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10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
一个令千家万户团圆的好日子,春节,它,是这一年之中最让人们快
乐的日子。
传说,大年初一时,山中有一只名为“年”的怪兽,在这一天,会从
山上下来吃牲畜和人。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在家里用竹子烤火,竹子爆裂,发出了巨响,惊动了“年”,随即,人们便用这种方式吓跑了年。
后来这
放鞭炮便成了每年过年的传统习俗之一、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吃完团
圆饭后,便把爆竹高挂,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响起了“噼噼啪啪”的声音,人们不仅在这天放鞭炮,在过后的十五天里,每天晚上都可以听到这
声音呢!
过年,不仅有“放鞭炮”的习俗,还有包饺子的习俗。
各地包的饺子
都是形态各异,记得,我也在除夕夜包过饺子。
那天晚上,闲来无趣,便
拿起妈妈刚擀好的饺子皮,开心的包了起来,因为这技术还是不够娴熟,
所以包的像一只“小老鼠”。
我还在这个饺子里放了一个枣,希望这年鼠年,自己可以过的甜甜美美。
饺子在除夕夜就已经包好了,可却要等到大年初一再吃。
但在那一天,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欢乐无比的春节一过,人们便要以新的面貌迎接这一年了。
春节,是晚霞,是岁末的一道风景;春节,是朝霞,预示着红红火火
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我的家乡在江苏泰州,在我
们家乡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小伙伴们,我就给带大家感受下属于我家乡
元宵节的狂欢吧!
元宵节作为春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虽然元宵节没有大年初一那
么热闹,但是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过好元宵节,象征的整个春节的圆满
谢幕!
正月十五闹花灯、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一家家点亮盏盏精致的灯笼,
照亮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人们三五成群,一家人早早的吃完晚饭,来到
非常热闹的街市,东逛逛、西看看。
街上的商铺都铺满了有关元宵节的商品,大人和孩子们挑选着各自喜爱的东西,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我想
这就是属于元宵节的狂欢吧。
元宵节自然少不了吃元宵、赏灯、猜灯谜。
孩子们吃着以芝麻、白糖、豆沙等馅料,用糯米粉包的圆子,寓意着团团圆圆、吉祥如意;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
着春天的到来,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走出家门,聚集在一起,欣赏着美丽的
夜景、享受着春天即将到来的气息。
元宵节除了吃以外,最有趣的习俗就数赏灯和猜灯谜了,相传汉明帝
永平年间,皇家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每逢正月十五便下令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参拜神佛。
此后这种风俗便流传到民间,直至现代,人们
为了增加其赏灯的趣味,便在各种彩灯下悬挂着红丝带,在丝带上写着谜面,让大家来猜谜底,大人们聚集在一起,互相竞猜着,人们绞尽脑汁地
冥思苦想,终于猜出谜底,脸上充满了胜利和喜悦的笑容,我想这就是属
于元宵节的狂欢吧。
走在喧闹的街上,大人们牵着小孩的手,小孩们手牵着各式花灯,尽
情着享受着节日的快乐,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着一年新的开始,享受着美
妙的元宵节的狂欢。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风俗
和特色,我们顺德也有不同的民风民俗。
想知道吗?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春节是广东最重大的传统节日。
顺德的春节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从
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家家户户就会去商场买过年的必需品,最少不了的
就是红瓜子、开心果、龙江煎堆等。
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按照习俗是要送灶君上天,有的叫“谢灶”、“送灶”或“祭灶”。
祭灶的贡品一般都是一碗炒米,两片片糖和一些水果。
谢灶时用一个大盘子,装着祭品去拜。
置鲜花是家家必置的。
这时候,大家都会去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大多
数是在农历的12月28日至到除夕都会举办。
到时候,数以千计的人都会
去“行花街”。
到了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团圆饭。
这一晚,比较大的孩
子就会帮忙“拜神”。
而小点的孩子就四处串门,跑去玩,大人做大人的,小孩做小孩的。
到了11点,那更是小孩们的天下了。
每个孩子都拿起挎包,跟着“大部队”去派财神了。
只要一听到哪家在放鞭炮,我们就立刻
寻着声音赶紧去找。
找到后大喊一声“财神到!”大家就一窝蜂地跑进别
人家里。
一边对人家说吉利的话,一边给别人财神纸,别人就会给你一封
红包。
据说家里来的孩子越多,今年就会财源滚滚。
到了年初一,早上大人们匆匆忙忙地煮斋。
吃过斋后,便会有一些人
来家里拜年,当人快要走时,我们主人家就会往别人的袋子里放慈姑和桔。
初一至十五,亲友或相识的人互相拜年时,已婚或年长者要给未婚者或小
孩一封红包。
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在一起聊天。
过了元宵节,春节就大
概结束了!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要吃粽子,粽子里的陷多种多样,
深受人们的喜爱。
有些人可能会把粽子放在水边祭拜屈原。
