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4.184
537.692
三产业对GDP的拉动(单位:百分点)
年份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4
13.7
2.4
8.0
3.3
2005
14.2
1.4
8.8
4.0
2006
14.4
1.3
9.2
3.9
2007
14.6
0.6
9.8
4.2
2008
12.1
0.8
8.3
3.0
200910.90.6 Nhomakorabea7.1
3.3
第三,一二产业结构优于河南省。表2所示,2007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8:48:34,许昌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0:54:26。其中,第一产业比河南省低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于河南省6个百分点;2012年河南省产业结构为14:57:29,许昌市产业结构为13:66:21,第一二产业明显优于河南省整体水平。这种产业结构表明:许昌市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势头,如果能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必将会使区域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多个研究者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有过许多经典论述,如国外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和“雁行形态说”都具体阐
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国内的著名产业经济学者诸如苏东水[3]等认为,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及地区人均收入呈现出密切的关系: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步入了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行列时,其产业结构往往呈现出“三二一”结构模式。
第二,部分县市第二产业高度发达。从表2看出,许昌市所辖的两个县级市———禹州和长葛的产业结构较为突出:两个县级市的产业结构虽然也呈现出“二三一”模式,但其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之高及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之低的特征较为突出。2008年长葛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达到67%,禹州的也已达到63%,高出同期许昌市10个百分点左右;2012年长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提升到71%,禹州为70%,高出许昌市5个百分点左右。两地的产业结构表明两地工业化进程较为迅速,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22:56:23
21:57:23
17:59:24
18:59:23
鄢陵县
39:40:21
38:42:20
34:45:21
31:46:23
29:47:24
29:49:23
襄城县
35:38:27
33:40:27
24:52:24
23:53:24
19:57:24
17:62:21
禹州市
13:61:26
11:63:26
(二)许昌市产业结构状况
近年来,许昌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如表1所示)
许昌市2008-2012年的GDP(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GDP
148.3443
148.4220
169.2930
194.5061
210.6429
伴随许昌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产业结构也有了部分改善,总体上呈现出“二三一”产业结构模式。同时,选择河南省和许昌市辖县市的产业结构模式作为对比样本,以更好地展现许昌市的产业结构状况(如表2所示)
许昌三产业结构对比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河南
18:48:34
19:49:32
18:52:30
16:54:34
15:55:30
14:57:29
许昌市
20:54:26
18:51:25
16:61:23
15:63:22
13:64:23
13:66:21
许昌县
26:50:24
23:53:24
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学号 1207079044
姓名 王非
年级 12级
专业 地理科学
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家胡佛在其著作《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指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大概经历以下五个阶段:(1)自给自足阶段。此阶段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拉动,区域经济呈现出较大的封闭性。(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产品出现过剩,这为乡村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此阶段仍然以农业为主,但工业生产已经逐步开始(此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为“一二三”模式)。(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在此阶段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但工业已经开始迅猛发展(此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也为“一二三”模式)。(4)工业化阶段。此阶段工业占主导地位,农业所占GDP比例已经下降,但第三产业已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此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为“二一三”模式)。(5)服务业输出阶段。在这个时期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的输出逐渐成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此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为“三二一”模式)。结合产业结构理论,可以发现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内产业结构逐渐从“一二三”转变为“三二一”模式。
第四,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表2显示,历年来许昌市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低于河南省的第三产业比重7个百分点左右。河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许昌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又低于河南省,说明许昌市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没有跟上其工业化发展进度。
第五,县级之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所辖五县市中,长葛、禹州的第二产业较为发达,2012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70%左右,工业较为发达;而鄢陵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仅为49%,农业所占比重为29%,为典型的农业县。产业结构的巨大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许昌市地区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县市之间差距较大。
本文拟通过对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产业结构特征,然后提出优化其产业结构的对策,以期为许昌市及其类似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河南省许昌河市产业结构概况
(一)许昌市基本概况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总面积526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6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6%,市辖3县(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2市(禹州市、长葛市)1区(魏都区)。许昌市工业体系齐全,特别是在烟草种植、加工业方面历史悠久。中原电气谷是以电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2008年许昌市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062亿元,位居全国第75位。2006年为更好地推进中原崛起,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原城市群是一个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以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许昌、漯河和济源九个城市为核心区域的城市密集区。《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对许昌的定位为: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这为许昌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12:66:22
10:67:23
8:69:23
8:70:22
长葛市
13:64:23
11:67:22
11:68:21
9:70:21
8:72:30
8:71:21
从表2发现,许昌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总体上呈现出“二三一”产业结构特征。新世纪以来,许昌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总体上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三次产业比重维持在“二三一”水平。数据表明:许昌市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其区域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工业化进程逐年加快,许昌市正由一个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表2
许昌市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8
262.363
871.518
349.562
2009
264.139
910.446
309.635
2010
294.566
1049.798
348.566
2011
360.800
1112.607
471.654
2012
