ ☆ 实验室检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 ☆ ☆ 诊断 (Diagnosis) ☆ ☆ ☆ ☆ 治疗(Treatment) ☆ ☆ ☆ ☆ 预防(Prevention) ☆ ☆
丙型肝炎病毒(HCV)
过去称为输血后或体液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 炎病毒。
1989年东京国际非甲非乙型肝炎会议正式命 名为HCV。
1991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HCV归入黄病
毒(Flavivirus)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丙型肝炎病毒
丙肝
❖丙肝是经济发达国家肝炎的主要类型
❖被称为“沉默的流行病” ❖HCV在血液中浓度极低,未能在电镜下直 接观察到HCV病毒颗粒
❖HCV具高度遗传变异性: 基因型>10个 ❖HCV对有机溶剂敏感、100℃5分钟可灭 活
HCVAg含量低检测不到,抗-HCV 不是保护性抗体
丁型肝炎
HDV是一种有传染性、嗜肝性 和缺陷性的病毒,其缺陷性表 现在自身不能复制,必须由乙 肝病毒或其它嗜肝DNA病毒提 供外壳,并在装配、成熟、释 放等环节中发挥作用,才能装 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HDV只 感染HBsAg阳性者或与HBV同时 感染。
●抗-HBe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抗-HBe阳性者中,16.3%~30%左右HBV DNA
仍阳性
可能与前C基因变异有关
易加重病情、易演变为肝硬化 α-干扰素疗效亦较差
(5)HBcAg
乙肝
●HBcAg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Dane颗粒 核心中,到血液中即被降解为HBeAg。
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HBcAg,而只能检测到抗-HBc
庚型肝炎病毒(HGV)
HGV又称GBV-C,是1995年在国际上新发现的病 毒,也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第二个病毒。
HGV在人群中感染率较高,但迄今对其病毒学特 性了解不多,特别是它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仍不明 确,存在较大争议。
GBV-C/HGV为有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属 黄病毒科,直径小于100nm。
(6)抗-HBc
持续时间:6~18个月
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
抗HBc-IgG:凡“有过” HBV感染者均可阳 性
可终身阳性
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
乙肝
●介绍三个概念:
① “两对半”
② 血清抗原—抗体转换率:HBeAg 抗-HBe
③ “转 阴” 常用指标:血清HBeAg抗原—抗体转换率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4.流行特点
1.传染源
甲型与戊型肝炎: 传染源为急性肝炎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乙、丙、丁型肝炎: 急、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 要 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
2.传播途径
甲、戊型肝炎 : 粪-口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可致散发发病,水和
食物传播常为爆发流行的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