我的家乡也有
这样的风俗,人们会把粽子放在水边,再把一杯酒倒在地上,是敬屈原的,也是求平安的吧!过端午节时,还要划龙船,那场面可热闹了!划龙船还
没有开始时,就已经人山人海了,有时挤都挤不进去,所以来早点来。
划
龙船开始时,现场更热闹了,人们会拿着粽子在旁边大喊:“加油!加油!…”队员们拿着桨奋力划动着,哪一队先到终点就会得到奖品,那奖
品想都不用想当然是粽子了。
不过,有些人会在月亮下拜月亮,可能是为了赞美嫦娥的高尚品质。
中秋节是我最爱的节日,因为奶奶会给我讲好听的故事,吃晚饭时,难免
会拿几个月饼吃,奶奶有时要哄我,就会把月饼放在嘴边,说几个故事,
再给我吃。
在我的家乡,过中秋节,每人都要一口气吃几个月饼,月饼不仅外表
好看,而且很好吃,所以我过中秋节总是开开心心的。
说起我的家乡呀,那真的是有许多特色呢。
如盐水鸭、桂花糖芋苗等
等一系列美食,说到这里,你一定猜到了吧,那就是南京,虽说南京的美
食非常有特色,但是我们这里的节日风俗那就更有特色了。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端午节了,每当这时,大人们都忙着包粽子,
粽子的种类也很多,有白粽子、肉粽子、咸蛋黄粽子、红豆粽子等等。
小
孩们也不闲着,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做香包,据说香包能达到驱虫
的效果。
去年,端午节的前一个星期,我们社区通知将在端午节期间组织一次
包粽子,做香包的活动,要求社区的小朋友也要参加。
看到这一通知我十
分期待这天早日到来。
期盼已久的活动日子终于到了,我们来到社区,几位老爷爷和老奶奶
已经将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准备好了。
活动开始了,先由一位大姐姐讲解
了端午节的由来,再由一位奶奶给我示范了如何包粽子。
现在该我们上场了,我按照老奶奶教我们的方法,首先,将两片粽叶拼在一起,把它们理
平整;接着,把它们卷成一个带柄的漏斗;然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糯米和
配料裹好,再拿一片粽叶封口;最后,用一根细细的棉线在粽子底部和封
口处绕几圈扎紧。
可是不管我怎么包,粽子都会漏米。
这时,一位老奶奶
看了之后就是“你包的粽子貌似吃多了。
”我恍然大悟,原来是米放多了。
经过几次练习,我终于包好了一个粽子,它像一只小号的.靴子。
等我包
好五个粽子,已经满头大汗了。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做香包,就是用热熔枪将两片带有图案的布片的三
边粘在一起,再往里面放入一些干花和中药材,最后把口封好,这样一个
香包就做好了。
活动快要结束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会把我们包的粽子和做的
香包送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
这时,我感觉家乡的风俗不仅给大家带来了
快乐,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家乡的风俗我爱你,你带给我汗水和快乐。
说起咱家乡的习俗,那但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
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放爆竹能够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
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务必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
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
破了,要改说挣了。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期
望人丁兴旺。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
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
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
就能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如果小孩吃到
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
以示祝贺。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期望辛苦了一年
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情绪,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
人们都期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今天,我和大家讲下我们家长过年的风俗。
相传很多年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经常打扰村子,后来有个圣人
告诉乡亲们,“年”怕鞭炮、红色,只要谁家没有,“年”就会到谁家去。
所以现在挨家挨户们都会在自己门口贴上红色样式的福字。
我们不仅要做
这些,还要祭拜、登山。
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步步高升。
不过
放烟花是我们小孩的最爱了,五彩缤纷的烟花“啪啪”响着,这时,我们
就会陶醉之中,过好久都没有反应过来。
欣赏了“烟花晚会”后,我们就要一大早被叫醒,更糟糕的是要登一
天山,一家人在长辈的陪同下,开始向山顶前行。
这次我跟爸爸打赌过,
我要成为第一个登上山顶的人,为了我的诺言,我充分做了准备,带上我
足够的物质出发。
我踏着轻快的步伐,奋勇向前,一会儿功夫,我的家人
都被我甩到了后面,连人影都看不见了。
山路十八弯,以耗尽了我的力气,心底在想还有多远呢离山的顶峰还要多长时间呢我的精力还能撑多久呢正
当我在思索的时候,隐隐约约听见爸爸他们的喊声,更能清楚的听见妈妈
在叫,你慢点儿,匀速前行,才能抵达终点。
我心里暗暗在想,今天的第
一名,可能要“泡汤”了,当我垂头上气时,爸爸拍拍我的肩膀,小伙子
加油!突然,信心百倍,精神抖擞。
拿出了在运动场上坚持不懈,坚持就
是胜利的精神,向着我的目标继续出发。
山路虽然不平整,但我有信心,
有耐心,肯定会成功,一串串的联想,把我带到了山顶。
哇!山顶好美呀!