374.553
537.692
三产业对GDP的拉动(单位:百分点)
年份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4
13.7
2.4
8.0
3.3
2005
14.2
1.4
8.8
4.0
2006
14.4
1.3
9.2
3.9
2007
14.6
0.6
9.8
4.2
2008
12.1
0.8
8.3
3.0
200910.90.6 Nhomakorabea7.1
3.3
第三,一二产业结构优于河南省。表2所示,2007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8:48:34,许昌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0:54:26。其中,第一产业比河南省低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于河南省6个百分点;2012年河南省产业结构为14:57:29,许昌市产业结构为13:66:21,第一二产业明显优于河南省整体水平。这种产业结构表明:许昌市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势头,如果能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必将会使区域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多个研究者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有过许多经典论述,如国外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和“雁行形态说”都具体阐
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国内的著名产业经济学者诸如苏东水[3]等认为,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及地区人均收入呈现出密切的关系: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步入了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行列时,其产业结构往往呈现出“三二一”结构模式。
第二,部分县市第二产业高度发达。从表2看出,许昌市所辖的两个县级市———禹州和长葛的产业结构较为突出:两个县级市的产业结构虽然也呈现出“二三一”模式,但其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之高及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之低的特征较为突出。2008年长葛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达到67%,禹州的也已达到63%,高出同期许昌市10个百分点左右;2012年长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提升到71%,禹州为70%,高出许昌市5个百分点左右。两地的产业结构表明两地工业化进程较为迅速,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22:56:23
21:57:23
17:59:24
18:59:23
鄢陵县
39:40:21
38:42:20
34:45:21
31:46:23
29:47:24
29:49:23
襄城县
35:38:27
33:40:27
24:52:24
23:53:24
19:57:24
17:62:21
禹州市
13:61:26
11:63:26
(二)许昌市产业结构状况
近年来,许昌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如表1所示)
许昌市2008-2012年的GDP(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GDP
148.3443
148.4220
169.2930
194.5061
210.6429
伴随许昌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产业结构也有了部分改善,总体上呈现出“二三一”产业结构模式。同时,选择河南省和许昌市辖县市的产业结构模式作为对比样本,以更好地展现许昌市的产业结构状况(如表2所示)
许昌三产业结构对比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河南
18:48:34
19:49:32
18:52:30
16:54:34
15:55:30
14:57:29
许昌市
20:54:26
18:51:25
16:61:23
15:63:22
13:64:23
13:66:21
许昌县
26:50:24
23:53:24
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学号 1207079044
姓名 王非
年级 12级
专业 地理科学
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家胡佛在其著作《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指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大概经历以下五个阶段:(1)自给自足阶段。此阶段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拉动,区域经济呈现出较大的封闭性。(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产品出现过剩,这为乡村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此阶段仍然以农业为主,但工业生产已经逐步开始(此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为“一二三”模式)。(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在此阶段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但工业已经开始迅猛发展(此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也为“一二三”模式)。(4)工业化阶段。此阶段工业占主导地位,农业所占GDP比例已经下降,但第三产业已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此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为“二一三”模式)。(5)服务业输出阶段。在这个时期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的输出逐渐成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此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为“三二一”模式)。结合产业结构理论,可以发现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内产业结构逐渐从“一二三”转变为“三二一”模式。
第四,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表2显示,历年来许昌市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低于河南省的第三产业比重7个百分点左右。河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许昌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又低于河南省,说明许昌市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没有跟上其工业化发展进度。
第五,县级之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所辖五县市中,长葛、禹州的第二产业较为发达,2012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70%左右,工业较为发达;而鄢陵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仅为49%,农业所占比重为29%,为典型的农业县。产业结构的巨大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许昌市地区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县市之间差距较大。
本文拟通过对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产业结构特征,然后提出优化其产业结构的对策,以期为许昌市及其类似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河南省许昌河市产业结构概况
(一)许昌市基本概况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总面积526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6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6%,市辖3县(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2市(禹州市、长葛市)1区(魏都区)。许昌市工业体系齐全,特别是在烟草种植、加工业方面历史悠久。中原电气谷是以电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2008年许昌市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062亿元,位居全国第75位。2006年为更好地推进中原崛起,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原城市群是一个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以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许昌、漯河和济源九个城市为核心区域的城市密集区。《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对许昌的定位为: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这为许昌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12:66:22
10:67:23
8:69:23
8:70:22
长葛市
13:64:23
11:67:22
11:68:21
9:70:21
8:72:30
8:71:21
从表2发现,许昌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总体上呈现出“二三一”产业结构特征。新世纪以来,许昌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总体上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三次产业比重维持在“二三一”水平。数据表明:许昌市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其区域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工业化进程逐年加快,许昌市正由一个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表2
许昌市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8
262.363
871.518
349.562
2009
264.139
910.446
309.635
2010
294.566
1049.798
348.566
2011
360.800
1112.607
471.654
2012
37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