我成功了一次,我是第一个登上峰顶的。
爸爸便在身后,预祝我新的一年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一次难忘的登山,一件记忆深刻的故事,让我永远忘不了。
进入腊月,家家都盼着过年。
过年的准备忙碌而愉悦。
大人们忙着采
办年货,打扫除尘,祭拜先祖,忙活年夜饭。
我们男孩子参与最多的是贴
春联和放鞭炮。
把所有的零花钱都换成鞭炮,和小伙伴找一空地一起放鞭炮。
我拿出
一根“老鼠尾”点燃,随着手臂的挥舞,它开始翩翩起舞,在夜色中闪耀
除一个个迷离的光圈。
它一点点燃烧,不停的发出“吱吱”的声响,我的
手指也跟着一点点热起来。
看着它慢慢熄灭,只剩一股烟还在不屈不挠的
缭绕。
另一个伙伴从裤兜了抓出一把响炮往地上一洒,其他人纷纷冲上去踩,看谁踩的多,踩中一个就发出“啪”的一声。
空地上一阵纷杂的脚步声和
此起彼伏的“啪啪”声。
伙伴们兴奋的不得了,闻着空气中呛人的烟硝味
也照旧乐开了花。
大人们放的自然不是同等级的小玩意儿了。
他们放的“二踢脚”威力
巨大,点着以后,“碰”的一声蹿上空中,灰白色的沉重晚云中发出闪光,接着一声巨响,如炸弹爆炸一般。
小孩被大人们护着躲着看。
震耳的声音
还未息,又来一个鞭炮,一而再,接二连三、
爸爸告诉我,这威力巨大的鞭炮古时候是用来驱赶年兽的。
年兽平常
在深海里睡觉,到了年底,它非常饿,就爬出海洋,到陆地上面来吃人。
为了赶走年兽,百姓们想了很多办法。
最后发现,年兽惧怕红色的东西,
火光和巨响。
于是家家过年放鞭炮,贴春联。
年兽赶跑了,这年也就过了。
春联不仅辟邪避祸,还寄托了人们的企盼和美好愿望。
家里有孩子上
学的,就贴”金榜题名“;家里有老人的就贴”福寿安康“;家里做生意的,就贴‘日进斗金’。
我看着这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脑海中浮现出王安石的诗:爆竹声中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正是过
年的真实写照啊。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便迎来了我喜欢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又叫
端阳节、重午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所设。
这一天主要的活动有吃粽子、
赛龙舟等。
到了那天,我和妈妈会很忙,因为我们要包粽子。
首先,妈妈拿出了
所需要的材料。
把绿豆洗干净,糯米调好味,五花肉腌制好,比把它切成
一块块。
妈妈做好了以上工作,便对我说:“儿子,咱们一起包粽子吧!”我看着这一片片绿色的粽子叶,再想想粽子那金字塔似的外表,一下子发
起愁来,问妈妈:“该怎样包啊?”妈妈见我如此疑惑,便做起示范来:“首先把两块粽子叶叠成一个类似圆锥的物体,然后把糯米、绿豆和五花
肉放进去,再用一块粽子叶封好底面,用草绳把它捆扎紧,不把它绑紧煮
熟后就不好吃了。
”妈妈示范完后,我就尝试着包了起来。
一开始时并不
太顺利,不是漏了东西没放进去,就是绑得不够紧。
后来在妈妈的逐一纠
正后,一切变得顺利了。
包好后,就要开始煮了。
看着这些刚下锅的粽子,我以为十几分钟后
便可以吃了。
但妈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对我说:“这些粽子起码也要四,五小时后才能吃。
”听了妈妈的话,我似乎有些失望,但还是忍住了
喉咙里的馋虫。
等呀等,终于煮好了。
我望着这些又大又饱满的粽子,馋
得口水都流出来了。
等不到爸爸回家,我便开始吃了起来。
吃着自己动手
包的粽子,心中感到无比激动。
家乡的习俗多得数不清,但无论什么节日或习惯,我都会开开心心地过,开开心心地做。
在元宵节前一天的晚上就开始。
晚上八点整,“老爷”出庙,十几个
穿白色的衣服的人就在“老爷”的后面跟着。
“老爷”身高一米,长四分米,宽三分米,穿着金色的衣服,带着红色的斗风,在四个人架的轿子上,真是威风十足。
当“老爷”经过时,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
当架“老爷”
的人要换时,先要把鞭炮放响。
然后在换人。
每隔四个小时,就换一次人。
每隔四个小时,就会有人送来饭。
通过我的介绍,相信大家也有点了解了吧。
如果有兴趣的话,我可以
做你的导游,为你服务,让你亲身体验一下。
家乡有许许多多的风俗民情,如新年之夜十二点整,一起放鞭炮;元
宵节,三天三夜架“老爷”满街跑;端午节全家一起吃饭,一起划龙舟……今天,我向大家介绍家乡元宵节,三天三夜架“老爷”满街跑吧。
有一次,我因好奇心太强,就走过去摸了一摸“老爷”的头和脸。
谁知,被爷爷看见了,接着我就被爷爷拉到“老爷”前两米处,然后,爷爷
让我跪在地上,向“老爷”请罪。
请完罪后,爷爷训斥了我:“老爷”,
是神,不能乱摸、乱碰。
”听完爷爷的话后,我转身往后看,看了“老爷”一眼,心里想:“老爷”真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架“老爷”的这
种风俗民情表面上是一个快乐的活动,但实质里却是一个严肃、认真的民俗。